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师模式”在线教学:宝山的行动探索

时间:2024-05-04

◎ 沈 伟

2019年与2020年之交,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给全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一形势下,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上海市迅速响应,自3月初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双师模式”在线教学,通过面向全市学生的录播课与各学校教师基于校情和生情的直播课两个途径,聚集各方之力,提升在线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一、“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调研与思考

疫情倒逼下催生的“双师模式”在线教学,效果与反响究竟如何?2020年5月底,宝山区开展了“‘双师模式’在线教学有效性”主题调研,调研获得了大量数据和访谈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与信息聚合可知,“双师模式”作为特殊时期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一种创生形态,得到了师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双师模式”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调研发现,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市教研室”)精心组织策划、市级专家全程跟进指导、名师团队潜心钻研设计及市级名师出镜录制的“空中课堂”,对薄弱学校、纳民学校的教学提质是有显著贡献的。它让这些学校的学生与教师都获得了和各学科名师“面对面”的机会和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大量普通学校而言,“空中课堂”无论是教材解读引领、课堂教学示范,单元整体设计,还是系统练习配置,对原有的教学资源都是极大的丰富与完善,促进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从中观层面来看,“双师模式”积极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一方面,“双师模式”改变了教育的场域,重构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基于自我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如回看“空中课堂”教学资源,与班级教师预约互动等;另一方面,“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倒逼所有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环境,这一切都指向“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三)从微观层面来看,“双师模式”催生了一系列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双师模式”避免了学校教师的重复劳动,促使教师去思考教学中的核心与细节问题。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何提升课堂互动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等。基于此,开展问题导向的实践研究,形成教育教学优化策略,并通过线上教研实现策略共享,既可以提升“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可以说,“双师模式”在线教学,是上海教育在疫情倒逼下的智慧应对,体现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也对上海所有的教师、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提出了挑战。

二、“双师模式”在线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深度解读“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价值与挑战的基础上,宝山区教育学院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架构,积极开展区域行动探索,赋予“双师模式”本土化、生本化、个性化的生命力。

(一)教师重教学设计:系统化思考,一体化设计,多元化互动,个性化评价

学院引导线下教师基于校情和学情,整合资源、衔接教学,对教学进行系统化思考、一体化设计。在直播教学中开展多元化互动,并尝试开展个性化学生发展评价,把握学生发展轨迹、了解学生发展需求,以评价引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

1.结合线上优质资源,设计“一体化”课堂

教师在解读“空中课堂”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学生的课前预习、“空中课堂”教学、班级教师教学、学习效果评价及基于评价反馈的作业设计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思考,让班级教师的直播教学成为“空中课堂”的延续和深化,让学生能够在“一体化”课堂中获得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经验。

笔者以语文学科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在解读“空中课堂”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等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设计互动过程,设计学习资源和作业(见图1)。

图1 语文学科“一体化”课堂设计示意图

“预学单”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设计“预学单”的过程中,教师会基于对教材和“空中课堂”优质资源的解读,以及对班级学情的分析,精心设计指向教学重点和难点破解的补充资源。“观课任务单”让学生明确观看“空中课堂”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晓检测”评价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教师及时从中了解学情,并据此调整互动内容,把握互动节奏。

2.把握在线教学特质,开展“多元”互动

“双师模式”在线教学改变了师生的交流方式,挑战着教师开展师生互动、引导生生互动的能力。在宝山实践中,为应对挑战,学院引导教师不断基于“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特质进行探索,积累形成了以下三种互动模式。

(1)借用“优质资源”突破重难点的互动。

受录播形式与课堂时间所限,“空中课堂”中的名师无法展开师生互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在直播课中通过深入的师生互动和共同解读,来进一步发挥“空中课堂”优质资源的价值,如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剪辑“空中课堂”的片段,在直播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优质资源的互动研讨,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逐步形成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借助“数字教材”引发自主学习的互动。

针对在线教学过程中由于空间隔离带来的互动质量不高等问题,宝山区的“数字教材”实验校基于对数字教材特质的分析,借助其“流转笔记”功能,开展了以学生自主笔记的记录、指导和分享交流为抓手、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师生、生生互动,引发了学生基于数字教材的深度自主学习。

(3)借鉴“小先生制”协同解决问题的互动。

为应对一些学科“一师多班”、师生互动受限的现实问题,宝山区教师还深化学陶实践,传承“小先生制”,让学生轮流主持班级或小组的互动研讨。这一形式突破了隔屏互动的瓶颈,不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助,让更多的学生在做“小先生”中获得成功感,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差异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更清晰的把握。

3.借助“云技术”支持,尝试“个性化”评价

“双师模式”在线教学过程中,宝山区部分学校的“先行者”教师还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各类多媒体工具和信息化平台尝试开展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评价,为把握班级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个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证据,也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薄弱之处,引导学生基于评价进行个性化学习。

教师对“空中课堂”优质资源的深入解读,对课程标准的精准把握、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深度了解和对信息技术的娴熟运用提升了“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些都离不开学校机制创新的支撑。

(二)学校重管理创新:网格化架构,数字化观测,校本化研修,互助式实施

1.网格化架构促进规范管理

“双师模式”在线教学过程中,学院注重引导区域内学校通过建构网格化的管理机制。学院聚“学校管理中心”“课程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之力,构建各类适用于“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管理方案或机制。如“线上教学教师培训方案”“学生线上学习基本规范”和“线上教育信息技术保障方案”等。学院提供技术支持,细化教学流程,开展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反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质量。

2.数字化观测促进过程评价

学院引导区域内学校,关注评价机制的整体设计,利用数字平台,以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评价机制的设计方面,区域内学校从校情出发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实践,其中,“在线学分银行”形式,从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合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能,并将评价转化为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综合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校本化研修促进互助攻坚

“双师模式”在线教学推进过程中,宝山区很多学校积极尝试以“模拟课堂”的方式开展校本研修,形成了线上教研的新流程:预先观课—基于观课的研讨—集体备课—模拟课堂—基于模拟课堂的研讨—直播课堂录像观摩研讨。首先,“预先观课”,指教研组组织学科教师预先观看“空中课堂”教学,在单元背景下解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为教师的系统化思考和“一体化”设计做准备;其次,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模拟课堂”,提炼要点,预设重难点,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开展“一体化”教学设计,实现资源共享和难点共克;最后,再通过“直播课堂录像观摩研讨”,发现问题,形成在线教学改进策略。校本研修机制的创新,改变了教研的方式,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并把疫情带来的教育危机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契机。

“双师模式”在线教学过程中,区域内基层学校与教师以高度敬业的精神不断探索,积累了实践智慧。作为区域教研机构,学院也在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驱使下,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对区域教育的引领、支持与服务功能。

(三)区域重教研支持:前置化思考,资源包支持,靶向式教研,跟进式指导

1.前置思考,搭建支架

在线教学开展前,学院教研室就围绕“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特质以及不同学科教师在以往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区域突出问题,开展了多次主题教研,并通过教研搭建了应对支架、提炼了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操作要点,为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提供指引,避免“双师模式”在线教学开展中的常见问题,如直播教学时间运用不科学、互动点不明确等。

2.资源先行,提供支撑

为提高“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学院组织研发适用“在线教学”的学科指导手册和教学资源包。在设计区级教学资源包的过程中,体现三个“关注”,一是基于学科要求,关注内容设计的系统性与丰富性;二是基于“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特质,关注资源优化的发展性与生成性;三是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关注教与学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深层性。基于上述思考,集教研员与区域名师智慧,设计形成的区级教学资源包主要包括“课件资源”“统编教材解读”“优质课例分享”“教学设计”“名师录像课”和“公开在线录课”等内容,为教师从容面对“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新形式、提升教学有效性提供支撑。

3.教研跟进,优化样态

在线教学开展期间,学院 50名教研员在线潜水听课近2000节,引领区域内教师开展了在线教研近400场。教研主题涉及“单元设计”“线下教师角色定位”“互动特质和方式”“学习效果监测方式”等难点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优化线上教研组织形式,借助协作云文档之类的信息共享技术,突破隔屏教研参与度低的难题,激发教师在教研中的深度思考;二是聚焦基于问题解决的“靶向教研”,丰富线上教研的路径,形成了适应“双师模式”在线教学需求的区域教研样态。

三、“双师模式”在线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教育从线下转到线上,课堂从实体变成虚拟,教师从“单师”化为“双师”,对于教育的发展来说,这一过程或许显得仓促,但历史的脚步总是向前的。疫情过后,在线教学、“双师模式”必定会留下自己的“基因碎片”,推动教育进入线下与线上并存,互为影响、相互补充的混合阶段,并通过促进教育场域、师生关系及家校关系的变革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面对这样的教育新形态或新趋势,学院应有深度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以应对新形态下可能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如在线教学的实质是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这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须达成的必然目标,那么,从技术、理念、策略等方面,我们准备好了吗?当学校变得没有围墙,课堂被重新定义,教师的价值该如何更好地体现?如何通过理念引领和专业支撑,不断地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的胜任力?教育学院的职责是否要有新的聚焦,从而更好地从“中间”走向“中坚”?

这份时代的答卷,需要大家共同完成。教育人凝心聚力,共同书写,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从“名师零距离”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再到“学校无边界”“学习无时限”的教育新形态,共同服务于面向未来的教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