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现代种业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4

农学专业是传统农科专业。传统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科研的专业人才,而面向产业需求,对培养经营、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视不够。因此,传统的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为例,介绍其面向现代种业,加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一 我国种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

种子是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其重要地位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文件中已经确立[1]。国发[2011]8号文件指明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思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当前我国种业正由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迈进,种子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种业安全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根据《2016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按各类种子的市场价值计算,2015年我国种子市场总规模约为1170.26亿元,居世界第二位[2]。与种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种业人才严重不足。种业从业人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般从业人员多,而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少;单一型技术人才多,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少;种子生产技术人员多,而市场营销人才少。这些将直接影响我国种业新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的建立[3-4]。目前我国种业对人才需求呈现以下新趋势:一是人才需求量增加,不同类型人才有差异;二是需求单位多元化,企业是人才需求主力军;三是人才需求类型多样化,需求岗位专业化;四是种业人才的学历要求提高,有工作经验人才优势明显;五是种业人才能力现代化、国际化[4]。针对目前种子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要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 面向现代种业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1 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湖北工程学院农学专业建设思路是: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紧紧围绕湖北省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种业的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种业人才,满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加强与省内生物育种产业和种子行业相关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5]。建立一套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并与我校实际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定向)培养,为生物育种产业和种子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终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综合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省内同类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

2 确立“2.5+0.5+1”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湖北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6-7],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根据本专业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面向现代种业的特点,研究生物育种产业和种子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行校企合作,建立一套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并与我校实际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邀请种子行业企业和生物育种一线专家召开农学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研讨会,论证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2.5+0.5+1”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8-9],在安排教学进程时,前5学期上完大部分课程,余下的少量课程在第6、7学期集中6周上完,部分选修课程可结合在企业实习完成。第6学期正处在作物生长季节,主要安排专业生产实习,实习时间延长到8月份。第7、8学期主要是开展就业见习,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工作。专业生产实习、就业见习与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原则上安排到合作企业进行,从事与生物育种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环节工作。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从种业相关企业中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通过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授课,将生产实例、实践意识带进课堂。二是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结合“青年教师企业行动计划项目”,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锻炼培养青年教师,获取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保障系统。三是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选派一批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把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校企合作共建一支优秀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有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促使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4 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物育种产业和种子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加强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实行教授负责制,在前期“植物学”“生物统计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3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又建设了“植物营养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遗传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形成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实施课程体系拓展计划,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设置课程能力目标,建立课程教学案例库、专题库、项目库,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标准等案例实践教学,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项目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引智教学等方法。加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教学。

5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管理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特别要重视充分合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我们选取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单位领导都很重视,实习环境比较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我们与企业共同探索管理和运行新机制、新模式,双方互派责任心强、水平高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基地实习实训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共同制订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内容。特别加强内容多、任务重、时间长的企业生产实习阶段的管理,确保生产实习的质量。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通过面向现代种业,改革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全方位锻炼,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用人单位反映,我校毕业的学生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动手能力较强。同时,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学专业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农学(生物育种)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专业。2014年农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4/18/content_1846364.htm.

[2]吴晓玲,刘信,周云龙.2016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等.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种业,2012(11).

[4]王州飞,张红生.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J].中国种业,2013(2).

[5]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0650.

[6]赵自仙,何丽萍,刘雅婷.多元化现代种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6(3).

[7]程光文,龚园.面向行业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8]李国元,姜益泉,胡波,等.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2(6).

[9]李文阳,时侠清,舒英杰,等.创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种业人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