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钟思慧 戴 智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 月9 日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上位文件对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开展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学习和梳理相关文件的基础上,上海市敬业中学(以下简称“敬业中学”)制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同时,升级学校原有课程体系,积极展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实施和探索。
高中阶段学校面临高考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等新形势,各项任务重要且繁杂,且客观存在课时安排困难等现实问题,因此高中阶段学校是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并落实劳动教育,发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主体作用的。我校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意见》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指导意见,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学校不需要另起炉灶,也不能另起炉灶,应思考如何调整本校原有课程体系以适应新要求。因此,学校回顾办学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完成关联对接,进而强化特色项目,并新建补充内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强化劳动教育,学校应立足原有基础,升级课程体系,有效对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一方面,学校要遵循劳动教育的本质,根据劳动教育的特点,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中逐步实施,并确立核心课程,形成多学科课程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应以学校为核心主导力量,对标文件具体要求,利用学校、家庭、高校和企业等多方社会资源,设计校内外融合、主次分明、各有侧重、重点突出的多资源课程支持体系。
自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来,各地统筹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很多学校经过20多年的校本课程建设,更是积累了独特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1]。《意见》和《纲要》提出的劳动教育要求是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校的,但是当前各地各校劳动教育基础和成效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因地制宜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学校应根据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规划与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新课程体系应建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注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需求,持续完善和发展。其次,需要整体规划课程体系落实劳动教育相应要求,再者还要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契机,逐步彰显学校自身特色。
敬业中学一贯重视劳动教育。1949 年后,学校发挥校办农场、校办工厂等教育实践场所的功能,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并聘请劳动者当面施教。20 世纪60 年代,学校各个学科教研组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或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或成立测量制图筛图小组,或带领学生搭建简易风雨操场。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学校多层次、多形式的“第二课堂”多达30 门。进入21 世纪,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专门课题及学生生涯规划系列课题,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与时代共存、个性发展、职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已开展的劳动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第一,始终坚持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例如,敬业中学是本市最早多层次、多形式开辟“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的学校之一。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已开设中英文打字、绘画制图、摄影摄像等凸显劳动技能培养的课程,高峰时,文、体、科技等各类课外活动组达56 个。
第二,不断挖掘适应社会变革的教育内容。社会发展有阶段性,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两百余年的学校办学经验显示,教育是为社会和祖国的建设培养人才,应满足社会和祖国的发展需要。进入新世纪,随着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凸显,学校开设了特色商科课程,引入上海财经大学的财经通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模拟商赛等课程资源,以契合上海城市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始终贯彻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早期的“第二课堂”到现今的拓展课和社团,学校始终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整体调剂为辅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或减少课程和活动。比如学校的每届高一新生入校便进行MBTI 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多元智能的测试等,为学生高考选科、大学选专业锚定目标,更为学生在校完成专项课程、参与职业讲座、开展职业体验提供了方向。
根据学校原有课程体系,对应中央和地方文件具体要求,学校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规划与研究,初步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确定在社会实践和特色课程板块重点落实劳动教育。
1.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于上海市三类课程总框架,立足于学生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即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具备必备的劳动知识和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四个方面,结合学校三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完成课程图谱设计(见图1)。其中,特色课程部分和社会实践的职业体验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着力明确不同课程中所侧重的不同培养目标。其一,在基础型课程中,人文类课程以价值观培养和劳动精神为主,而理科类和艺术、劳技等学科,则在此基础上辅以劳动能力培养。其二,在拓展型课程中,提供教师更自由的拓展空间,落实的培养目标点也更加丰富。如人文类课程能够增加部分基本劳动能力培养;学校传统文化类、财经素养类和科创类三类特色课程,前两者侧重劳动价值观培养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学习,而科技创新类课程则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体验劳动价值;再如在限定性拓展课里,社会实践中普遍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职业类体验侧重基本职业劳动能力培养,文化服务类侧重一般基本劳动技能,志愿服务类则侧重劳动价值观培养。其三,研究型课程中重点让学生感悟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培养基本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
图1 敬业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2.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学校劳动教育贯穿学生高中生涯三年,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每个年级的劳动教育内容有所侧重。高一年级倡导志愿服务我参与,以服务性劳动为主、生产性劳动为辅,学生通过倾听各个职业从业人员的介绍,参与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等落实劳动教育。高二年级注重生产实践我体验,以生产性劳动为主、创造性劳动为辅,学生在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类社会实践等中学习特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参与创新实践项目。高三年级关注报效国家我先行,以创造性劳动为主,学生根据已锚定的大学专业,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完成研究性课题和创新实践项目。在动手实践之外,课堂学习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作业又是学生完成劳动的有效抓手。鉴于此,各个教研组头脑风暴,设计了丰富的能落实劳动教育的学科特色作业。各种形式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完善课程评价
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长远发展[2]。劳动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具有动态、长期的特点,需要全面多元评价。因此,学校在评价上尤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强调过程性评价。根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设立评价标准,不一味地追求学生获得劳动技能的高下,重在考量学生参与劳动的意愿、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价值观念的行为表现。因而对于学生劳动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宜以质性的、过程性的评价为主,客观呈现学生的劳动事实[1]。
其二,注重多元评价。脱离了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对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不能只有学校和老师,还需要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同评价者眼中的学生不尽相同,以学校评价为主,家庭、社会参与评价,最终呈现出的是立体而丰满的形象,这才是完整的学生个体。
其三,提倡正面评价。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反复甚至止步不前的现象,需要合理看待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和问题,给予学生正面积极评价和及时引导。同时,收集整理分析这些情况,可以将这些不足和问题作为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突破口。
学校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还要逐步形成劳动教育的特色品牌,在此过程中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社会飞速发展,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例如,“敬业创客梦想”项目是学校为有梦想有激情的同学特别设立的“梦想孵化器”,鼓励同学们围绕每届主题开展创新创业的创造性劳动。例如,“梦想改造家”楼面大厅设计、“校庆文创产品”设计、“招生文宣”方案设计等都为同学们实践和提高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智能制造”是学校和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联手打造一门特色课程,它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等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设计创造产品,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课程实施融入情境。在常人眼中,劳动教育无非就是进工厂干活、下田地务农,实则不然,劳动教育可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情境化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第一,基于实际生活设置劳动教育情境。例如,学校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边做家务边体验民俗,做蛋饺炸春卷、包汤团过元宵、做香囊迎端午,在劳动中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传统文化。寒暑假期间组织“宅家系列赛”,展现同学们参与家务劳动的智慧,也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第二,基于学科教学设置劳动教育情境。例如,学校化学组让学生从生活中食品相关的不同主题入手,制作《舌尖上的化学》实验视频,通过馒头的制作了解其科学原理。生物组让学生动手做学具,大家各展才能,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纸板呈现所掌握的生物知识。教师还尝试与职业体验相结合,如数学组等开展了“我是小老师”活动,让学生们从组内小老师开始做起,逐步到班级小老师,最后到登上年级的讲坛,这既让学生巩固了自身学科知识,又让他们体验了教师从备课、上课到教学反思的工作历程。
劳动教育课程是具有教育性的劳动活动,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区别、相协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基础内容、有明确要求的教育活动[3]。为此,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长期规划,避免应付任务式的短期操作。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确定下来,并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强化、固化,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此外,立足办学传统是发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唯有立足本校办学传统和历史,梳理分析已有基础和优势,对应文件精神和要求,或增加补充,或统整取舍,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才能最终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最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着眼未来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需不断革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实施也是个逐步变化的过程,需要持续推进,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攻坚克难,革故鼎新,做好规划和准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