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邓凯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运用向纵深发展。突发事件的类型、信息传播的方式、参与人员的行为等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信息传播在突发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又呈现了哪些新特点?信息传播的模式如何?学生党员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又如何?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在新媒体中信息传播呈现新特点:信息来源泛化,传播源难控;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监控难;信息传播容易产生谣言,澄清难。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给我们的信息监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新媒体的应用不断扩大。个人手机的拥有率、网络的覆盖率达到新高。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拥有率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每个人既是受者又可以是传者,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正如传播学者马克利维所认为的:“一旦进入网络空间,个人和组织都能够凭借电脑化的大规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这时候,同一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送者。”每个人都有传播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议题设置的能力,能把自己所见、所闻,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信息表达的多样性更可能增进了事情的可信度。传者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进行传播,更容易获得受者信任。个人的传播力量变大,个人议题设置的能力增强。突破了传统传者和受者身份的固定性。再者,非线性的传播使信息源头泛化。受者接收到信息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再传播。传播处于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状态。初始的传播源难以控制。且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敏感性强,且对信息的辨别的意识不强。大学生的信息触点多、燃点低,热衷于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所以,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传播信息的往往是亲历事件的大学生。信息源的多元性,信息的分散化,使信息权威能力消解,信息监控变难。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强。因为人人可以成为传播者,且发布信途径息简单、易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发布信息的热情。一旦事情发生,特别是突发事情,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信息呈几何级数增加,信息流量特别大。随着网络的覆盖率的提高,大学生习惯于随时进行在线的信息交流,突发事件的信息量更达到惊人的水平。再通过传者与受者间的互动,信息迅速扩散,使突发事件迅速成为网络事件。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使信息即发即见,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把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压缩到了最小,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一旦发布,造成的影响往往非当事人可控。再者,大学生群体对信息具有敏感性,求知欲强,易受外来事物吸引且追求个性,对突发的事件和新奇的事件特别关注,容易引起突发事件和传播相关信息。一旦突发事件的信息在网上开始传播,传播迅速快,信息量大,相关部门监控信息的难度加大,监管要比传统媒体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与社会成员的利益相关性,它的发生极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得不到权威的解释,人们就容易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加以猜测、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容易产生流言,加剧对突发事件不确切信息的传播。流言还带有传者的意见、态度和情感,把意见和看法再传递出去。新媒体的便利性使流言传播迅速,影响扩大。流言像滚雪球式地很快得到传播。流言的发生还会造成社会恐慌和社会混乱。不怀好意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利用流言,趁机制造破坏,使突发事件升级。突发事件发生后,新媒体迅速成为信息的聚散地和实际的指挥地。网上动员,网下行动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少不法分子就是利用突发事件的流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网上造势、动员,发布行动相关信息,网下进行相应的行动。这给我们澄清流言,发布权威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部分大学生对没加证实的信息进行传播,并在没有权威信息发布时,对事情进行猜想、编造、评论,流言迅速在网上传播,给学生带来了恐慌。而学校对流言的追查和控制也遇到了很大困难,澄清事件要做大量的工作。
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模式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传者与受者之间信息的互动情况。我们通过研究信息传播模式可以了解突发事件中信息产生的方式、发展和变化的特点,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能清楚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传播的流程,对信息传播产生积极影响。突发事件传播模式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香农为代表的单向直线模式、以德弗勒为代表的双向反馈模式和以罗杰斯、金凯德为代表的辐合模式。我们认为,在新媒体的运用中,辐合模式更能说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罗杰斯、金凯德的辐合模式。罗杰斯、金凯德的辐合模式主要着眼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信息互动的过程及在互动中双方信息如何达到相互理解。他们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互动的循环过程,借此过程,参与双方(A 和B)共同承载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以意义,以便达成理解和共识。”在辐合模式中,相互理解是最终的目标。相互理解实施的途径是对话和合作,不是权威或武力压制。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兴趣和利益是对话实现的基础。辐合传播模式还非常强调噪音的影响,即影响互相理解的因素,包括流言、信息不对称等。(辐合传播模式详见图1)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运用的普及,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首先,突发事件信息传者泛化,难以达成信息一致化。卷入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有变化。在新媒体运用普及化的情况下,信息传播不单是与突发事件利益相关的组织和个人,还包括利益不相关的其他人。很多利益不相关者也会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传播中来。传播主体突破了空间的界线,具有不确定性。信息传播主体泛化。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传播信息的可能是亲历事件的大学生,也可能是远离高校的与此事并不相关的其他人。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化。所以,区别于罗杰斯、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信息的互相理解、达成统一并不单是指与事件相关的组织和利益者的互相理解,还包括利益不相关者对事件的理解。这一理解过程更为复杂和困难。其次,突发事件中信息膨胀,理解关系错综复杂。因为传者泛化,信息总量变大,各种观点得以充分表达。这给人们了解事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参考。但大量的信息也给受者提出了挑战,信息真假难辨。这也让信息的可信度受到影响,影响人们达成一致看法。特别在高校的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还不强,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容易无所适从。再次,流言的强化,容易造成信息被错误理解。新媒体的便利性使流言的发布容易、产生作用大,消除流言影响难。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同辈群体的影响还会加强流言的传播。大学生的同辈群体都在传播同一信息,会加强这一信息的可信度。大学生迫于同辈群体的压力也容易相信流言。(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模式详见图2)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学生党员在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党员的关键作用表现在:学生党员充当了信息监测人、意见领袖和环境监视人。我们要重视和发挥学生党员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作用。
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学生党员是信息的监测人。学生党员生活在大学生中,本身就体现了这一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点,可以从自身和群体出发来观察思想状态的变化。在突发事件前,学生党员起着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作用。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党员要发挥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多关心同学,多关注学校、社会的事情,密切留意同学思想动态,收集相关信息,为研判信息打下基础。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党员要当好意见领袖。由于突发事件通常与大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围观”。且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大量的信息中,有真实的信息,也有不实的信息。党员要保持冷静,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不要盲目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引起更大的恐慌。学生党员还要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当好“意见领袖”,提高网络的公信度,在传播中起着中介和过滤的作用,把正确的信息传给同学。意见领袖对信息的解释和传播能提高同学们对信息的信任。且学生党员一般在政治上表现进步,学业上表现优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普通同学中具有人格魅力,容易成为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党员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传播真实的信息,帮助大家了解事件真相,宣传和维护学校的处理意见,以期引导舆论走向。总之,学生党员应努力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做主导信息的传播者,影响流的引导者,噪音流的消解者。再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党员还要协助学校进行事后的恢复和总结,做好环境监视和预警工作。美国学者C.R.赖特认为大众传媒有“四功能”,排在第一位的是“环境监视”功能。C.R.赖特认为的“环境监视”功能主要是指大众传媒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各种事件的信息,包括及时地向人们报告那些即将来临的各种危机事件的威胁。应用到高校突发事件中,我们认为:一方面学生党员要和学校管理者一起,做好事后的恢复工作。突发事件总会在学生中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或人身伤害。学生党员要配合学校进行事件的总结,提出自己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党员利用新媒体向同学介绍和宣传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应对方法、危害等,提高同学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备无患。从这两个方面来做好环境监视和预警工作。
根据党中央对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建议:低年级班级有党小组,高年级班级有党支部。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建议,结合高校的实际,建立以学生党员为基础的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信息流动状态。这一系统既是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也是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系统的指挥者是学校党委负责人,成员是各二级学院(或系)党总支负责人、辅导员和学生党员。系统的依靠力量是学生党员,通过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性和能动性起作用。具体的做法是:第一,学生党员进宿舍,把信息员放在基层的学生单位。每间宿舍中设置“信息收集员”,负责了解宿舍成员的思想和信息动态,定期向班级党小组或党支部汇报相关情况。通过宿舍信息员能迅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突发事件处理的最好时机。第二,设立班级“党员信息员”,研判思想动态。班级信息员负责收集和分析班上同学的思想动态,以班级为单位收集思想和信息情况,研判信息情况,把信息分类汇总上报。班级信息员联系了宿舍和年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设立年级“党员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发展动态,掌握思想发展规律和信息传播规律。年级信息员负责收集和分析年级同学思想、信息动态,以年级为单位研判思想和信息情况,把信息做进一步的分类,并汇总上报。年级信息员通过这一过程,反映学生思想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第四,辅导员是信息的第一级管理人员,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宿舍、班级和年级信息员直接对辅导员负责,有突发事件可直接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员向学院党委和学校党委负责。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信息敏感性,掌握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信息传播规律。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能第一时间向党总支负责人汇报,并依靠学生党员处理好突发事件。(信息层级管理系统如图3 所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