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伟 (江苏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
上课铃响了,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和学生问候之后,我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海伦·凯勒”。按照平常的习惯,我会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读生字、分段读课文。不过今天,我想试着改变一下,我来读,让孩子用心去听,我想用声音来感动他们。
我开始范读课文,读得很投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就是海伦·凯勒,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女孩。读到感人处,我感觉自己的心湿润了,尤其读到海伦喊“爸爸”“妈妈”的时候,已为人父的我,真的被感动了。一遍读完,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说:“老师,太感人了!我都想哭了!”
其他孩子们都想发表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老师,快让我们翻开书吧,我也想读几遍!”有的说:“老师,我也是,海伦太坚强了!”还有的说:“文章中的沙利文老师也很慈爱,很温柔,她也很用心,能教会海伦摸盲文、拼单词。”
学生想通过自己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布置自读任务:一边读一边把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为以下教学做铺垫)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我在孩子们之间巡视着,他们琅琅的读书声感染着教室里每一颗心灵。我知道,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海伦·凯勒。
一遍读完,我问:“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一双双小手接二连三的举起。“‘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句话最让我感动。”“海伦认识水那一节最让我感动,因为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海伦用动人的笔调描绘她心中‘看’到得世界让我感动,因为她不能‘看’,那是她想象的,我能感受到海伦多么想真的看到世界啊!”这是一个讲解引号用法的好机会,我趁势问:“‘看’为什么加上双引号呢?”“因为不是真正的看。”“表示另一层含义。”我满意地点点头。“那课文中还有这样用法的引号吗?”“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趁热打铁,我接着问:“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这句话中的引号用法相同吗?”学生稍作思考,摇了摇头,但是他们不知这是什么用法。“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海伦学会拼写单词了。”“海伦学会拼写哪些单词了?”“泥土、种子。”“那你明白了吗?”同学们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这儿的引号是强调的作用。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双双小手又如雨后春笋般举起。我趁热打铁:“这些文字打动了你,表示字里行间蕴藏着深厚的感情,你能用自己深情的朗读更加强烈的感染我们大家吗?谁愿意来试一试,就读你喜欢的段落!”话音刚落,“我!我!”的声音又一个接一个响起。
读到这儿,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哪些文字最能体现文章包含的感情呢?”我想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课文中字里行间包含的情感。比如“沉寂”这个词,可以感受到海伦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的痛苦。“吮吸”感受到海伦对知识的渴求。“夜以继日”说明海伦为了练习说话,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找到并理解这些关键字眼后,我再次提出朗读要求:“轻声齐读全文,老师闭上眼睛,看看你们能不能让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看到书中描写的动人情景。”这下,同学们读得更加投入了,我真正感受到了用心去朗读,是多么的快乐。
这就是《海伦·凯勒》这篇文章的朗读教学,我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生字新词,再梳理文章结构。整堂课就是一个字:读。不光要用嘴,还要用心,要读出感情,感悟人物。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围拢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海伦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孩子。”“老师,我从海伦身上懂得了,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干不好。”“我要续写海伦的故事,写她如何帮助其他残疾人的。”……
第二天,我读到了一篇新的《海伦·凯勒》,故事温暖感人。我知道,那是用心朗读的收获,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文本里流露出孩子们对海伦·凯勒的敬佩和同情……
[1]肖凤花.对朗读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江西教育,2002(8).
[2]张洁.近十年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