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本科高校管理中对知识管理理念的践行

时间:2024-05-04

陈云坤 (安顺学院)

网络经济概念的出现使得各个领域的管理模式发生本质转变,人们对于信息传输效率的追求逐渐升级,因此,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开始被广泛推广。譬如,诸多高校为进一步达成优化教育管理质量的目标,已经开始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其纳入创新管理方案当中,以便更高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譬如,知识管理理念属于一种将知识作为特殊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的新型管理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优势显著,在部分经济企业中逐渐被推广应用。为进一步优化大学本科创新管理工作,现尝试通过将知识管理理念融于实际管理路径当中,突破原有的高校教育管理障碍。

一、知识管理理念的内涵及对高校管理的意义

(一)知识管理理念的内涵

知识管理主要是通过在一个组织中构建完整的人文和信息交流知识系统,帮助组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应用,使这些知识和信息能在不断的应用、读取、存储、整理和创造的过程中被创新[1]。同时,创新知识可以储存在知识体系中,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积累知识,使其成为组织发展的资本和基础。知识管理的概念诞生于七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领域都重视知识资产的重要性,知识管理开始被用于推动当前管理方式的变革。波兰尼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于高校来说,教学资源、设施、专利、数据等都是重要的显性知识,而教学工作经历、教师团队协作、管理能力等则是隐性知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知识资产,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优化利用大学知识资源,利用这些无形资产开拓更大的教育空间,帮助大学和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价值

结合大学本科管理诉求,可将知识管理应用的现实意义总结概述如下:

第一,有助于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机构的创办宗旨在于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知识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关系着高校能否持续性地达成办学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理念对高校教育信息的生产、传播、共享都大有裨益,进而促进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为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2]。

第二,有助于加快新时代发展步伐。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效率提高,尤其在大学校园当中,热衷接触网络社交平台的学生群体不断扩大,信息超载现象出现,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在知识管理理念的导向作用下,教师能够更快地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与优劣,进而提高有益知识的利用效率,真正与新时代发展步伐接轨,将数据信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第三,有助于贯彻终身教育新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在当下教育环境中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当前,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已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问题。知识管理结构下,教师可通过精准划分学生的年龄层次、学习基础、兴趣倾向等,展开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终身教育理论的依从程度。

第四,有助于迎合素质教育新目标。信息化发展时代,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养的考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高校在应用知识管理理念之后,可通过不同教学机构、管理机构的同步联动来实现对学生信息的全方位掌控,通过实时跟踪来提高管理分析准度,加快素质教育新目标的实现[3]。

二、本科高校管理践行知识管理理念的核心环节

(一)知识共享

大学本科管理工作中,对于“知识共享”的研究与论述始终相对欠缺,导致知识信息难以在高校场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也难以发挥信息的最大价值[4]。因此,在大学本科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之后,首要任务便在于打破知识共享困境,围绕高校这一核心场域来完成知识信息的多样化传播,提高知识共享度,使之能够服务于更多场景与人群。譬如,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搭建起高校内部的知识立体化传播路径,传播内容包含学术研究成果、专业教学教案、课程设计方案、学习大纲等,使校内师生均能够通过这一渠道完成线上知识共享,也便于知识信息的高效搜集与汇总。同时,教师与学生都能够通过线上交流渠道进行关于知识信息的沟通,充分立足于高校学科的多样性与互补性特征,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显性优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价值。

(二)知识创新

所谓知识创新,主要是通过利用高校的科学研究资源,针对尚未解决的学术问题进行探索,从中发掘新规律,并将取得的知识成果总结为新的理论学说,为后续的教学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基础,也进一步扩充科学知识体系[5]。因此,知识管理理念在高校中的应用也离不开知识创新目标,这要求高校在践行知识管理理念的过程中,要重新厘清基础研究的价值、方向以及脉络,正视自身的知识传输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应有作用。譬如,高校可在集成已有知识信息的前提下,与社会经济进行深度结合,打造知识型企业,用于转化高校知识创新成果,同时将成果投放于市场,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创收来源,也为高校的知识创新结晶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使其被更多人所获悉,形成新的良性循环链条。知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也是高校机构区别于其他机构的主要特性所在,应作为一大核心环节加以重点建设。

三、本科高校知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知识环境相对单一

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环境作为支撑,文化环境越丰富多元,学生在其中能够汲取到的知识养分也就越多,有益于知识管理工作的升级与优化。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为减轻管理负担,整体知识环境偏于薄弱,长远视角下,并不利于新知识体系的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科技成果也极难朝着现实生产力方向转化。同时,部分高校甚至还存在着教育目标方向上的急功近利现象,譬如,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理论信息或书面成绩的考核之上,忽略了终身学习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所面临的知识环境将越来越单一,由于学生不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也就无法达成。

(二)组织体系不尽完善

本科高校中,“科层制”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思想中强调的“等级制”基本类同,这种固化的组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管理的僵化,也使得一部分教育资源被无端损耗。一方面,当“学术本位”被迫让位于“官本位”时,一些原本具有高度科研价值的项目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各层级之间的知识交流壁垒也因此加深,不利于知识管理的高效展开。譬如,部分纵向课题的申报与获取更多依赖于对象的等级,而不是学术价值,这种权力的泛化是高校教育管理价值观扭曲的体现,也是导致学术功能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在学科交叉性关联日益明显的当前,僵化的组织层级体系将使得高校各院、系之间的知识渗透效率滞缓,导致学科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许多尖端性、前沿性的学术成果也就无法得到深化利用,与知识管理理念的价值趋向相背离。

(三)文化观念尚显保守

对于现代化知识管理工作而言,固守陈规的传统思想观念与滞后的文化意识是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也是制约高校教育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教育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类,从从业人员构成来看,以知识分子居多,这是知识创新的必要基础条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文人相轻”等问题。譬如,部分科研人员在本质上对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抵触心理,认为他人的科研理念、科研水平无法与自身产生共通,进而限制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工作。同时,目前的高校大多尚未在管理体制上展开根本变革,许多科研人员基于评职称、评奖等利益相关追求,选择以“藏私”的形式维护自身利益,从长远来看,这种现状属于对知识管理环境的一种破坏,也不利于真正具有学术理想的高精尖知识分子发展。总之,文化观念作为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方向、管理成效。在文化观念陈旧滞后的情况下,无论高校教育机构还是教师、学生,都难以获得真正健康的、良性的学术建设环境,需要从根源上着手进行改革。

四、本科高校管理中优化应用知识管理理念的路径

(一)建立资源共享体系,创造知识传播空间

高校的主要职能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其中,教学环节侧重于向学生传播知识,研究环节侧重于利用现有知识和信息完成进一步的知识创新。无论完成哪一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传播效率、知识价值开发等要素之间的竞争。因此,高校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基于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立以传播知识为目标的资源共享体系,实现管理路径的根本优化。一方面,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构建学校内网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可供学习和研究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发挥知识信息价值的同时,可以有效完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校内交流互动平台,为校内师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信息交流渠道,将知识共享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大学教育机构需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和人才,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深入提升管理水平。

(二)组建知识学习联盟,促成良性竞争氛围

知识学习联盟是为了开拓知识资源共享空间的一种管理合作模式,主要指高校与其他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致力于让校园知识与社会知识进行交流、整合,从而激发各界的知识创新内在动力。当下,国内很多高校都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来实现人才的合作培养,但很多院校仅仅停留在从资本联盟、产品技术联盟等层面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对知识价值树立正确的认知,实现多方互补、促进,综合提高多方竞争力,进而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构建知识联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要通过正式协议来共同建立知识集约关系。其中,高校主要负责提供高学历人才、新知识、新技术及新理念等资源;科研机构负责提供大量的科研项目、核心技术;企业则在其中发挥经济支持、成果展示等作用,在多方共同协作下促使良性竞争氛围形成。

(二)建立认知学习联盟,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认知学习联盟是一种开放知识资源共享空间的管理协作方式。它主要是指大学与其他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致力于大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激发各行各业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力。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实现人才合作培养。但很多高校还停留在资本联盟、产品技术联盟等层面,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的认识,实现多边融合与促进,全面提升多边竞争力,进而实现多边互利的局面。建立知识联盟,具体而言,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必须通过正式协议建立知识密集型关系。其中,大学主要负责提供高学历人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等资源;科研机构负责提供大量的科研项目和基础技术;企业发挥支撑经济、成果展示等作用,多方合作,鼓励在合作中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三)转变知识文化观念,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首先,要让每一位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合各方智慧,并高度重视高层管理和决策者以身作则的强大作用。通过尊重人才、知识和环境正义来提高学术环境的公平性。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要扩大技术服务领域,大力推广使用学校的科技品牌和形象,并建立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增加知识创新的机会。

(四)成立大学学习组织,开发知识创新领域

首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学校师生的学习能力,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成员,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它是否有一个开放式的校园管理团队,是否有相同的愿景。这就需要一大批教师共同构成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加强组织内部的团队合作,通过学科、专业和项目建设来突出学习组织的优势和功能,进而打造具有外部影响、内部团结的优质学习型组织。新形势下,高校要通过知识管理的理念对高校进行创新管理,主动借鉴国内外市场的先进经验,将知识管理理念作为知识创新的根本,并以此为指导,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巩固高校管理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理念在当下的社会运作格局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优化管理效率及质量。高校在强调并应用知识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也要关注良性竞争氛围的塑造,同时以健全的机制、组织来支撑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由根本上推进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突破,打造全新且优质的高素质人才输送阵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