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蔡 洁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在沪科教版《自然》的编写与修订过程中,编者对落实立德树人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小学自然是上海市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1]。在《自然》中,编者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德育内容,让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于全方位实施小学生德育、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自然》除了在每一册中分别以多种形式展现科技成果在现实世界的各种应用外,还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单列了“科技发明与生活的变化”单元,详细比较了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在信息传递方式、交通运输工具等领域的发明创造和巨大进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展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2. 科技成就与家国情怀
《自然》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注重反映不同时期中国的劳动人民以及科学家、工程师作出的杰出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自然》中都有所提及。教材中还出现了长城、赵州桥等古代工程,以及李时珍等古代学者的介绍文字和图片,向学生展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在《自然》中,根据单元内容,编者适时加入我国当代科技成就、建设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包括三北防护林、“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嫦娥四号”探测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以及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制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等工作。
3. 社会责任
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水平,《自然》在社会责任方面主要立足于提倡科学、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例如,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体重指数概念;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介绍吸烟和酗酒的危害,引导学生劝阻家人烟酒过量;特别指出毒品对人体健康的重大危害,警示学生远离各类毒品;此外,在多个单元中均提到资源合理利用,减少水、空气、土壤的污染,以及垃圾分类和回收等方面的内容。
1.保护自然环境与减少污染排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用相当多篇幅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亲近大自然”“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等单元集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种类,使学生了解和谐的自然应该是什么样的。“自然界中的水”“我们周围的大气”“岩石与土壤”等单元则系统介绍人类活动对水、空气、土壤的影响,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以及减少污染排放的措施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类自然资源,《自然》中出现了包括物质材料和能源在内的大量资源相关内容。在不同单元分别介绍了常见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水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能源。“人造材料”和“新材料”等单元介绍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加工制造出自然界原先并不存在的新物质。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感悟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人类与其他生物都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资源的需求极大增长,为了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倡节约使用、回收和重复利用资源,《自然》对这一理念有明确阐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回收利用,如纸的循环使用,以及垃圾分类和减少废弃物的“三化”原则等;提出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并对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带来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3.尊重生命
小学自然课程经常需要选择动植物作为观察、研究对象,教材在相应位置提示学生尊重生命,保护好这些动植物,尽量不对它们的生存和生长产生过多影响。不仅要对生物个体予以保护,教材还倡导对生物种类和数量加以保护,即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会破坏自然界的食物链。
1. 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2]。小学自然作为学生首先接触到的科学类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观察体验内容,并在每册最后都设计了“自由探究”,组织学生观察动植物和月相等自然现象,制作“小水钟”、生态瓶、“小火箭”等科学玩具,在实践中亲身体会科学精神,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2.榜样的力量
英雄人物和典型事例的榜样作用,在立德树人中起到重要作用。《自然》介绍了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为科学事业和人类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包括蔡伦、李时珍、哥白尼、孟德尔、袁隆平、屠呦呦、杨利伟,以及参与“两弹一星”攻关的科学家等的事迹,着重突出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尝试、艰苦工作,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在《自然》编写过程中,编者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引入各单元,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以“纸的世界”单元为例:在“纸从哪里来”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各种各样的纸”中,展示了各种纸制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在“废纸利用”中,提出了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概念,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安排用废纸为原材料,完成纸浆模型制作,引导学生践行环保理念。
为了将立德树人内容有机融入教材各个单元和环节中,《自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分别采用显性表达和隐性渗透的呈现形式,具体如下。
《自然》中有一部分德育内容是用文字直接“显性”阐述的,如“资料”栏目里关于我国最新科技进展、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历程等内容。例如,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资料中介绍了疟疾和青蒿素,以及首先成功提取青蒿素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在《自然》的插图和照片中,较为隐性地存在大量德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具有更为独特的德育功能。
1.封面照片
一至五年级10册《自然》的封面照片选取的都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在无声地提醒学生,要关注保护动物的生存状况,不要让这些保护动物从地球上消亡,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领略它们的风采。
2.实物照片
《自然》中精选了大量反映我国当代科技成就的实物照片,这些照片的主体内容都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的科技产品或工程项目,其背后隐含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3.警示图片
《自然》中的一些照片或图片内容较为震撼,例如,长期遭受酸雨侵蚀只剩枝杈的树木;因海上油轮原油泄漏而浑身沾满油污的海鸟;瘦骨嶙峋的吸毒者;因吸烟而患肺癌的患者的肺与健康人肺的对比;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害;“远离毒品”中的“虎门销烟”事件连环画。这些图片易于引起注意,从而唤起学生对自然、历史、社会问题的警觉与思考。
4.场景图
《自然》中有大量活动场景图和照片,除了说明教学活动所需材料和流程,还体现了一定的德育内涵。
(1)凸显科学探究需要亲身实践,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得体验,形成认识。
(2)以场景图中的学生头脑中浮现问题(“冒泡”)的形式提示学生活动过程中需要思考哪些方面,以此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在一些场景图中,多名学生分别完成不同的活动,或是承担同一活动任务中的不同职责,提倡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完成任务。如“观察水温的变化”活动,教材呈现三名学生正在共同进行实验的场景:一人负责读取温度计的示数,一人负责记录温度,另一人负责用秒表控制观察时间,以确保间隔相同时间观察一次温度。该场景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必须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能高效、准确地完成实验。
(4)还有一些场景图反映的是交流讨论活动,画面中一人表达、其他人倾听,提示学生要积极表达,分享体会,认真吸取他人的经验,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5)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之一。考虑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对事物好奇心强,而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对于一部分可能有潜在危险的实验,在《自然》中设置为教师演示实验,场景图中操作人员为成年人形象。
1.凸显相关内容,变隐性为显性
要重视教材中插图和活动的德育渗透。如《自然》中呈现的航空母舰、油轮、集装箱船实例分别为我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超大型油轮——“远大湖”轮,由我国自主建造、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箱位集装箱船——“中远海运宇宙”轮。教材只标示了船的种类,而上述具有德育价值的隐性内容,需要教师了解后以显性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补充相关事例,丰富德育内涵
受版面限制,教材上提供的仅是范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准备具有立德树人作用的其他事例予以补充、完善。其中,特别需要重视科学史教育,因其对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科学本质,理解、尊重、热爱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前人的工作为基础,并且不断质疑、推翻和重建,才能有所创新。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实施德育,如除了适合学生阅读的简短的文字资料外,应当精心准备图片或视频,内容可以是真实情境、小故事、人物采访、新闻报道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采用训导的方式来灌输德育内容,要发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德育目标的建构中来,例如,可以采用让学生课前查资料、课上交流的方式,既丰富了德育的教学形式,又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为了使教材的德育内容和理念取得理想效果,切实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引导作用可能比教材本身更重要。教师自身对于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观察、研究的习惯等,均会感染、影响学生,即所谓“身教重于言传”。例如,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示范时可以尽量捡拾落叶,而不是采摘长在枝条上的叶子,传递爱护植物、珍爱生命的观念和意识;在设计活动时,应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材料作为活动器材,如用纸巾盒制作橡筋琴、用塑料饮料瓶制作水钟、用废旧易拉罐作为加热容器等,以此传递环保理念。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多亲身实践,多体验和感受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结合实践来提高思辨能力;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究,除了增加动手动脑的机会之外,还能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种养殖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并让他们体会到相关劳动的艰辛;还要让学生多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在教学中可适时引入与环境、生态等社会问题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付诸行动,甚至能够监督、纠正成年人的行为,激发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