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慧慧 (江苏启东市南阳中学)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常常用散文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由于散文的写作方式比较灵活,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进行阅读。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设置主问题的方法展开引导,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学者余映潮首先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认为教师要试着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的设置必须有牵引力、支撑力、凝聚力和调节力。这样学生才能找到阅读散文的方向,品读散文的效果才会更好。
散文虽然表现形式、结构和取材都十分灵活自由,但是却有着贯穿全文的“神”,那就是作者的个性化情感。所以在设置主问题时教师首先可以从情感角度切入,提出主问题,凸显整体性。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感悟作者的独特情感,体会散文的生命和灵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传递的思想情感。
以《春》为例,看似文章中的内容很多,作者写了春花、春草、春雨等各种春天的事物,但是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期盼之情始终贯穿全文。作者不仅展现了春天的风光,而且还写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如:“春天是否到来,这不是自然现象吗?为何作者会如此渴望、期盼春天的到来呢?你能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说说这篇文章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吗?”学生尝试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整体性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如有学生提出:“作者所处的时代让他感到内心十分苦闷,所以他自然特别期望春天的到来。这里的春天不只是自然界的春天,实际上指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学生发现结合整体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能让自己的体会更为深刻,理解文章的深意。
由于每个作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的知识背景、人生经历、价值观等都有所不同,在写作时渗透在文字中的“神”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主问题要结合文本中的情感来设置,引导学生尝试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在主问题的引导下阅读,学生不会将文章拆得支离破碎,其阅读会更具完整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线索,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也可以结合线索设置主问题,让学生体会作品的结构特点。学生在探究作品线索时,会逐步认识到作者用线索将各种看似凌乱的物象整合在一起,使文章变得井然有序。一边阅读散文一边探究作品中的线索,还有助于把握作者的个性化情感,能更好地把握散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背影》时,教师结合文章的线索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在这篇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作者每次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受是否相同呢?”这样便促使学生开始关注“背影”这个线索。学生发现“背影”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开头,起到点题的作用;第二次则是出现在送别时,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他从原本感到父亲有点迂腐,进而感受到父亲的爱;第三次则是和父亲分别后,作者看见父亲的背影消失在眼前更加感到悲伤,还流下了眼泪;最后一次是作者看到了父亲的来信后,在脑海中再次闪现父亲的背影,这里的背影和开头呼应,展现了作者的情绪变化。通过这样一番解读,学生发现“背影”前后呼应,贯穿了整篇文章,体现了父爱的深沉。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深入地了解,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寻找散文线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题目寻找线索,这样也能更快速地搞清楚作品的“神”。此外在不少作品中会安排两条线索,教师要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结构。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作品的创作意图,还能领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少作者为了让散文显得“散而有序”,常常会在创作的过程中设置一个“文眼”。散文的文眼一般都是作者精心提炼而创作的,包含了作者浓浓的情感。结合其提出主问题能让学生在文眼的引导下体会作品的精华所在。学生发现结合文眼探究文字能帮助自己突破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本。
学习《老王》时,教师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文眼并展开探究,尝试突破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篇文章的题眼就是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给人意味深长的感受,能让人把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那么这里‘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是指谁呢?这种不幸和幸运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学生围绕这个主问题展开探究,认识到“不幸者”指的是老王那样在特殊时代中死去的人,而“幸运的人”指的是自己这样存活下来的人。教师继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老王如此善良,为何在那样的时代中没有得到好的归宿呢?这篇文章中是否包含着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呢?”这个问题在“主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让学生尝试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思考给自己怎样的启迪。这样就让学生一步步探究作品的难点,挖掘文章的主题,体会作品的价值。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是社会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缺少必要的关心和同情,作者希望能唤醒人们的认识。
散文的文眼一般都是作品中关键性的语句,所以教师要把握住文眼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发现,文眼能帮助自己把握作者个性化的构思。文眼的位置在文章中不固定,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或结尾等位置,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眼。
语言是人思想的外在形式,作者在创作散文时常常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书面文字里,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不同的情感。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散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散文的语言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赏析。这样他们就能通过探讨和品味散文语言的深意,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
《春》一文语言优美,每一句中都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学习这篇文章可以结合作品的语言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鉴赏。“你觉得作品中哪些语言最能让人产生放松舒适的感觉呢?能否将这些语言找出来,看看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主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赏析,他们的发现也有所不同。如有学生提出:“‘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这一句让人觉得读起来很舒服,作者将春天比喻成了人,而且是人生的不同阶段,这样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这篇作品中的文字和其他文章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其语言特点。如引导学生将其和《济南的冬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十分优美,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有细微的差别,《春》让人觉得十分欢快,而《济南的冬天》让人感受到的则是深情和爱。
散文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生动活泼、凝练优美等方面,而且还常常体现出耐人寻味的特点。一些散文看似平淡,但是在语言中常常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值得琢磨的地方。所以教师从语言角度入手设置主问题,能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语言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散文中的外在言说对象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特点,所以其意境也显得更为真实,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所以在设置主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围绕意境进行提问,让学生体会作品意境的高度自由性。这样学生阅读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真正兼顾散文的形和神,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意境的作品,作者不仅展现了济南冬天唯美的场景,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对济南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要从意境入手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情理性。“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同时还有雪,雪在我们的印象中不是象征寒冷的事物吗?为何在作者笔下,济南的雪也变得有温度了呢?你认为作者是如何创设意境展现一个‘温晴’的济南的呢?”这个问题从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合理性,同时利于深入感悟作者笔下的济南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结合这个主问题展开探究,教师首先引导其找出作品中描绘济南风景的词句,然后在头脑中组合起来,看看形成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学生就感觉济南仿佛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通过所绘风景的组合,学生有所感悟:“作者深深喜爱济南,所以寒冷的冬雪在他的眼里也仿佛有了温度。”
从散文的意境入手设计主问题,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也能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散文,把握作品的情和理,不由自主地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
学者唐慧忠提出,“主问题”再有概括性也不能统领整篇文章,它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群。所以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时要结合散文的特点,找准切入口,尝试设置一系列问题。教师要注意设置主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合理阅读散文,并遵循散文教学的阶段性原则优化问题,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