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4-05-04

赵倩 于博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1 年国内将有909 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依据中国青年网的调查,近八成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然而官方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 万,5 年后这个数字将达到3000 万。现阶段我国技能型人才数量超过2 亿,但是高技能人才只有5000 万。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出现了与市场就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通过高职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势在必行。2021 年6 月教育部公布《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方案,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真正实现输送高质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策略及发展方向

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入新时代,必须赋予中国教育新的发展要求、发展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同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2019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把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提出了7 个方面20 条政策举措。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肩负着同样的育人重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

2019 年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高职学生的数量均逐年增加,2020 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16 万,2021 年扩招150 万,高等职业院校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了半数,独立设置的民办院校也逐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由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和市场多方面合作办学的新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立足于高等阶段的办学宗旨,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面对企业、面对社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质量不高

众多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与综合性高等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雷同,这就严重偏离了高等职业院校设立之初的目标,即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以及行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在增加院校数量、扩大招生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困局。尤其是公办院校,学生的扩招和教师队伍的扩充不能同步,导致很多教师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反思,前期准备不足,课堂内容空洞。同时教师研究方向单一,大多数教师只有理论经验,缺少实践操作能力,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缺少实践中衍生的创新技能。

(二)注重理论讲授,缺乏足够的实践课程

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陈旧,资深的教师有大部分并没有实践教育的经验,导致教学方法陈旧,仍然沿用以课堂为主导的理论讲解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提高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方面欠缺,使理论课堂缺乏实践主导,没有把适应企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经费构成中,国家拨款占比百分之五十以上,学校教学事业收入占比百分之四十以上,校企合作收入及社会捐赠等比重很小,学校收入来源单一。同时,国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与普通高校相比也远远不足,全国各地区的经费差额较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数额差距最为明显,地域发展极不平衡。这导致了高职院校之间发展差异日益拉大,最需要经济和政策支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反而得不到更多的经费保障,无法完成学校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扩充。

三、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

20 世纪60 年代末,德国开始大力推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不断上涨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以应用科学大学最为突出,该类大学设立的初衷便是培养兼具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双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

与普通大学相比,应用科学大学应该提供更多的跨学科专业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科学学科为导向的理论分析教学要退居次要地位,注重的是更广泛地阐述对专业实践更重要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应用科学大学的学制标准包括实践阶段和考试阶段在内的八个学期。课程形式包括讲座课、研讨课、实践课与实习等,学习期间必须有两个融入学习课程的实践学期。在此期间,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的公司、行政部门中工作,还可撰写与此相关的毕业论文。如果以前接受过满足学习课程的职业培训或者有相应时间的类似实践工作,则可免除其中一学期的实践学期[1]。

(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得到联邦教育和研究部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应用科学大学与产业合作的应用型计划”,旨在加强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能力。在这种合作下,跨学科和跨大学的合作得到了促进,各学院与来自工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伙伴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情况并不完全统一,在学生人数和提供的学位课程方面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各大学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区域经济需求不同造成的。各联邦州可以根据各自企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趋势及人才缺口情况及时调整应用科学大学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及资金投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减少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三)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应用科学大学扩展了其任务范围,尤其关注到了技术和知识转让方面,这使应用科学大学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对外交流方面,应用科学大学很早就参与了欧洲以及非欧洲的高等教育活动,并且已经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就学科范围和基本结构方面而言,应用科学大学有一些成功的传统流传下来,影响着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和发展[2]。

四、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就业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在德国几乎所有的社会工作者、大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以及大约一半的商业经济学者和计算机科学者都是在此体系中培养出来的。由于其课程设置侧重技术和经济,其毕业生也更倾向于私营企业的职位。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满足了工业界对拥有大学学位的技术工人的需求,他们接受过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因此具备掌握工业和服务社会中日益复杂任务的良好先决条件。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和丰富经验值得我国的地方高校学习和借鉴。

(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技能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才观、能力观、价值观、教学观,以执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加快,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工作者,而转化为理论夯实、技术过硬并且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技能兼备的人才是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很大一部分是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重视培养技术型以及创新型的人才,鼓励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方式,在实践中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不局限于固有技能和模式,完善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简化专利等申报程序,使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工匠,而是有思想敢创新的新型人才。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产教结合及校企双元化育人

2017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了新的部署。学校应建立多行业多领域的实习基地,增加实践类课程,每个年级学生都有规定的实践课课时,使学生从入学就明确自己要掌握的技能和发展方向。在教学和研究中实现了科学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和考试,缩短理论学习时间,使研究与开发更契合实际应用性的需要。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师资是重点。院校扩招的同时,师资数量和质量无法同步,则育人也只是流于表面。所以具有一支理论夯实、技术过硬、思想创新的师资队伍格外重要。面对高职院校改革的新趋势,师资的来源和层次也应逐步创新。单纯的理论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往的重学历重职称的教师招聘也无法适应新局面对教师的全部需求。教师的层次应逐步多元化,扩大师资来源,聘请企业各阶层的一线工人为特聘教师,定期为学生讲授实践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操作中的技巧,在与技能人员沟通中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应放宽教师招聘的门槛,各院校可根据自身需求更为灵活地进行招聘,不只局限于学历职称,要打破学历的束缚,使真正有技能有理论储备的人才能够走进课堂。

(四)以市场为导向,以院校实际为基础,完善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模式转型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知识发展和实际需求为体系,注重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以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地区间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院校对于自身发展趋势要有更明确的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