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冬萍 (山西传媒学院)
在网络语言不断更新且热度持续不减的今天,网络语言对新时代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综合分析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积极探寻多种有效策略,推动大学生网络语言和思政语言的融合,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其实效性,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完成。
(一)基于理论层面,开展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网络语言与思政语言的关联性和不同之处,从而明晰这些不同形成的规律、原因等,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观念的特征,探讨网络语言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影响,以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基于实践层面,该研究对于优化师生关系,弱化师生语言差异有积极作用,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和高校思政教育路径进行有效融合,继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权利和话语权。此外,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对于推动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优良、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网络语言的应用,思政教育人员也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正确的应用网络语言,推动其健康发展[1]。
(1)语言来源广。首先,大学生语言来源呈多样化趋势,网络与影视,报纸杂志以及汉语丰富的方言词汇与社区词汇为大学生网络语言提供了丰富来源,加上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一些词汇很自然地成为大学生网络语言来源。
(2)语言更迭快。校园作为前沿文化的集散地,大学生又是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接受速度较快,创新能力也较强的群体,于是产生了一大批令我们目不暇接的专属词汇。网络语言的生命周期较短,更新速度较快,但其也存在多种优势,其中最主要的是可以实现不间断的生产,类似于“快餐文化”,数量虽多,但实质的内容相对较少[2]。
(3)语言创新多。校园作为一个亚文化社会圈,大学生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在语言的表层加工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言语表达方式上的创新。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多为青年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高,可以更容易、自然的接受和适应网络语言的更新节奏。
和网络语言相比,思政语言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从思政自身的层面来讲,思政语言的哲理性和专业性较高,叙事宏大。但其严谨也是其略显呆板的原因,个别教学观念甚至是陈旧的。
其二,从语言更新的角度而言,思政语言的生命周期较长,更新较慢,因此,一些思政语言为客观真理、另一些思政语言受价值观影响明显。
其三,从语言使用人员的角度而言,思政语言的使用人员通常为教育人员,受教育的对象一般难以掌控话语权。基于话语权层面,绝大部分话语权在思政教育人员的手中掌控[3]。
1 正面影响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均是随着社会热点问题一同产生的,网络信息的便捷促使该群体可以获取到更多语言信息和资源,扩展自身知识面,同时围绕新的知识和现象开展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大学生的网络语言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网络语言本身也具有亲和力较强的特点,加之理解难度较低,形式上易于学生群体接受与传播。此类特点是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和普及的主要原因,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在思政教育语言中探寻到落脚点,在有效融合网络语言和思政语言的基础上,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及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整体效果。相关调查表明,使用网络语言有助于在思政教育课堂中创设更为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有助于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强化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使用网络语言可以让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为通俗易懂,引起学生注意,推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进程,有助于优化传统思政语言的乏味性,对思政教育理念及内容的传播和发扬均存在积极影响。因此,可以将大学生网络语言和思政语言加以融合。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思政教育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会偶尔应用到网络语言,一小部分人几乎不会应用,剩余的一部分人应用频率较高。这代表了绝大多数思政教育人员对网络语言拥有正确认识,并且存在利用网络语言优化师生关系的主观意愿,不过在使用的频率方面略有差池[4]。对于网络语言来讲,不论是在大学生和思政教育人员间作为沟通的枢纽,还是在课堂中作为优化思政课堂趣味性和通俗性的关键工具,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都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
2 负面影响
随着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的普及和应用,传统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得以优化和改良,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和思政教育人员也产生了一些网络语言对思政语言造成不良影响的忧虑。思政语言作为一种具备较高严谨性的语言,倘若由于网络语言入侵的影响,出现随意化的问题,最终导致严谨性大幅下降甚至丧失,这对于思政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随着大学生的自身话语权的日益强化,也导致了各种问题产生,例如,学生在网络中发言不受限制,可能导致其对自身过于重视而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及义务;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极易导致主流文化弱化的问题出现。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语言对弱化传统思政理论课教材语言的乏味性和抽象性,产生正面影响,但由于叙事方式的差异性和其自身存在的负面影响,在和思政语言的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困难。
网络的产生以及发展,大学生群体的语言使用呈现网络化特点,这一现象对思政教育的影响较为显著。网络语言对比思政教育语言,在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并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去促使二者有效融合,探寻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以达到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
1 优化教育观念,重视平等
随着各类新媒体技术的涌现和发展,各高校以往开展各环节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惯于在组织传播及人际交流中应用的单项语言控制的方法,所发挥的实效性已经越来越低,等级观念、结构等于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分量日益变淡,因此,思政教育人员有必要重视积极优化自身思政教育观念,探寻和创新出多种有效手段,改良教育的模式及方法,利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语言,实现和学生的平等沟通和交流,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优良的思想政治观念存在积极影响[2]。
2 深化理论分析,突出尊重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做到积极、主动的研究各类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掌握发现并吸收网络语言优势部分的能力,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应用频繁的网络语言中,明确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推动思政语言和网络语言的良好融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各环节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 融入网络生活,实现“共境”
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语言也已经变为其常用的语言种类之一。针对此类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有必要积极的拉近和学生间的关系,创建自身可以和学生间进行沟通的联系纽带,渗透进学生的网络生活领域,和学生“互关”,有效利用网络工具和语言,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思想和生活方面的引导,进而实现思想政治引领,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以现阶段流行的微博和微信为例,高校思政工作者便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相互添加好友、相互关注,不仅方便了和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更为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也充分考量学生应用网络语言的实际状况。
4 掌握网络语言,注重沟通
作为现代网络文化中的典型现象,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之间实现相互沟通的关键媒介。高校思政教育人员需要顺应潮流,重视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弱化自身和学生间的代沟差异,积极、有针对性的学习、使用网络语言,掌握其正确应用方法,实现和学生间的平等互动、沟通和相处。
以某省某高校为例,这些高校中的思政教育人员共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交流群。在群内,教师会和学生一同针对相关的马克思主义问题和相关见解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势必会应用网络语言,教师在逐渐了解学生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也会考量如何使得网络语言和思政语言合理、科学的融合在一起,此外,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一些意见或建议,引发学生深刻思考,促使其对马克思主义拥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最终形成沟通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基于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的分析,探寻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两种语言的差异和关联性树立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更精准、有效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也可推动高校思政理论、实践的融合进程,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其实效性,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完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