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林 萍
全面育人观在小学管理中的体现
■林 萍
在小学管理中,教育是为社会大众,尤其为适龄儿童提供大众化的教育服务,并非是“精英教育”。小学管理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大众性、全员性和公平性,关注学校的创新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为学生服务。
1.“好学生”和“坏学生”一视同仁。全面育人是覆盖“所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少数的特长生,反对“特权”现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部分学校将优秀的师资等教学资源集中在少数班级或者少数“优等生”上,让所谓的优秀学生享有“特权”,这对于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有悖于全面育人观的。
2.学习和道德品质同等对待。全面育人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全面育人观中的“全面”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学业成绩、意志品质、心理素养等。小学管理要尊重学生的特长爱好,注重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人。
3.评价机制更全面。全面育人观不单单以分数论优劣,要创建“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关注学生的学业、品质、特长等全面进步。这说明小学教育对学生的评价走出了“唯分数”的误区,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与尊重。
小学管理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要承认并正视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性。
1.开设多样性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当前,小学教育中开设了多门课程,除了数学、语文等课程外,要尽量增加音乐、绘画、文娱、体育等课程的学时。例如,有的小学开设了棋类、球类等运动项目课程,任课教师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传递,既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爱好,同时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拓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课外活动可以安排在自习时间、课间活动时间、节假日、周末等空余时间,组建各类兴趣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活动,既锻炼了技能,也能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例如,有的学校长年坚持读书社、书法社、戏剧社,开展长达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动物园、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处在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育人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小学教育主张学生的行为要整齐划一,言行要遵规守纪矩,这样培养的孩子看问题没有自己独创的新观点,对新的领域和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不敢挑战,畏首畏尾,这种教育管理显然是有悖于全育人观的。
1.在教学管理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语文中课文《草船借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当老师提出“草船怎么借箭呢?”有学生提出问题,“草船难道不会被箭射穿吗?”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表扬。
2.在学校管理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小学生从自己的现实需求出发参与学生的管理。如学校文化墙的设计,可以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欢迎学生提出创新想法,或者创新作品。学校的纪律维护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参与制定纪律要求、规矩,让学生成为学校纪律的管理者和实践者。
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只要小学管理者通过教育为之创造条件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就能在小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
我们提倡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例如,在课堂无疑是学生天性表达的一个平台,教师要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又如学生在学习到《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学生就疑问,为什么孟母在搬迁两次家的时候,没有好好地看看这地方是不是适合学习,他显然对孟母选择的新家位置表示了怀疑。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应顺应这些规律。小学管理要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潜力释放提供机会。■
(作者单位:辽宁丹东市合作区江海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