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案导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4-05-04

李 鑫

学案导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路径

李 鑫

一、问题与思考

一所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外乎两个途径:从学生方面着手,改善生源质量;从教师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善生源质量得借助于招生政策的调整,或者需要更大的办学吸引力。而招生政策的调整往往是原有社会利益的调整,只对一所学校有利的招生政策往往是一个对大多数学校不利的政策。因此,这一借力当慎之又慎。另外,学校的办学吸引力虽然与宣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依靠的还是学校前期的办学成绩与声誉。好的质量带来好的声誉,好的声誉会带来好的生源,好的生源又会带来好的质量……这样,学校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这一途径实际上依然是学校的常态发展。

从教师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学校自身的突破与转变。这一转变是学校与教师的自我否定与超越,看起来不受外力之影响,但难度其实最大。突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意味着要打破学校与教师多年来固守的经验和习惯,意味着学校与教师得重新学习与认识一切有关学生学习的问题,需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形成新的学生观、学习观,即教学观。

在笔者看来,建立新的教学观,实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澄清两个认识:

第一,对学习的再认识。学习是人类行为表现或行为表现潜能的持久改变。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这一改变需要借助于外力的训练,在认知主义者看来,这一改变取决于对学习的认识水平高低;而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这一改变却必须依赖于学习者的经验及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才能发生。不同的学习观,决定了不同的教学观。如果秉承行为主义观点,那么教学就是“灌输”,就是“训练”,学生相当于一个容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小白鼠”;如果坚持的认知主义,则重视对理论的习得,不会做的原因是不懂,不懂的原因是没有记住。因此教学就是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强化记忆的过程。本轮新课程改革,以建构主义为背景,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强调对知识的建构与生成,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对外部刺激的顺应与同化的过程,教学要重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坚持“以生为本”,强调学生自我学习与建构。不同的学习观,决定了不同的教学观。只有重构新的学习观,进而改变教学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第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再认识。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观的反映,是教师教学观的具体表现。受教师自身学习经历与认识所限,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都以“教授——接受”为核心,其中“教授”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接受”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在新的学习观指导下,课堂教学模式要改变师生关系与课堂地位,形成以“学习——指导”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学习”是学生的行为,这一行为在前,“指导”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行为,这一行为在后。当然“前”与“后”并不是单纯时间上的顺序,而是学习行为中的因果关系。课堂上学生成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行为,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辅助行为,是为学生学习行为服务的。

课改到了深水区,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改变和观念的认识上,就得重视现实的突破,就得把“改课”当作抓手和突破口。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预习。预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激活原有知识,因为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是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激活原有知识,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知引导新知,以旧知同化或顺应新知。二是找到盲点与疑点。教材编写如果科学的话,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预习,发现自己知识的盲点,和对新知的疑点。

第二,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预习,学生已获得对新知的初步的认知,已在学习上掌握了主动权。课堂有一功能就是展示学生预习成果与分享预习成果。在展示与分享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与探究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新知,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建构。

第三,重视训练。训练是强化,也是检测。已习得的知识,要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作业、测试、操作等,都是它的形式。“做中学”是记忆的最佳途径,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完成了对知识的重构,但这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习得的经验能够作用于新的问题与新的环境。训练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要通过改变情境,让学生及时在新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实现习得经验的迁移。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视为教学的三部曲,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也可以视为教学的三环节,即同时在课堂上完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

近年来,我校围绕“自主教育,主动发展”的特色化办学追求,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学习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倡教师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全校基础年级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二、实践与反思

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人们已达成基本共识,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遵循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学生自学。在这一阶段,要通过学法指导提升效果。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的学法指导,保证学生能够根据学法指导独立地、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要提示学生为了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需要哪些前提性知识与技能,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其次,要把具体的学习步骤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分步学习,从而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另外,还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在学案导学中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交流讨论。在这一阶段,要通过有效合作提升组织讨论的效果。教师要告诉小组合作成员,如何围绕主题发言,如何倾听、补充和驳斥别人的发言,同时,还要引导全班发现共同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下一步实施是否有效的关键。

第三,解疑点拨。在这一阶段,通过多层答疑提升效果。面对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学生解答,针对学生未能完成解答的问题或根本不能解答的问题,再由教师来解答与点拨。对于少数过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向其他学生请教,也可以在课后专门辅导,而对少数难度较大并超出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习在课后自主探究。

第四,总结反思。在这一阶段,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提升总结反思效果。教师要告诉学生总结什么、如何总结,并逐步让学生明确针对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总结。还要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

第五,训练巩固。在这一阶段,通过梯度训练提升巩固效果。课堂作业分层次,有梯度,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延伸题等。必做题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当堂完成的;选做题或延伸题可以是两方面的,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量,例如必做题是4道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多做2道题,这样至少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难度,例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教材上的B组题或者C组题,这样可以避免尖子生“吃不饱”的现象,这种课堂作业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都有提高。

遵循这一策略,前提是编制一份好的“学案”。尽管也有人主张不需要外在支撑,但我们认为,一份好的、科学的学案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自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我校在编制学案过程中,借鉴了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九中学经验,坚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用书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使学案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培养自学习惯,针对不同的内容,学生给出不同的自学建议、步骤和时间安排,便于学生操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强化对解题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案编写上,问题设计和练习题的设置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难点,设置辅助问题逐步解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遵循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我校的学案编制总体包括以下五个模块。

第一,以旧引新,展现问题。这是学案的前置部分。一是要出示学习本节课内容需要的原有知识。这些原有知识应该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或者是新知识的形成和新问题解决的参照点。二是根据原有知识,提出新问题。这里所说的新问题就是旧知与新知的关联点,其生发于旧知识,解决于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或能力要求)。

第二,确定学习目标。这是学案的第一部分。学习目标的确定一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三维教学目标;二是目标确定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三是目标要明确具体,容易操作,关键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要贴切、具体。

第三,学法指导。在这一部分,一是要告诉学生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重点内容用彩色笔标识;二是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要求的相关内容,同时标出自己的疑惑之处;三是要让学生重新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解决疑惑,对仍不能解决的困惑,待小组学习交流时再学习。

第四,学习内容及过程,这是学案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将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整合在一起,组织成2~3个大的问题(有必要的话,在大问题之下还可以分2~3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归纳,掌握相应的概念,总结出相应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形成思维能力和品质。

第五,设置训练题目。题目的设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拓展题。其中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针对的是重点知识,题量要适中,题型要典型,一般以5~7分钟完成为宜;选做题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一般不超过3道题,侧重能力提升与训练;拓展题为课后训练题,主要针对尖子生,起拔尖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编制适用于一般课型,每一份学案并不完全都具备以上五个模块。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基础年级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起到了助推作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师生精神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教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着在毕业年级推广与使用。在推广和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学案导学需要以学习教材的预习为基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以教材为基础来加强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还要以方法策略为基础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是学案导学要以提高教师答疑解惑能力为关键,学案导学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地位,而是对教师的能力和责任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答疑解惑能力,来加强教师的指导效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意识,绝不能出现“放养式”学习状态。

甘肃岷县教育体育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