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聪明机灵的攀爬高手

时间:2024-05-04

凌丽君

“羊”之后的生肖便是活泼调皮的猴子啦,“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

一说起猴子,我们就会想起孙悟空,那只中国文化中本领最厉害的猴子。他号称美猴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芭蕉扇……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不过这只猴子并不是真的猴子,他是明朝的吴承恩在《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中创造出来的。

那么在明朝之前,古人见过猴子吗?他们对猴子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从古代的书籍或者文字中去寻找线索。在甲骨文中,我们就已经发现猴子的踪迹了。比如      、      這两个字形,看上去就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猴子图像。字形最上面是尖嘴猴腮的猴子脑袋。猴子给人的印象是擅于攀爬,它的上肢很发达,所以字形中也特别突出了这一点,有一只长长的手,好像在往嘴里塞东西。猴子可以站立,所以      这个字形下面还突出了它站立的脚。

不过,甲骨文这个字不是“猴”字,是“猱”。换句话说,在古代,猴子有很多种称呼,其中一个就是“猱”。在《诗经》中,就有“毋教猱升木”这样的诗句,意思是猴子本身就会爬树,不要再去教它擅长的本领。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一种猴子,称为“猿”。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猿和猴实际是不同的物种。总体来说,猿的体型比较大,没有尾巴,而猴子呢,体型一般较小,而且有尾巴。古人对猿的认识,一是好动不安静,所以汉语中有个成语“心猿意马”,指的是心像猿猴一样躁动不安,像马一样奔跑不定。第二个特点,就是猿的鸣叫声尖利深长,听上去像是在哀号,感觉很悲凉。尤其有一类长臂猿,被称为猴子中的“高音歌唱家”,可想而知它的叫声有多特别。

在古代诗歌或文章中有很多关于“猿声”的记载。比如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了诗人在船上听到两岸猿猴啼叫的情景。当时,诗人正在流放途中,船行驶在白帝城到江陵这一段的江面上,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长江三峡地段,突然收到了遇赦返回的消息。古代的三峡,两岸都是高大的树木,是猿猴理想的栖息场所。

由于猿猴的叫声给人很悲凉的感觉,因此大部分的猿声都寄托着作者的哀伤之情。比如唐代诗人孟郊在《车遥遥》中写到“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诗人借助两种动物的叫声来表达自己的不舍与悲伤。这两种动物是什么呢?一是“旅雁”——南飞或北归的雁群的叫声,二是“断猿”——猿猴在深秋的叫声。

汉语中有个成语“朝三暮四”,也和猴子相关。“朝”和“暮”意思相反,分别是早上和晚上。“朝”的甲骨文字形     ,右边      是一轮弯月,左边则是由      (日)和

(木)组成,合起来表示月亮还没落下

去,太阳慢慢从草木中升起来,因此“朝”代表早上。“暮”的甲骨文      由日和草组成,上下四个     代表草丛,字形合起来表示太阳落到草丛中,那就是晚上了。所以,“朝三暮四”的字面意思是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它和猴子有啥关系呢?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传说战国时期有一位宋国的老人,特别喜欢养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狙,就是猴子的意思。他对家里的猴子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喂三颗橡子,晚上四颗。”猴子们一听就生气了,狙公灵机一动,又改口说:“那我们改成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猴子们听说早上增加了一颗,随即喜笑颜开。其实,这群猴子数学没学好,它们吃的橡子总量一点都没变,一天还是七颗。所以,“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最初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手法使人上当。后来常常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尽管在《庄子》中这群猴子有点笨,但在中国文化中,猴子一直是聪明、机灵的象征。我们夸奖小孩聪明时,常常说他像猴儿似的。过去民间还有一项有关猴子的文化活动,那就是耍猴。在现代马戏团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动物都能进行精彩的表演,但较早被人驯化进行表演的就是猴子,估计还是因为猴子聪明,善于学习。当然,人无完人,猴子身上嘛,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猴子耐不住性子,因此汉语中就有“猴急”这样的说法,往往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容易急躁。我们要多学习猴子的优点,可别像小猴子一样毛毛躁躁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