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劳动课程案例设计——以“营地:搭帐篷 来野餐”为例

时间:2024-05-04

◎ 管文川

目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版课标》)中所描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和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通过市、区、校三方合力建设上海市劳动课程。劳动课程资源包是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资源包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主要贯穿义务教育阶段九个年级、对标三大类劳动形式、覆盖十大劳动任务群的劳动课程典型案例,它是劳动课程结构呈现的规范,供学校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参考,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2022版课标》提出的 “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 “劳动精神” 四大核心素养始终贯穿在课程设计中。劳动课程的设计需要基于课程标准,考虑不同学段的螺旋递进和衔接,考虑区域和学校的特色需求,考虑学情等要素。

《2022 版课标》中强调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

一、劳动课程的案例设计

劳动课程强调基于真实场景的体验与实践,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采用真实物件的设计与制作,尽量回避模型类物件的设计与制作,用真实的社会实践替代校园内虚拟的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去预设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初中劳动课程中设置的“设计与制作老年人拐杖”项目,通过制作拐杖成品进行试用,然后加以修改完善,让学生体验一般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流程。

营地活动是近年来较为火热的新经济业态,其内容较为综合,包含准备筹划、搭建设备、户外烹饪、户外游戏、收纳设备等环节。因此,本文将营地活动开发成一个大的主题课程案例“营地:搭帐篷 来野餐”。该主题之下包括准备帐篷、准备食物、搭帐篷、收纳帐篷等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

营地活动中的“搭帐篷”活动需要建立在阅读说明书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属于日常生活劳动中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任务群;“野餐”活动建立在学生提前准备餐食的基础上,因此整合起来属于日常生活劳动中的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收纳帐篷”活动属于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整理与收纳任务群。基于营地活动需要草地等资源,该课程适合在特色必修板块校外劳动基地实施,营地活动涉及多个任务群,因此课程属性可以归为劳动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营地:搭帐篷 来野餐”课程案例主要的活动线索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的真实场景展开,体现了基于真实问题,亲历劳动实践过程的原则。学生可以真正地在做中学、学中做,综合运用所学的技能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有效促进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案例设计的前期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情,分析判断“营地:搭帐篷来野餐”课程案例内容所适用的学段,合理设计课程单元结构,笔者对全市801 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研。

(一)被调研学生基本情况

被调研的801 名学生来自全市一至九年级的学生(市区和郊区各半),对应的有效问卷为795 份。观察每个年级的学生数量及占比(见图1),可以发现各年级被调研主体总体均衡,九年级及六年级略多。

图1

从调研结果看,49.9%的学生家庭有露营装备,45.8%的学生搭建过帐篷,搭建帐篷的种类以三角形帐篷、屋脊形帐篷、圆顶形帐篷为主;85.0%的学生赞成将“搭帐篷 来野餐”项目作为劳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搭建的过程中作为搭建配合者占比76.6%,主要承担者占比18.0%,而旁观者占比只有5.4%(见图2);搭建的时长普遍能控制在30 分钟以内(见图3)。由上述调研数据可以发现,“营地:搭帐篷 来野餐”课程案例的实施具备各类资源要素条件。帐篷可以采用分组自带的形式,既不增加学校负担,又丰富了帐篷的种类。

图2

图3

(二)学生对搭建帐篷的态度

73.0%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搭建帐篷;搭建后的感受中有趣、自豪、对自己满意、辛苦占比较高(见图4);学生普遍认为搭建过程中在动手能力、团队精神、流程意识等方面有所提高(见图5)。数字背后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家庭和生活在不断进步中,有更新的劳动需求产生,这就是为什么73.0%的学生喜欢搭帐篷,而不仅仅是因为课程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日常中的劳动需求与愿望,可以通过本课程来实现。原本散乱的劳动观点和意识,可以在这样的劳动课程中互联起来,并在未来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图4

图5

(三)适合开展的年级

各年级学生普遍认为七至九年级最适合进行“营地:搭帐篷 来野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且本课程案例涉及的三个任务群均与《2022版课标》中七至九年级任务适切,因此综合判断本案例较适合在初中学段开设,且全市各区均可实施。本课程案例可以归属在特色必修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本案例预设的劳动素养主要指向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

三、课程案例的目标设计

综上所述,“营地:搭帐篷 来野餐”课程案例选择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总课时数为3,包含课前准备和课后PPT 制作;劳动场域为教室、教室外校园内、家庭、劳动基地;所属板块为学校特色必修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属任务群为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以及生产劳动中的传统工艺制作。

(一)劳动素养关联

本课程案例设置了“准备帐篷、餐食,分组”“小组分工、撰写劳动计划”“阅读说明书、关键技术学习”“搭帐篷、野餐”“评价、清理收纳”“制作PPT”和“展示交流、达成共识”七大活动内容。活动1“准备帐篷、餐食、分组”为课前活动,活动2“小组分工、撰写劳动计划”与活动3“阅读说明书、关键技术学习”为第一课时活动,活动4“搭帐篷、野餐”与活动5“评价、清理收纳”为第二课时活动,活动6“制作PPT”为课后活动,活动7“展示交流、达成共识”为第三课时活动,示意如图6 所示。活动内容与劳动素养的关联情况见表1,表中圆圈涂黑代表强关联,圆圈未涂黑代表弱关联。

表1 劳动素养关联表

图6

(二)单元目标设计

在本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帐篷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保养方法,形成流程意识,养成安全、科学、规范使用帐篷的良好习惯;能正确使用榔头以正确的倾角打下地钉,能采用简便、实用、牢固的方法完成打营钉结,确保帐篷稳定牢固,提升营地活动中的家政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了解营地文化,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珍惜自己及他人制作的美食成果,理解劳动对个人及团队的意义;养成认真细致进行整理收纳的习惯与品质; 能借助PPT 进行演讲与交流,学会倾听与点评。

四、课程案例的内容设计

(一)单元结构

整个课程案例分为四个环节,如图7 所示,分别是选题、规划、实施和总结四个部分。每个环节对应不同的重点活动。

图7

(二)教学活动设计

以活动1“准备帐篷、餐食、分组”为例,表2 为该活动的教学设计。

表2 活动1“准备帐篷、餐食,分组”的教学设计

五、课程案例的实施

(一)家校劳动形成关联,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本课程案例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活动是在课外时间完成的,如活动1 是课前进行露营装备和食物的准备,活动6 是课后进行PPT 的制作。这两个环节很好地将劳动课拓展到家庭场域,将松散的家校劳动关系变得紧密。学生有带帐篷的,也有带榔头的,还有带其他组员设备中缺失的零件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营地装备清单及营地野餐食物清单的撰写及物品准备,增强了团队的管理、调配、协调能力。课后制作PPT 过程中,有的小组将PPT 拆解成几部分商议完后分头制作;有的小组PPT 由一人为主制作,其他人一起出谋划策,补拍照片提供素材;还有的小组分成两个小队,分头制作,再进行比较,将更好的作品呈现出来。

(二)链式教学突破难点,体现技术支持劳动

由于是户外教学,不能通过播放PPT 开展教学,现场展示由于远处的学生看不见也不可行,而讲解则由于场地开阔效果不佳,所以本课程需要突破一个户外教学的难题——如何在户外开展教学示范演示?笔者采用的策略是链式教学方式:教师对各小组的组长先进行近距离示范教学,再由组长对组员示范教学。由于是即时的示范,有的学生不一定理解和领悟,因此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手持的Pad(内部装有上述示范视频及图片:如何打地钉,如何打营钉结,如何用卡环收紧风绳等)边学边做,也可以由教师在学生实际劳动中协助个别学生完成不能胜任的部分。毫无疑问,上述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室内教学差别很大。有些帐篷因为自带卡环,避免了打营钉结的麻烦,即使学生在这次劳动中没有学会如何打营钉结,依然用卡环完成了帐篷的搭建,因此要走出传统劳动技术教学的误区,劳动课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技术,更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理解了技术支持劳动的真正内涵。

(三)劳动过程发现问题,运用技术解决问题

劳动过程中学生能预设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有的组认为搭帐篷不难,起名字却很难,因此认真思考了本组的帐篷名,如“蓝色帐篷”“帐篷143”“风调雨顺”等,都是富有个性化的名称;有的组发现草地蚊虫较多,将蚊虫较多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后期发现帐杆中间位置有绳钩,将食物从地面挂在绳钩上,减少了食物对草地蚊虫的引诱,并拉上内帐,从而减少了蚊虫干扰;有的组在搭建过程中遇到困难,如帐篷支架的顶部圆形位置有些松动,一体的架子容易分开,这会导致顶棚倾斜,发现这一问题后,学生通过使劲摁圆形位置来固定,问题便轻松得以解决;有的组在发现外帐方向摆错,导致无法从入口进入帐篷后,学生把钉子拔掉,摆正方向后,重新固定钉子;有的组发现速开帐篷打开容易却难以合拢,教师协助其收纳后,总结出多阅读说明书、逆向思维法等问题解决策略。在探讨搭建户外临时避难所需要特别关注哪些因素时,学生考虑到了就地取材这一重点,因为搭建临时避难所往往是在突发情况下,不具备良好的条件,可能需要用身边的松树枝叶作为主要材料,说明学生能实事求是地对实际问题进行筹划解决。上述问题,有些是劳动前学生提出的,有些是劳动过程中生成的,有些是劳动后反思时探讨的。学生都能在劳动实践中努力自行解决问题,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劳动之后交流展示,达成劳动观点共识

在展示交流环节中,以“帐篷143”小组为例,集中反映了劳动素养的达成情况。该组由四名男同学组成,起名为“143”,意为四名组员的学号总和,将帐篷名称与每位组员形成关联,团队的理念深植于细节中。这组有三名组员本是来自同一个班级,另一名来自别的班级,在最初分组时,这三名组员非常希望和原先班级的同学一组,但是因为与小组组建方式相悖而放弃,体现了他们对规则意识的敬畏。在展示过程中,他们复盘了搭建帐篷、收拾帐篷等详细步骤,PPT 的展现很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都严谨有序,说明教学初始强调撰写劳动计划对学生的筹划思维是有帮助的。由于在野餐过程中漏拍了几张食物照片,他们便返回草地完成了补拍,由于他们提供的餐食照片较少,还借用一张网络上的图片,这些情况在展示时他们都做了解释与澄清,这都说明他们的劳动是真实且具有持续性的。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有的负责摄影,有的负责清理垃圾,有的负责搭建帐篷……有组员A 带了单反相机进行拍摄,尽管本组进食的照片拍得不多,但是他帮助其他组拍了很多过程性照片,为其他组展示汇报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素材;组员B 在交流时这样说:“认识到劳动需要坚持,以及团队意识对劳动非常有用!”

六、课程案例的评价

本课程案例评价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形式,“自评”由小组商议后确定,“他评”为其他小组质检员及教师打分的平均值。“自评”以较为主观的评价内容为主,如劳动过程、劳动感受等;他评以较为客观的评价内容为主,如劳动成果等。上述评价内容对应的劳动素养及水平表述见表3。

表3 课程案例评价表

本课程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基于课程标准,并严格遵守课程框架的设计要求,调研数据给予了课程设计充分科学的论证,实践过程中克服了来自不同班级学生互相不了解的困难,最终让学生走到了一起,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劳动。从学生的展示交流看,很热、很累、乐趣、努力、完美、团队都是高频词;从班主任对学生的课后反馈看,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觉得很有意义与成就感。其中有一名学生平时在学校表现很一般,但这一次表现出很强的组织策划能力,表达也很棒。劳动课程设计合理,教学处理适当,劳动素养中包括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这类较难达成的目标就有可能在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上形成与升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