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 锋 (江苏江安高级中学)
值得注意的是,发布中关于素质教育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样一来,素质教育的身份就由台前走到了更前。之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但是,标题关注最高的还是怎么考。所以社会关注的焦点仍是一个字“考”。可以预见,高考作为指挥棒,在现在和不远的前方,还是引导普通高中学生发展、规范普通高中教学行为、评价普通高中质量的风向标。
社会现实不可回避。评价一位一线高中教师是不是优秀,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出高分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评价一所学校是不是优质,学校高考升学率是不是高位走强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所以,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单纯地探讨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实施策略,与其理想化地把围绕高考转的教育习惯排斥在外,还不如立足于现实,剖析新高考到底为普高的素质教育发展指明了什么,普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应该如何扎实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等问题。一般情况下,高考指挥棒发生变化时,普通高中的发展往往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尤其是普通高中校长关心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当前新高考在价值旨趣、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内容与突破路径上向普通高中明确了促进素质教育、聚焦核心素养与践行选学选考的价值指向时,也把新的挑战交给了普通高中。
过去,评判一所普高大多是依据这样的标准:“好高中=有高分学生=有明显高出一截的升学率”。既然是这样的评价标准,学校当然会为了提升自身的社会声誉,想一切办法挤占大部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迫使部分学生仅仅关注考试的科目,从而考出高分,提高升学率;将为考分而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自上而下地要求普高认真思考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从现实情况来看,聚焦核心素养的考试内容让过去那种纯粹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难以奏效,要求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比如:2019 年高考全国一卷数学“断臂维纳斯”身高一题引起不少考生的不适应,不少人还有意无意归咎于“葛大爷”,葛大爷自感躺枪,于是出来辟谣。由此一例我们就可以看到,新高考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增加了生活元素和常识元素要求,普高日常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而不只是在各类各种考试中追求分数。因此,那种简单应付高考的普通高中将会越来越没有发展的空间。“两依据一参照”的录取机制直接指向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及其构成。
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无可厚非。但是过去只侧重对重复记忆力、套路式解题技巧和做题速度考核的高考,考题有时确实会缺乏一定的思维深度。那种无须学生进行有效深入分析的教学方式催生了灌输式教学,只关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死记硬背,套路推演,甚至演化为题海战术,要求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对”。从去年的高考来看,在认知深度维度上,由纯粹记忆向实际运用偏移;在测量难度上,由一般简单性模仿向创新、创造性表达提升;在测试任务的开放度上,由具体、单一、明确向复杂、多元综合倾斜。
2019 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个作文材料以“水”和“盐”设喻,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文题借“味”说理,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能够引导考生思考思辨,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
2019 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紧扣《考试说明》,贴近中学教学实际。除容易题外,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的背景也多源自高中教材。试卷涉及《考试说明》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其中包括全部8 个C 级考点,38 个B 级考点中的37 个左右以及25 个A级考点中的20 个左右。从试卷看,无论是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是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均为日常教学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素材。这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基础,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进而对日常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9 年江苏高考外语考题中出现了国家形象、职业发展、5G 应用等具体社会情境,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情境中的理解和表达。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聚焦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让那些“应试技巧”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随着这种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创造性、创新性的题目的增多,那种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应试就会失灵,从而迫使教师日常的教学思考必须转向提升学生的素质。
聚焦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通过创新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创生的一般过程,了解知识背后所携带的方法、思想与思维,体验知识创生中所蕴含的价值旨趣,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从目前情况来看,2019 新高考改革之后,学校不再将学生强行划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教学和培养,而是将选择科目的权力交到了学生和学生家长手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来选择高考科目。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制造流水线产品、进行批量培养的局面也许能有所改观。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都会有一定的不协调。
新高考再怎么“新”,始终也都是大家熟悉的“高考”,仍具有“功利性”。如果指望说因为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科目,就可以不应试、不刷题,教师也因此不会再在课堂上搞满堂灌式的教学,学校也不会继续实行日日清、周周清、堂堂清的策略,但是这似乎也不太可能。
目前,学生在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时候普遍存在避害趋利的情况,表现出了强烈的应试色彩,“哪几门考得好就选哪几门”。实践中发现,“目前这门学科能不能考出好成绩”是影响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首要因素,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将依据学习情况、学习前景及考试成绩确定选考科目。可见,2019 新高考方案并未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追求。
新的选择模式带来了新的学科不均衡。比如,一些学生认为地理比较好学,于是大家一股脑的都选学地理。地理学科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大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城市学校还好,师资相对比较充足,学生想选啥就选啥,实在不行,大城市可以向小城市招聘人才,小城市可以向农村招聘,苏南可以向苏北招聘。那么,同时具备苏北、小城市、农村关键词的学校的紧缺学科教师缺口该如何填充?学生选择相关学科的要求和现实相关教师稀缺的矛盾该如何解决?总不能总是回答学生:这个学科没有老师教,你不能选。老师调走了,你不能选。
满载素质教育理想的2019 新高考方案改革启动后成效初显,但是教学现实中也受到惯性的顽强阻碍,出现了在一定区域内改革理念获得高度认同和实际推进中我行我素、功利应试倾向仍然非常严重的强烈反差。素质与减负,应试与题海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和操作。如果有一天,所有学校所有投入都是一致的、公平的,那么素质教育也许就真的到来了。
我们也期待,新高考下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能让所有学生享受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