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时间:2024-05-04

赵金岚 (甘肃酒泉市实验小学)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就积极地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丰富学生的内心价值冲突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反思和认知,真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定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设定符合学生心理接受特点的生活化教学目标,才能够真正地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涉及父爱和母爱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把感恩父母作为教学重点,搜集生活当中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和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感悟,回忆自己生活当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培养,学会感恩父母和孝顺父母。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跟社会生活实践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教师想要开展生活化教学,还需要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到一起,使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案例相结合,通过生活当中已经具备的情境来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搜集相关的资料,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其中穿插相应的案例描写和故事讲述,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涉及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需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然后为学生收集相应的交通安全标语和图片,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生活当中经常能见到的标志,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教会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交通安全。

三、教学模式生活化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实践行动当中,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大胆地把自己在生活当中的真实行为讲述出来,分析自己在生活当中有哪些行为是遵守道德准则,有哪些行为没有遵守道德准则要求等。教师要积极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与组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大家相互聆听和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实践性比较强的作业,与文字性作业相比,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学生在独立或者是合作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才是真正把学到的知识渗透到实践行动中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拓展教学范围和教学空间,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除了需要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要丰富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体会。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于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当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在课堂当中学习道德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意义,在生活当中也能够自觉履行道德准则。教师可以加强跟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家长加入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把应该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拓展到课外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一些跟家庭生活相关的内容,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在重阳节能够为老年人做点什么呢?”“你认为应该如何孝敬老人?”学生可以回去请教家长,带着自己的答案回到课堂中。这样,家长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当中,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