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态“6+1”教学改革*

时间:2024-05-04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称“思政课”)来说,2017年极不平凡。为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将是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并随之进行了以“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为突出特色的全面巡访和深度检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大会精神,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凸显理论引领和思想育人的特色优势,展现思政课魅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新成绩,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做出新贡献。借助思政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进之势,将“高校思政课常态‘6+1’教学”课题小组多年攻坚取得的改革经验做个总结(以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下文称“原理”),祈愿与同仁和读者交流。

一 “三个反差”:思政课常态“6+1”教学改革探索的问题导向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殷切期望高校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直接关乎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从战略高度指明我国各项事业要在提质增效上下更大功夫,着力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思政课教学亦然,主要表现为“三个反差”。

第一,多方期盼与教学实效之间有反差。上好思政课,是多方期待共赢的事,可多年来做得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就教师而言,主要是队伍建设和职薪政策两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心态;就学生而言,主要是偏狭的课程认知和庞杂的信息辨识;就教学而言,核心问题是“突出主题、精讲要点、破解难点、关注热点、亮明观点”上把握不准、处理不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没实效,就是没完成任务。

第二,学生需求与课堂囧像之间有反差。青春多彩、高校精彩,思政课要谱写马克思主义总基调,彰显新时代发展创新的高品位,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然而,思政课上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有之,逃课、睡觉、玩手机者有之;课堂上如此种种囧像,与大学使命和斑斓青春之间形成了较大反差;原本的“励志剧”,却演绎成了“消磨剧”,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不强。这些现象凸显了教学过程中,供给侧的“教”与需求侧的“学”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说到底,是全部思政课教学还不能全面回应或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改革不深化,囧景就难以消弭。

第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创新之间有反差。教材是讲好课的前提保证,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思政课“05方案”中各门课程教材,十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如何结合实际,在化教材体系为授课教案、化理论体系为感性体验等方面,改革创新的力道还不够,探索取得的方法还不多,有效推广的经验还不足。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在《人民日报》曾撰文提出“课堂革命”的命题。它不仅指基础教育,也应包括高等教育。课堂不创新,思政课就讲不好。

思政课常态“6+1”教学以“三个反差”为问题导向,以充分肯定大学生炽热的爱党爱国爱生活的情感为起点,致力于探索让党和人民更满意、让学校和学生更满意、让时代和未来更满意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二 “三条思路”:思政课常态“6+1”教学基本环节的特色设计

思政课不改革,就没希望;不创新,就没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活动已完成了共和国思政课建设史上空前的“大调研”,形成了基础数据、基本经验和总体判断。从“大调研”中发现,受访学生关于思政课的“优良率”“喜爱度”和“获得感”分别为83.2%、86.6%和91.3%。三组数据是客观的,比较真实反映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面和整体性,但也没有回避一些凸显的薄弱环节和实际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三组数据也显示制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在教师,重心还在教学过程。众所周知,思政大课堂的“三多三难”(学生人数多、涉及专业多、不定因素多等,学生参与难、课堂互动难、组织教学难等)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常态“6+1”教学以“三条思路”贯穿全程,优化整合了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来破解思政课全方位育人的“质量难题”。

思路1:教材内容、专题教学、实践教学要相互融通。这是思政课常态“6+1”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方案特色。该教学依据“原理”全国统编教材的使用要求和教学实际,呼应章节设计了四个教学专题,即“苍鹰与苍蝇:人的追求和未来社会”“悟空与如来:人的能力和物质世界”“天堂与炼狱:社会规律和社会主义”“仙鹤与狐狸:资本主义本质和归宿”等。每个专题都包括导课后的“双点快答”“疑难辨析”“质疑释疑”“归纳总结”“精彩时刻”“美的生活”和“学思并行”等七个环节;前三个环节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观点的理解,后四个环节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政课常态“6+1”教学的特色设计,实现了教材内容、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通。

思路2:学习理论、净化思想、自觉行动要注重过程。遵循教育过程性规律,是思政课常态“6+1”教学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是“明明德”之举、化育灵魂之事,要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言谈举止、评测思想变化。常态“6+1”教学课上课下的七个环节,依序展开了“学知识——明道理——长智慧——添才干——见行动”的“递进式”德育过程;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深化,到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再到强化实践和自觉行动等,是常态“6+1”教学立德树人的基本范式。然则须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细润无声、大器渐成,乃一辈子的事儿。

思路3:面向全体、激励个体、关注群体要分设班组。思政课常态“6+1”组织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课堂大了分班组,专业不一正相补;课上课下要衔接,分工协作共进步。“导课”是新题开讲、“学思并行”是课下自修、“课堂纪律”是保障手段、“教学网页”是教辅平台,这些都面向全体学生;“双点快答”“疑难辨析”“质疑释疑”三个环节针对学生个体,累积记录学生平时成绩,并有激励措施;“归纳总结”“精彩时刻”“美的生活”三个环节面对班组群体,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协作精神,班组成员同分值记入实践成绩,也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思政课常态“6+1”教学全体、个体和群体的“班组化”教学方式,极大优化了课堂管理,提升了课程魅力,增强了教学实效。

思政课常态“6+1”教学“三条思路”的设计,旨在实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大提升”,从处理教学内容、确立教育理念、筛选教学方式等三方面综合施策、同时发力,实现了思政大课堂授课的创新性突破,打造了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教学模式。

三 “四大要素”:思政课常态“6+1”教学探索创新的着力方向

思政课教学必须着眼于教材和学生、教法和教师等“四大”基本要素,着力处理好两组矛盾的关系、组织好两组要素的联动,课堂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才有实效、可长效。这是常态“6+1”教学实践创新的基本经验。

第一,吃透教材内容,关注前沿研究,以科学的理论征服人。思政课统编教材内容集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一体,展现了它的价值取向、时代精神和理论魅力。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思想内容、逻辑架构和重点难点热点等,要特别关注教材“删改增调”的内容、关注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师要有业务能力的自信,确保将教材中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思想,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引。常态“6+1”教学的具体做法就是:教材内容“专题化”、理论要点“菜单化”和授课教案“剧本化”等。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比如“原理”,教师阶级立场坚定、政治旗帜鲜明地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理清了、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说透了、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讲明了,学生就会认同和信服马克思主义,就能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能够以理服人,思想才有共鸣,教学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把握学生特点,贴近生活实际,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人与人的交流不外乎“叙事”“抒情”“说理”三类,思政课教学依然,要摸透人的成长规律,要找到高深理论的源头。从整体上讲,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行事果敢等,具有青年人成长的一般规律;他们具有向上、向善、向众等基本的个性倾向,具有探奇心、竞胜心、自信心等基本的心理特征,具有表现欲、正义感、创业志等基本的价值取向等等。上好思政课,就要读懂学生,因材施教。教师知学生所思所需所盼,授课就能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理论源于实践,教师能否化“理性抽象”为“感性形象”,情理交融、通俗透彻地讲授,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召力的关键。教学以情动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就有人情味、有亲和力、有说服力。常态“6+1”教学中,“欢迎来到六加一,青春出彩创佳绩”“劳动是财富增殖的唯一途径,但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等等,就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刚柔相济”的人文情怀。

第三,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以灵活的方法启发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老办法、使用好办法,探索新办法,与时俱进,跟上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增进科技元素、时代特色和战略眼光。***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学中,合适的教学方式、稳妥的教学手段、恰切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启发学生思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政课常态“6+1”教学“专题化”“班组化”“递进式”的教学方式,正是结合思政大课堂教学实情,冲破困局而创新的有效方式;从教学手段上讲,辅以动画式PPT课件、扫码可入的教学互动网络空间、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手册、平时考核成绩册等,创建了一个平等参与、和谐互动、多维多感的教学平台;从教学方法上说,专题教学法和案例剖析法、问答质疑法和讨论演说法、赏析点评法和示范体验法、比较研究法和调研实践法等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交互使用,拓展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时空,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改革聚共识,创新再扬帆。常态“6+1”教学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同时感觉责任和压力也更大了。

第四,坚守职业道德,彰显人格魅力,以高尚的情操鼓舞人。教师不仅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高标。思政课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严守职业道德规范,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政课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往往会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健全的人格心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中,要发挥好、运用好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至诚的报国理想、强烈的进取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雅的志趣爱好,从而直接感染课堂、鼓舞学生,来提高授课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思政课常态“6+1”教学始终秉持“忌斥责、多勉励、有奖励”的课堂准则,遵循“推己及人”“严慈相济”“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坚持带着使命责任、教育思想、文化经典和时代精神等信息进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师,要以德立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不断砥砺学生奋进。

综上,高校思政课常态“6+1”教学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但是在教案细节处理、实践教学协同、教学网站充实等方面,还需继续改进。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常态“6+1”教学改革探索,一定牢记人才培养使命,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求步步高,为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获得感强、受益终身的课程而不懈努力,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大格局”而不懈奋斗。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7-09-08(7).

[3]赵婀娜,张烁.思政工作在高校牢牢扎根(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N].人民日报,2017-12-08(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董鲁皖龙,柯进.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N].中国教育报,2017-12-0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