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学历,其招生与考试规模的日益扩大,体现国家经济、文化在向高层次迈进,高等教育体系渐趋完善。近年,“考研率”成了高等院校继“就业率”之后提出的又一引人注目的招牌词汇。各类考研辅导机构应运而生,高校考研自习室“一座难求”,这些均是“考研热”持续升温的直观表现。在社会分层的大环境下,许多学生期望通过考试、获得高学历,从而改变自身境地。这一群体盲目加入考研队伍,不能明确自身的价值与诉求,这与高校生涯教育的偏离与缺失难脱关系。因此,基于社会分层视角,有必要对“考研热”背后的生涯教育做出理性审视,分析其现状、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并非以静止固定的形式而存在,相反,社会阶层在流动中得以维系与传承。在社会现行的制度与结构下,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尽管教育不能直接为个人带来收益,但个体受过高等教育后获取的学历、知识与能力,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个体也借此在社会分层的大环境下拥有了跻身有利位置的条件与机会。在当下,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未来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生涯教育有助于个体更好应对社会分层。然而,伴随“考研热”升温,生涯教育中的问题与弊端也逐渐凸显。
从整体规划与实施方面来看,当前的生涯教育呈现出短期性、盲目性、功利性等特征。生涯教育是指渗透于课程教学并与学生的职业觉察、探索和准备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学校形态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因此,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全程中是一以贯之的,而非单纯的一门课程。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在临近毕业的时段开设几场就业指导讲座,看似灵活适用,实非合理、有效的生涯教育。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合理的定位,进而思考未来发展,对职业生涯做出路径选择与规划。因此,高校中接踵而至,让人应接不暇的就业培训、考研宣讲会以及校园招聘会,往往让学生在对待未来规划时感到迷惘,因而在“考研热”的大潮中不乏众多盲目跟风者。
从教育者的层面上看,生涯教育缺乏专业师资。当下高校中的生涯教育多数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或学校招生就业处的相关教师进行。首先,这一群体往往肩负推进学校“就业率”或“考研率”的重任,而“就业率”“考研率”似乎已演变为评价这些教师工作水平与质量的硬性指标。因此,这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时不免受到学校政策与工作任务的影响。其次,这一群体并非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且生涯教育不是他们本职工作中的重心,因此,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很难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生涯教育过程中,许多院校考研风气弥漫,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研队伍。近年,考研报名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在2010至2017年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考研报名人数在2015年出现小幅下跌,此后又迅速回升,2016年报考人数达到177万人,而2017年则再创新高,报考人数达到201万人。“考研热”持续升温。(见表 1)
表1 2010—2017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
在考研热潮席卷而来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在实施生涯教育时极力鼓吹考研,许多地方院校打出“考研率”的招牌进行招生宣传,各类“考研班”“强化班”层出不穷。部分院校在学生入学之时便将“立志考研”作为生涯教育的第一课,营造浓厚的考研氛围,而那些有意向就业的学生显然成了学校中的“另类群体”,这类学校也往往被社会公众冠以“考研基地”之名。此外,部分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方面对接社会需求,重视实际和职业技能的锻炼。这类院校致力于推进学生就业,以符合其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因而在生涯教育方面形成了另一种极端。总的来说,在生涯教育中忽略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与内在动机,不是明智、理性的举动,更是违背了生涯教育的初衷。生涯教育旨在为个体认识自我和规划未来做准备,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桥梁。生涯教育需要考虑个体的心理特质、兴趣特长以及目标理想等。因此,无论是以考研为导向的立志教育,还是完全以推进就业为目标的求职指导,均是生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偏离与缺失。
基于社会分层视域对“考研热”背后的生涯教育进行理性审视,当前高等教育中,生涯教育的偏离与缺失,既受到社会阶层流动与分化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复杂的个体内在原因。
学生进入高校和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均存在分层现象。首先,从高等教育的准入机制来看,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高等教育的扩张带来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在高等教育呈现开放性、多层次性、多类型性的同时,各类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与社会声望存在差异。在现行的高等教育机会分配过程中,社会分层以及分层引起的差异已经渗透到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目前这种机会分配已经不再是单纯以能力为基础的公平分配,来自优势阶层家庭的子女和来自弱势社会阶层家庭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院校)的入学和专业就读上存在机会不均等的情况。相较那些收入水平一般或较低的家庭,优势社会阶层的家庭拥有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经济基础,他们更能负担起子女进入一个精英院校的支出。因此,在社会分层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扩张与发展导致了教育分层,并拉大了各高等院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
高校在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望方面的差异,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与社会地位获得具有直接影响。就业为促进社会阶层的再生产提供了契机,而许多毕业生正是凭借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拥有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就业,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相比金字塔顶层的少数名牌大学毕业生而言,广大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学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临的准入资格与要求也更加严苛。面对外在的诸多社会因素,高校面临“就业率”“考研率”等多重压力,生涯教育往往聚焦于短期的功利性与实效性目标,停留在一般的就业指导层面,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机制与生涯教育指导服务。因此,生涯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划盲目、专业师资缺乏等现状与问题。在这种生涯教育不全面、不深入的情况下,学生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茫然,难以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与科学规划,因而高校中的考研、考证以及出国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在社会分层的客观现象下,由高等教育扩张与就业形势严峻一系列宏观背景引发的学历导引与名校崇拜等因素,同样是造成生涯教育偏离与缺失的重要原因。首先,“学历社会”对于文凭与学历的重视程度在客观上导引着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涯教育观。社会对于学历的推崇与追捧与分层现象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其根本是资源和利益的配置问题。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指出,由于社会的分工不同,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职业角色的不同。因此,职业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至关重要。在当代“学历社会”中,社会用人单位对资源短缺人才(只有智力资源)的任用,以学历作为判据。在有着同层次学历的情况下,又以学校或专业的声誉为判据,这在客观上导引着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在就业方面,名校与高学历早已成为诸多用人单位的准入资格,这种风气与观点对普通院校的师生产生巨大影响,易于产生教师懈怠、学生迷惘的状况,生涯教育何以有效施行?
其次,在“学历社会”的价值导引下,一部分学生名校崇拜情节加深。究其根本,在社会分层中,社会成员可以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获取渴望的职业与社会声望,从而实现在社会阶层中的自由转换和流动。这是合理的社会分层体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格伦斯曾解释,社会的层化与差异,即社会成员被分配到不同社会位置中,而在分层过程中,个体会产生渴望获得特定位置的愿景。对莘莘学子来说,名校意味着拥有更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学实施以及丰厚的科研经费;就读“名校”,就意味着为自己加固了一道“保险”,可以一劳永逸,在成就感、幸福感大大增强的同时,也博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许多高校教师大力倡导学生考研,一味强调研究生学历在当下就业形势中的重要性,以考研为导向的生涯教育渐趋生成。
从社会群体的内在观念意识来看,尽管当下倡导多元化的择业观与发展观,但中国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早已深入人心,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与应对态度。中国自古以来在育士与选士方面就有一套完整而有序的考试体系,而士人往往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路径与这种科层化的考试体系联系起来。士农工商为古代职业与阶层观念的代表,人们对于“士”与“文化”的重视至今依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读书与优势阶层是相挂钩的,个体通过读书以获取高学历或者从政,从而实现阶层间的流动,改变原本所处的劣势阶层。具体来说,这种传统阶层观念与读书意识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与现行的考试体系相结合,个体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获得高学历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甚至有人将其视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因而每年的“考研大军”中不乏“再战”成员。第二,社会与家庭对个体充满期待。许多大学生的父母与亲人也强调获得高学历与提升文化层次的重要性。实际上,生涯教育并非仅仅在学校中进行,生涯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殊意蕴,因此,社会期望与家庭导向同样在个体的生涯教育方面施加影响。
生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整个阶段的教育。在社会分层的视域下进行理性审视,考研热背后的生涯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对生涯教育予以足够重视,通过生涯教育,让考研的选择回归理性轨道。对于当下高校生涯教育的偏离与缺失,在反思其原因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探寻生涯教育转型与趋新的路径。
针对“考研热”背后生涯教育盲目规划、缺乏师资这一现状,首要应对之策便是加强高校生涯教育建设,健全生涯教育体系。第一,高校在生涯教育中承担重要责任,必须改变以往过分关注就业的现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明确生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第二,组织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生涯教育并非简单的几节就业指导课可以替代,而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乃至个体的青年阶段,因此,相应的课程建设至关重要。通过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合理定位以及进行职业测评等。此外,在课程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年纪与阶段进行规划,做到明确目标、分步实施,真正发挥生涯教育课程的长远效用。第三,组建生涯教育指导队伍。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教育工作,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胜任。当下高校生涯教育主要由大学生辅导员或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实施,缺乏专业的生涯教育指导教师。因此,组建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高校生涯教育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大学生的生涯教育保驾护航。
社会分层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社会的不平等,古今中外的诸多社会学家均对分层现象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便逐渐消除或减少差异,建立公正合理的准入机制。因此,在生涯教育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社会分层观念,尽管多元而复杂的阶层结构长期存在,但社会资源的分布与社会成员的分配是合理的,个体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获取相应的社会声望、财富和文化资源。具体来看,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合理规划未来发展,避免走入歧途。在此基础上,高校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考研或就业,考研绝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以考研为导向的生涯教育仅仅是“学历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无法真正洞悉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首先,社会对人才培养与筛选应有合理期望,树立良好的生涯规划导向。***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分以及各类社会用人单位合作,为大学生的生涯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平台。通过校企间的长期互助合作,帮助学生在准确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与发展情况,从而使生涯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往往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倘若其家庭的生涯价值观与学校的生涯教育理念相悖,生涯教育难以顺利实施,因此,家校间关于生涯教育的协调合作同样值得重视。学校在组建专业的生涯教育团队后,可以面向家长群体开通相应的生涯教育指导热线、网络平台,同时以网络问卷的形式掌握家长对于生涯教育的了解情况。总的来说,只有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涯教育共建,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涯教育的实施。
[1]南海,李金碧.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3).
[2]叶晓阳,丁延庆.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J].社会,2015(35).
[3]陈鹏.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03).
[4]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
[5]钱桦.考研现象的社会学思考——“考研热降温”到“名校崇拜升温”的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