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年轻人缘何热衷上夜校

时间:2024-04-23

王禹欣 杨瑞

“下班干嗎去?”“走,一起上夜校。”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年轻人共同开启了“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上夜校。

从舞蹈声乐、非遗手作、美妆健身,到红酒评鉴、Vlog拍摄、桥牌技巧……五花八门的“潮课”、高性价比的学费、颇有水准的教师,让夜校这个原本自带年代感的概念频频爆火出圈。在夜幕落下、华灯初上的城市一隅,人们的学习热情被激活,难得的休闲时光也被点亮。

某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帖子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在一些社交应用中,“青年 夜校”相关话题更是不断登上热搜,热度比往年翻倍增长。

想当年,夜校曾是无数年轻人扫盲、培训的共同回忆。现如今,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夜校已经成为年轻人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一片净土。

夜校,“改头换面”

夜校这词,可是有些年头了。

1917年,毛泽东创办了第一所革命工人夜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大众多数不识字,革命者就通过创办夜校,扫盲、传播革命思想。

当时,在上海,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的女工夜校,不仅教认字、算数,还开演讲会、报告会、排练戏剧。杨开慧、向警予等都担任过女工夜校的老师,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后来的女性工人领袖。

新中国以来,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生产队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和算数,去上课还能拿工分。

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开办“夜大学”,被耽误的一代青年,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被压抑多年的学习渴望,在夜校找到了宣泄的窗口。

当时的夜校几乎全部都是学历教育,各种各样的高校毕业证书都是通过夜校培训得来的。如今许多在单位担任骨干的人中,有不少就是当年的夜校生。后来,大学扩招,夜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而现在的这一波“夜校热”,要从上海说起。2016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创立,刚开始只开了中国画、书法、声乐、剪纸等七门课程,主要面向老年人。

直到2018年,上海夜校把课程分成了两个板块——生活时尚和传统文化,新开了桥牌、花艺、非洲鼓、红酒品鉴等课,这才逐渐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

画画、蓝染、琵琶、烘焙、手碟、香道、即兴表演、PPT制作、iPad插画、手机摄影、编程……从兴趣爱好到职业技能,只要你有意向,攒够学员,都可能开出一门课。

“改头换面”后的夜校,更像是某种成人版的少年宫。

为啥是夜校火了?

对于向往夜校的年轻人来说,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才是人生第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

我们小时候被家长送去学奥数、学乐器、学书画,多多少少承载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和压力,不少人都是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以前想学而没机会学的东西,现在可以学了”,成年后能自己做主的我们,通过兴趣班,终于有机会弥补过去的自己。

此外,兴趣班也是年轻人对冲焦虑的一种方式。课上能学到什么倒是其次,在迷茫焦虑的生活中,重返线下,做一些具体、切实的事儿,“扑腾扑腾”,比宅在家里玩手机更让人安心。

当然,也有人想通过夜校提升自我,学点职业技能。PPT制作、商务礼仪、商务英语、视频剪辑、家政培训等等都是夜校热门课。

年轻人的需求摆在这儿,供应却没跟上。

“长期以来,都是青少年艺术教育与老年大学火热,而面向中青年的艺术教育,不仅课程少、价格高,培训质量也参差不齐,”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项目负责人杨玲芝坦言。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商业机构里的古琴、街舞、健身、插花等培训课,每堂课的平均价格都在200元以上,一学期下来,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刚走入职场、没什么积蓄的年轻人根本学不起。

因此,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夜校、老年大学,这类由政府组织、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校。普惠,是它们最大的吸引力。

无论是上海的市民夜校,还是北京的老年大学,在各个区都有教学点,人们不用离家太远,就能上课。更重要的是,这类课程便宜、实惠,门槛低,而且质量有保障。

从学员们的分享来看,这些课程一学期(10节或12节课,课时1.5小时)的收费都在500元左右,平均下来50元/节,差不多是两杯奶茶的价格。学员小高在哈尔滨老年大学的书法课一学期仅收费90元,“外面一节课都不止90元”。

价格低,质量却不含糊。由于是政府主办,请来授课的老师们大多专业水平在线,一般是高校老师、行业协会资深会员,上海夜校的一些手艺课甚至请来了非遗传承人。

老师备课、上课也不水。学员小高所上的书法课,老师每节课都会用半小时来点评每一位学生的作业,也会在课程群里积极答疑。

不过,这些实惠的公益课程,目前仍是僧多粥少,要么拼手速要么看运气。每一则夜校新闻报道下,都能看到网友们的集体呐喊:“呼吁全国推广”。

因此,最近几个月,在北京、杭州、成都、深圳等一线城市,涌现出了不少由个人、商业机构组织的民间夜校。

张二白是北京夜校的发起人之一。11月初,看到上海夜校的火爆,待业在家的她马上想到可以在北京试试。通过社交媒体发帖、朋友互相拉人,不到两周,她已经有七八个近200人的群。

在群里,她会发问卷调查,統计学员意向,再根据具体需求设计课程、联系老师和场地。和上海夜校一样,北京的民间夜校普遍收费不高,大多在500元/10-12课时左右。

这些民间夜校的课程,更加丰富、新颖。盘串、疗愈、电竞、古法化妆、宠物社交……就连人工智能板块,都细分出了“AI教人做自媒体”“AI绘画”“AI写作”等等,主打一个包罗万象。

夜校的兴起,是时代与个人节奏的重合。

齐心协力方能越办越好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整体态势。与少儿教育和老年大学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青年艺术教育的大片空白。

青年夜校的“多地开花”,不仅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更彰显着各地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资源“沉下去”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落实,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看来,“夜校热”的背后,是中国城市文化服务与社区教育创新的不断突破,更是各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可达性和实用性的具象体现。

“当下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不断涌现。从根本上讲,夜校能够帮助广大青年更新系统认知、优化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是学历教育之外满足广大青年学习需求的重要渠道。从这个视角来看,夜校的实践和探索,也给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许多有益启示。”

李立国认为,夜校要长长久久、越来越好地办下去,离不开多方协同、共同发力。“面对这样一股‘夜校热,社会各界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确保夜校对人们来说不只是‘一时新鲜,而是能做到‘长久陪伴。”李立国说,“通过打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形成政府统筹、教育牵头、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充分发挥高等学府、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在跨领域资源整合与人员组织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惠及更多人。”

面对未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副主任欧小媛充满信心。“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信息化、数字化科技的不断应用,夜校一定能进一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提升资源利用质效,进而精准聚焦青年的需求,源源不断地为广大青年奉上精彩的文化大餐,让青年的眼界更开阔、生活更美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