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失当问题及解决路径

时间:2024-05-04

唐静云 崔秀兰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评价学生为本,评价语言恰当为本。2021年,国家修订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强调了“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转变与创新,充分落实学生为本的理念,重点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然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存在突出问题,如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指向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反馈;以及课堂评价语类别选择单一;教师课堂评价语数字技术含量低。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多种角度分析原因,探索解决路径。

一、教师课堂评价语失当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语指向“重结果轻过程”——重视判断对错,忽视缘由分析

在查阅语文教学案例《春》教学实录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所给出的评价语十分枯燥单一:“很好、回答正确、不对、再想想……”传统的课堂评价语过于注重结果,而导致无法“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指向原则,也就无法借助评价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激励和指导。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表象,也就是说答案过于“固定化”。这样的结果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说,往往只能起到压制的作用,导致学生无论是参加考试,还是在日常学习中都致力于追求固定化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致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讲授,而缺乏了对学生回答的实效性评价。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也只是直接说出结果正确与否,正确则给予表扬,若错误,也是直接将这个问题抛给下一个学生。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到逐步地引导和分析,面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没有给予引发和拓展,因此,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化。

(二)教师缺少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反馈评价语——教师反馈性语言的缺失

特级语文教师程翔在《再别康桥》语文教学中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品味一下第二小节,‘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他抛出的问题均会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充分展开联想。这也就是说,课堂评价往往穿插于纷杂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的每一个瞬间,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状况,对学生做出即时性反馈。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反馈性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并不多见。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状况都没有及时进行反馈分析。学生是被评价的主体,然而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却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说明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并未进行补充说明,学生自然也不清楚,其他同学更是云里雾里。因此谈不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反馈,更谈不上给其他同学带来榜样的价值。

(三)教师的课堂评价语类别选择单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过于传统化

改善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需要锤炼在每一天。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程翔、孙立权的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中,总能在课堂上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性的提问,循循善诱地教导学生。将课堂评价变得及时、准确、富有针对性。

但是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堂评价语较为刻板单调,无效且空洞乏味。并不会借助数字技术、线上手段、神情姿态以及手势等肢体性评价语来向学生传递反馈信息。教师没有将课堂评价转为催化剂,课堂评价语类别选择过于传统单一,缺乏艺术感染力,也一定程度上源于教师对课堂评价语的认知理念过于匮乏。

二、教师课堂评价语失当问题析因

(一)教师课堂评价语艺术素养的严重匮乏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评价学生的目的何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评价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根据教师所给予的评价适当调整或者升华自身的理解,加深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然而在观察中发现多数教师仍缺乏对学生进行顺势引导,针对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引发学生思考和领悟。这样的做法正是源于教师对使用课堂评价语艺术性的匮乏,因而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对课堂评价语的反思意识淡薄

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2021年修订《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也着重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些都应该纳入课堂评价的范围之内。

然而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仅仅是为评价而评价,而不注重评价语的引导性和启发性,缺乏课堂良好的情境性互动,这也源于教师对于专业认知理念的匮乏。教师很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总结,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反思使用课堂评价语时的环节效果,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意识淡薄。缺乏教学反思意识,也就不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面细致地总结与内省。

(三)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过程千篇一律

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师的教育魅力》一书中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 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名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 而对另一名学生来说,“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毋庸讳言,仍有教师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专业理念狭窄、教育智慧鲜有等现象。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热情衰竭、进步较慢、难以使学生受到熏陶。

(四)教师课堂评价语数字技术含量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足矣。但现如今我们已经全然进入了一个充满数字信息化的现代技术型社会。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发展遥相呼应,人们对于信息技术之于教育的理解也经历了“辅助—优化—增强”的阶段转变。

尤其是面临当下疫情反转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对于数字信息技术的考量难度极大,这已然成为无法抗拒的事实。但部分老师仍然转变不了守旧的课堂评价语观念,不善运用信息技术(PPT、云端课堂、腾讯会议、弹幕弹窗)等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线上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只凭借单调的言语评价,因此也就缺乏了幽默性、新颖性和委婉性。千篇一律地走完流程就算完成了评价,这才是课堂评价的大忌。

三、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失当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树立“因材施教”的评价语观念

特级语文教师于映潮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实录中,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他是这样评价的:“真好,你末尾的一句诗读得很好,读出了很亲切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第二句要读得再饱满一点,同样注意一下控制力。”由此可见,若要将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关键点就在于沟通与交流。不仅是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适时正确的评价。

评价要因人而异,评价标准不能完全一致。针对优等生,评价要有理有据,说明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改进。既要保持优等生的上进心,为班级同学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又不可让其产生傲慢心理。对于后进生一定以鼓励为主,不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抗拒心理,及时给予后进生鼓励和期望。把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灵活地对其做出差异性、个性化的评价。进而使学生了解到自己长处,补齐自己的短板。

(二)灵活运用评价语言,历练评价机智

特级语文教师孙立权在《人间词话》文言文教学实录中,是这样评价学生的:“非常妙,一语道破。在废墟下的自述中可看出作者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下还创作出这样的词,很明显就是形式主义,矫揉造作。而非真感情真境界,很好!”他给予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及手势。由此也可看出,教师在评价语中要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增添评价机智。

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认可的微笑、亲和的语言。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还能进一步拉近师生间彼此的距离。如果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肢体评价,可能会比口头评价产生的效果更有力度,使之与口头评价相互配合,相互衬托。保证二者传递给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致,从而提高课堂评价语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语,突显发展性与激励性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荔枝蜜》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提问学生:“当书中说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句话疙疙瘩瘩到底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讨论回答后,于漪说:“这名同学说得非常细致,从多个层面说出作者欲扬先抑的情感,写出了曲折起伏的心情。我同意刚才这名同学的说法,他的理解是对的,但略有不足,有没有同学进行补充?”这样评价不仅可以赞扬这名同学动脑分析问题,同时又能造成其他同学的认知矛盾,造成其思辨意识。

评价的目的最终是促进学生心灵和智能的全面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评价方式应具有发展性与激励性。教育是慢功夫,评价尤其要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旨归。也正是因为这样,以发现问题的过程性评价比以结果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更为重要。既关注到学生的发展现实水平和合格程度,又重视其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综合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四)引领数字技术型评价语进课堂,实施创新型评价语

教育部门已经为我们搭建好了优质的教育平台与教育资源。那么教师就更需要积极地学习评价手段与评价方式。教育和手段的有效融合,使其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优势。现代化教学要求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日渐增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云评价语、微评价语、PPT课件弹幕型评价语等评价方式在教学中增添评价机智,也是与线下课堂评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数字技术型教学给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工作开启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它有着线下教学不能替代的绝对优势。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模拟真实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课堂活跃性,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离不开兴趣与信心的推动,兴趣是源于学生的勇于探索,而信心则是源于教师的肯定支持。充分用好网上各类资源,帮助线下教学查漏补缺;促进教育,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各科名师教学指导,帮助师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立德树人教育质量,促进“双减”政策实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教师的言语应该带有审美色彩,这样的言语就像一把精致的钥匙,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能深入学生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会收获一定量的新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讲究语言艺术十分重要。

在核心素养视阈下,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也需不断进行转变与创新,应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均衡条件。

在现代化教学中,对教师如何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全面细致的优化策略。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近年来,国家正不断推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式,对于当下教育改革亟需推进和完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