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连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可轻视。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增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双一流”建设推进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教育中往往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而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实施。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美育家,蔡元培极力变革封建落后之教育模式,提倡新颖灵活之教育体系,尤其重视以弘扬传统、提升素养、健全心智、塑造人格为根本的美育。对于能引起美感之物,蔡元培非常喜好且着重研究,其提倡美育,可谓不遗余力,而其于文艺、诗歌、音乐、书画、建筑及雕刻等凡有美育者,亦多好之。[2]其中关于美术教育的改革便是一个亮点。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虽不以艺术名世,但主张美育,认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3]1928年4月,他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实施本科教育的最高美术教育机构,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以融合中西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办学宗旨。此外,蔡元培还组织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和造型艺术研究会等,为繁荣美术教育事业,提升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从材料梳理、现象分析、体系建构等角度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研究亟待开展与深入,虽然从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步推进,但从文化思想与社会环境的视角来看尚有不足之处。当代大学生作为拥有科学文化知识最多、最富有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4]在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切实践行国家“文化强国,教育兴邦”的思想方针。本文将就此方面从教师、学生层面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的视角进行深刻剖析。
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主体地位是平等而统一的并非上下隶属关系。教师有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责任,学生亦有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权利。教师只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方能获得学生的心悦诚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师生双边互动的整体,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与主导地位。教师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而缺少对学生思想状况与个性特点的关注,忽略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立宣言”。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高估自己的思想价值和评判能力,学生被动地进行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纯粹灌输。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潜能受到压制,最终导致“知行脱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坚持“社会本位论”,重社会“整体”而轻成员“个体”,习惯于抽象地谈论社会关系与社会规律,片面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忽视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以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没有真正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种重社会价值轻个体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塑造人的共性,只遵循社会统一模式生产“标准件”,过分注意确立各种受教育者不易理解与接受的外在规范,而无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差异性,致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受到约束。当个体被强行统摄于整体的划一性中,以规范性取代了个体性,这个整体的品性就必然僵滞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生气可言,最终造成“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无法企及;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的局面。个体是具体的,整体是抽象的,尊重并守护个体的自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诚如蔡元培所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5]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定位上的偏颇是导致其长期以来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和管理可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只臂膀——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加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薄弱与参差不齐,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失衡”现象。为了维护校方的声誉与安全,学校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学校凡事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人”转到了“事”,从对人的思想指引、精神感化和心灵沟通转到了对学生行为的监控和束缚。其结果便是学校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危机四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无法得到应有的心灵慰藉而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学生思想的迷茫、心理的困惑和精神的空虚随时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理念、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政治理念的教育,几乎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视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而轻视了对高校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思想品德层面的教育。意识形态、政策方针是党和国家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需要而且必须保持高度一致。然而学生道德意识教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若想全面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务必使政治观念与道德培养高度统一起来。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曾言:“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五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6]蔡元培亦言:“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坚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将有助于监督、引导主体在行为过程中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不正确因素的干扰,正确的对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避恶扬善。[7]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 树立师德风范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8]“为人师表、授之以道”,高校教师的师德风范直接关乎教育质量水平与学生综合素养。教师无德无才、有才无德、有德无才皆不可取,只有德才兼备者方能被学生所敬重和认可。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思想政治觉悟是根本。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称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师为人师表,就要率先垂范,以德树人,以身正人。
2 强化理论武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注重的是思想理论教育。作为教育者,教师的思想理论修养自然成为教书育人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最准确的表述。故而,教师必须强化个人的思想意识以身作则,做到“以文化人”。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政治品德、伦理道德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要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简称“三进”),必须坚持不懈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与模范践行者。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理论武装。政治品德教育,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四项基本原则。伦理道德的培育,能够使教师以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亲友之间、同志之间的关系。思想理论的强化,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系列诸如专注力、忍耐力、持之以恒、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心理特征。
3 改进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内容方面要不断开拓,使之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情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求。***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当前高校教师应当克服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某些教条主义倾向。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把人文底蕴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和地域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也日益剧烈,不同的文化中均包含着科学合理的因素,加强对多元文化包括母体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反思,对于承继传统,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树立三观意识
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重大议题,更是全面学习与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本要求。稳固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是肩负时代责任的切实要求;是承传与发扬我党优良作风的急切需求;是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政治问题的深切需要;更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通过坚持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刻苦锤炼而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四个“加强”:其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的。[11]加强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更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学习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其二是加强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热情满怀地投身于学业这一伟大实践中,才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其三是加强党内锻炼,不断提高党性觉悟。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组织生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严格监督和考验之下,是大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自觉进行党性提升与世界观改造的有力保障。党内组织生活锻炼要时常警醒自己,党内生活锻炼贵在高度自控,党内生活锻炼必须始终如一。其四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大力发挥制度环境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如上所述,“三观”意识对于大学生犹如人生航标尤为重要。大学生三观意识的确立可更好地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争当走在时代前列的排头兵与开拓者,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2 注重人格塑造
自古至今,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的塑造。因为人格的力量,才有了“忠肝义胆立天地,浩然正气满乾坤”的颜真卿,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才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诸如此类英雄气概与庄伟人格不胜枚举。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于人格教育,倘若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如同无本之木不能长久。原因在于:其一,人格是人生价值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其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正确的世界观虽源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作为内在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发挥作用。其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因。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培养高尚人格,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沿着从合格公民到合格建设者、合格接班人的目标不断向上攀登。[12]总之,完善的人格与健全的心志是大学生为人立学的根本,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3 设定理想目标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就是指—个人所确立的远大抱负与理想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变得充满意义,所谓谁是谁非,孰轻孰重,为何而为,为谁而为都将顺理成章、清晰明朗。于是生活便会增加几分希望与激情。使我们自身隐匿的潜能得到充分地调度,为实现精彩而非凡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生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个人没有设定长期目标,那么他的人生犹如昏天暗日没有丝毫生机。—切的努力都将事倍功半。同样,如果—个人没有短期目标,他将茫然不知所措,脚步不知迈向何方。将人生的长远目标划分为—个个节点,就成了每—个时期的短期目标,仿佛人生旅行过程中的驿站。所有的短期目标指向相同,每完成一个短期目标就迈进成功一步,也为长远目标的最终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成功者所遵循的人生法则。
成功的人是最有理想、有明智,也是最有毅力、最坚定的。他们懂得—切的成功都不是—蹴而就的,都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地完善与超越自我;成功的人绝不会只以事情完结为终点,而会要求自己不断做得更好,以获取更大的成功。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肩负高度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世纪的开拓者与生力军,只有设定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尤其是以“美育”为主旨的美术教育。论及美术,自然不能绕开古代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画作为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也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审美情韵。在中国文人眼中美术并非是纯粹感官欲望的追求或发泄的手段,而是道德、情操、智慧的来源,是人格的象征,更是陶冶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径。正是因为美术的滋养,许多文人才从欲望的重压和政体的桎梏中超脱出来,使自己的心灵飞升到一种逍遥的境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极力倡导“美育代宗教”,并将美育视为近代教育之骨干。蔡元培将美育与宗教做了详细对比,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反之,宗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因此,他将美育视为民主、自由的前提,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念,以渐消沮者也”。[1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格培育,而人格培育的关键在于美感教育,美感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之一便是美术教育了。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强化高校美术教育,如何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如何培养一流艺术人才,这是值得探究的话题,也是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决策。接下来,我们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推广路径作详细的探讨。
1 进行课堂心理引导
“树立高校学生心中的榜样,营造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因为这些“楷模”基本上属于学生身边的群体,是学生普遍熟悉与认可的人和事。因此,这样的榜样教育将更容易触及他们审美认知与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感化心灵的目的。再辅之以激励先进,启示落后,设立各种奖学金项目等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心理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上述“启发式”的榜样教育模式,在美术教育中以优秀的美术学者和创作人才为典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想引导,从美术提高审美,澄明心志、净化心灵的角度切入,在耳濡目染中引起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之前我校邀请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戴政生先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史诗气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孝治天下》创作历程。戴老师历时五年艰苦探索、走访各地、几易其稿最终完成鸿篇巨制。黑白木刻《孝治天下》以叙事的方式对历史情节进行具体描绘,表现行孝、举孝廉和孝治的主题思想,其创作题材与文化内涵堪称壮美雄浑的史诗。通过本次讲座,可以增强高校学生艺术创作与审美感知能力,促使学生重新发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积极的意义。
2 利用教材配套宣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便是无数仁人志士亘古不变的追求。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互助、崇尚和平、勇敢勤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通过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可以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鼓舞大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学生以宽阔的视野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增强他们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素养。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工作推进会上提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筑魂工程、追梦工程、政治工程。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当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真正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1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相关代表性的高水平马工程美术教材,结合具体的优秀美术作品,讲述矛盾与统一、冲突与和谐、善与恶、美与丑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概念,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以增强自尊与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举办美术展览活动
富有时代气息与文化特征的美术展览以可感的“形象”来完成以美育人的过程——以高尚的精神陶冶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的正是美术教育对于人格潜移默化的作用。故而,高校应定期策划和举办一系列有意义的艺术展览活动。诸如海峡两岸高校师生美术作品联展、南北院校师生美术作品展、校庆美术作品展、艺术学院毕业生美术作品汇报展、知名艺术家进校园美术作品展等大型美术展览活动,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尽情享受艺术的视觉盛宴。在美术展览中学生可充分感知:艺术创作者努力将艺术的实践形态与理论思考双重并重,凸显艺术的文化性与精神性,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抒写他们各自对传统、自然、社会、现实与生命的体味。他们没有将艺术视为技术和形式的把玩,也没有限于单一抒情式的视觉构建,而是竭尽全力将艺术的表达语言与内在的精神特质进行有机地整合,使艺术作品更有“意味”。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以“美”的视觉形式宣讲主流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想象,产生心灵共鸣。进而将科学的思想、正确的政治方向、端正的意识、崇高的道德潜移默化地灌入到学生的心中,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学生坚定的信念与行动。
4 基于网络平台传播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标志与前进动能。互联网以其独有的鲜明特征和运营方式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与信息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生活的质量,丰富了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同时,互联网以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它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共享信息资源和形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新武器和新手段。[15]性及自由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术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美术教育的学术前沿与优秀成果,以最为便捷的渠道让广大师生第一时间观摩学习、交流碰撞,在接受与批判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质疑与争论中实现思想理论的纯净。基于网络媒体对于审美意识与人格塑造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可高度论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网络也拓宽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师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可以隐匿真名,不像传统的谈话方式那样面对面,这种网上交流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充分发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感与吸引力,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校于2016年9月举办了“海纳百川”四川大学120周年校庆美术作品展暨‘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此次展览是近年来师生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川大艺术人在艺术创作态度、观念、价值取向上的一次视觉呈现。展览通过网络平台同步推送,使本校学生及时零距离触碰那绵延流传的学术文脉与价值追求,感受川大艺术人那执着恪守的学术品格与不懈追求的艺术理想,铭记川大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气度。学生自此便有了新的体悟:川大的校训不仅是书写在纸本上的文字,镌刻在门楼上的装饰,而是内化于川大人心中的一种精神,外化于行为规范的一种态度。
5 开展社会美术实践
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与社会联系提供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让大学生了解民情、亲近自然、洞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将政治原则与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进而塑造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提高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美国高校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如参与竞选宣传、募集资金、环境治理等社会活动。中国高校则让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在美术教学中带领大学生深入社会,扎根生活尤其到汇聚浓厚艺术气息的革命根据地,如到延安、遵义、井冈山、瑞金、西柏坡等红色革命文化地写生、调研,通过描绘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作品以增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品味生活、认识社会、欣赏艺术、体会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校园是每位莘莘学子生活的居所、学习的乐土、成长的摇篮,更是他们实现目标,放飞梦想的地方。校园之于学生其意义可想而知。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其中校园艺术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创建便是重要一环。通过努力打造一个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营建怡人的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与滋养:在求知、求真、求善、求美中不断获得启迪与教育;在思想、行为、能力、审美上不断得到丰富与提升;在漫步林荫、仰望星空、畅怀抒情、激扬文字中不断受到净化与洗礼。真正的艺术无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形式,是人对自然与生命、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时间与空间的心灵感悟与体验的视觉表现。艺术中无不凝聚着人对于自身、对于世界的理解认识与文化想象。诚如罗曼·罗兰所言:“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由此观之,高校可定期举行大型美术类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美术创作比赛等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参与意识,进而增强他们乐观豁达、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与人文情怀。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社会发展、教育兴邦与人才培养、等角度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研究亟待开展与深入,虽然从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文化思想与社会进步的视角来看仍然存在短板。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如何更为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如何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如何全方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现状及融入美术教育“以美育人”的改良对策进行深入剖析,能够丰富中国现代教育史研究;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广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引发更多学者积极关注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方向,都有着积极的导引作用。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全局、全员、全过程的事业,除文中所涉之外,还必须加强“两课”教育、专业建设、教学督导、制度创新、奖惩机制、思政队伍、科研辅助,党建管理、领导统筹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只有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奋进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