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王荷醒
提到短视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大热的各类视频。近几年来,短视频题材多、受众广,以声、光、电等效果吸引了大量网民。在快速更新的市场趋势下,大多数短视频产出为了博人眼球、快速引流,在内容上以娱乐为主,出现了类似于口水肥皂剧的市场潮流。由此,人们对短视频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碎片化、娱乐化、口水化。
不得不承认,这种“刻板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短视频目前仍以消遣为主,但近来也有制作精良、内容深刻的作品打破了这个刻板印象。新媒体创作者们正努力用作品说话,逃出碎片化、娱乐化、口水化的怪圈。
近日,这一部短短三集,每集不超过10分钟的自制网剧火爆全网——《逃出大英博物馆》。该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玉壶化为人形,从博物馆出逃,在中国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回到祖国的故事。八月底发布剧集预告,九月初更新完毕,短短几天就引发国内外网友、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短视频博主“夏天妹妹”和“煎饼果仔”联合策划拍摄。视频灵感要追溯到今年年初,一位留学生发布了大英博物馆的相关视频,有网友提议制作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拟人化复苏逃回国的故事,这个创意经过转载,“煎饼”回复了一句“等我”,于是有了半年后公开的三集短剧。这半年里,“夏天”和“煎饼”查阅相关资料、策划制作剧集,“煎饼”负责剧本和导演,“夏天”负责妆造,再由两人饰演男女主角。为了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主创团队还特意飞往英国取景拍攝。
八月初,主创发布了剧集筹备的前情,并表明了本次创作的初衷:“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我们真心相待,在这个信息飞速的时代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更希望他们,它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声音。”如他们所愿,来自青年人的正能量之声正借由网络的传声筒发出。
剧集上线之初,网络上也有质疑的声音:严肃题材言情化、人物审美“白幼瘦”、拍摄手法稚嫩……但随着剧集的完整放出和大范围传播,人们开始关注剧集的细节和精神内核。
新奇的题材已经足以吸睛,“用显微镜看剧”的网友们更发现了创作者们对细节的关注:“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主角一句看似不明所以的台词其实包含了更多意义;男主名“张永安”取自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家国永安”瓷枕;主角选取现代工艺品玉壶,而非其他文物,创作者也有所考量;“瑰葭路”谐音“归家路”……不论是主创们匠心独运,还是情节巧合被网友们“过度解读”,每条视频的评论区都成了一个小小的“科普地”,讲述着国宝们不为人知的细节。而恰恰有了网友们对剧集的深度解读,并自发进行转发,传播过程的完成才算结束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使命——让人们关注文物、关注历史。
四两拨千斤,一只小小的玉壶承担着无数文物流离海外时的归家心切。总共不到三十分钟的剧集,把深刻的家国之痛、沉重的历史问题叙述得细腻而具体。这份年轻人的真诚打动了不少网友,也掀起了关注流落在外的文物的热潮。从一个想法到一部短剧,主创团队用了半年时间进行策划打磨;一部短剧引发人们对文物、对历史的关注,人们只需要收看一个短短的视频,中国人的脉搏自然会同频共振,无言的呼唤就在每次评论、转发中一点点扩散开。而“夏天”和“煎饼”这次对网友提出题材的实际回应,也引发了更多网友的脑洞,越来越多的想法涌现在主创二人社交媒体的评论区。
短视频的创作就是如此,像一颗平平无奇的石子落入水中,不一定激起汹涌的浪花,但能泛起阵阵涟漪,在人们的心中传递。文化的传递是无声的,或许不是每一条视频都能达到《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传播效果,但当优质作品一点点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默默影响每个观众,乃至影响整个社会。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原创IP的大火让不少创作者纷纷模仿,开启了博物拟人的风潮。题材翻拍、手作复刻,人们对关注文物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该话题的二次创作。一时间,以汉服结合博物元素的视频、图片作品大量出现。更有埃及网友受到启发,也自制了《逃出大英博物馆》法老版。然而文物题材具有一定严肃性,更有珠玉在前,不是所有模仿都得到了网友们的好评,有的制作不佳、内容空洞、空有形式的作品,被网友直言“蹭热度”、粗制滥造。这样的声音也在不断敲打着每个自媒体人,提醒人们创作的初心。
没有高大上的特效,《逃出大英博物馆》胜在题材新颖、情节紧凑,主创对细节的打磨也让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就能让人潸然泪下。小成本的新媒体作品,再次向人们证明了“内容为王”这一传播策略的正确性。
短视频领域确实门槛低,但这也意味着人人都有表达的渠道和发声的自由。
但低门槛不意味着低水平,《逃出大英博物馆》已经在打破人们对短视频的普遍误解,该系列的火热传播何尝不是在鼓励人们创造有内涵、有深度的短视频作品呢?网友们对该系列剧集的“抠细节”和大量讨论也在提醒其他创作者:不论制作成本高低,只有内涵丰富、关注细节的作品才能经得住广大观众的审视。
曾经,李子柒用细腻的镜头记录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如今,青年一代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如今是传播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全网热议无疑为自媒体创作吸引了无数目光,未来还有更多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等待着充满智慧、敢想敢做的创作者们叙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