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顺应学生思维 演绎生态课堂

时间:2024-05-04

上海市市西中学 (200040) 庞良绪

由于每个个体受知识、阅历、认知水平及获取知识的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认知与思考,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开放、民主、人文与和谐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在说中悟、错中磋、探中叹,让学生去广泛思考、去暴露错误、去分析、去主动探究,打造属于学生的原生态课堂,这也正是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

本文呈现下面几个教学片断.

1.联想多解 引发广泛思考

数学离不开解题,面对相同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层次的差异、认知水平、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相同问题的时候,将形成各种各样的方法.新高考强调做题不在多而在精,要通过做题,深刻理解概念,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学会运筹帷握,高屋建瓴.只有这样,面对千变万化的题目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应付自如.说具体些,我们应力求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用“动”的观点考虑问题,尽可能地拓宽思路,做到“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最终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

教学片断1(高三复习课不等式)

透过走廊上开着的窗户看到,王娜和张颖正在争论着,“这么简单的题目你还想着用向量的方法”,“我不光联想到向量方法,我还试着用别的方法呢”.

我走进教室,王娜和张颖来到我的面前,递给我一份资料,指着上面的一道问题,对我复述了他们争论的内容,原来是课本中的一道例题:

已知a,b∈R,求证:2(a2+b2)≥(a+b)2.

王娜和张颖的争论所折射出的是: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是就题论题,还是以点带面.上课铃响了,我临时决定,以这一问题为契机,转换角色,请数学课代表赵正同学走上讲台,主持课堂,我坐在教室后面的位置上.

赵正:刚才王娜和张颖两位同学在争论问题,已知a,b∈R,求证:2(a2+b2)≥(a+b)2的解法,请同学们大胆联想,有好的解法,请把过程思路写在黑板上,话音刚落,就有…

生1:(冲到讲台上)因为a2+b2≥2ab,2(a2+b2)≥a2+2ab+b,所以2(a2+b2)≥(a+b)2(边写边说,问题太简单了,…).

赵正:我们为生1,生2,生3鼓掌,同学们还有别的解法吗?

赵正:生5的解法是数形联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班级鸦雀无声,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在过去…)

生6:我感觉可以构造方程组

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又再一次被点燃,…

有个同学突然说,同学们都在积极思考,下面请课代表给同学们说说吧….

此时,还有同学举手说,我联想到平面几何的方法等等.

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学生的思维让我折服,一个简单问题,引发基本不等式,三角,平面向量,复数等等的联想,我和同学们分享了如此轻松,幸福,快乐的,高三数学复习课.正如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者站在这批天赋高质的孩子们旁边,为他们好学而设计——主要依靠他们自己学,最大限度依托大自然所赐给他们的禀赋来为他们服务”.

2.暴露错误 还原错误本质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思路并非一无是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教师或引导学生或放手让学生自己从错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各种错误解法的中,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暴露出可能存在的种种解题误区,可以避免学生“上课都明白,课后犯迷糊”的尴尬局面.

教学片断2(基本不等式)

教师先让学生解决,然后进行交流.

同学们感觉4种解法都有道理,但为什么结论不一样?究竟谁对谁错?矛盾激起问题的波澜,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师决定利用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思辨.

生5:生2的解法是正确的,它符合同向的两个不等式相加与原不等式同向.

直此,教师和同学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同学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原了错误的本质,让学生“从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来”,不仅符合认知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抓住意外 点燃思维火花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因素,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行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难免会遇到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应教灵活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等着学生把话说完,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不靠谱”的回答、“茫然”的眼神中,听出心动、嗅出气息、读出渴望.

教学片断3(一位年轻教师的家常课)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同角三角比的关系,请看下面的问题:

师:第2小问能否用上面的法2?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行(此时班级一片热闹…).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继续来看下面一个问题(这时有一位数学不是特长的同学突然站起来).

生1:第2小问能用上面的法2,班级一片笑声…

师:你请坐,第2小问不易用上面的法2(见这位同学面红耳赤,低着头,一言不发).

……

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有时这些问题显得不起眼,微不足道,教师草率的让学生坐下,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比如前面这个问题,生1有自己思维的火花,教师应让他把话说完.因此教师应灵活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尤其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4.主动探究 促进深度学习

数学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教师应实施深度教学,教学设计应围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来撬动学生深度思考、探究、反思、质疑,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悄无声息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片断4(高三复习课)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直线l不经过点P2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的和为-1,证明:l过定点.

教师讲完这道题后,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师:问题(2)的逆命题是什么?它是否成立?

生1:设直线l不经过点P2且与C相交于A,B两点,若l过定点(2,-1),则直线P2A与直线P2B的斜率的和为-1.

生2:过(2,-1)的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与椭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逆命题不成立.

师: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结论是否成立?(学生茫然,教师板演和学生一道探究).

师:请同学们对问题(2)进一步完善.

生3:设直线l不经过点P2且与C相交于A,B两点.则kPA+kPB=-1的充要条件是直线l过定点(2,-1).

由师生共同完成:

当p=0时,由椭圆的对称性知,直线AB平行于x轴,不能过定点;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同学们是否可以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拓展?

生:可以探究生4的逆命题是否成立?把过点P(0,b)改为椭圆上的定点P(x0,y0),若kPA+kPB=p(定值),直线l是否过定点?等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提出了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逐步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俨然“法庭似”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