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赋能个别化教学

时间:2024-05-04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而组织的教学活动。个别化教学关注不同能力学生的独特需求,并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是特殊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因其趣味性、多样性、智能性、可选择性等特性,在满足学生不同教育需求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为个别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主题概述

本次特殊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的主题“信息技术赋能个别化教学”是2016 年“基于多元化评估,开展个别化教学”主题的延续和拓展,新主题继续强调个别化教学之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颁布的背景下,期望通过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深度融合,促进个别化教学能级的提升。

(一)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不等同于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它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教材、学校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班级管理等因素,以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它与内容划一、进度一致、要求相当、教法相同集体教学形成鲜明对照。

1. 个别化教学建基于对差异的充分认识

特殊学生个体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不仅表现在障碍类型、障碍程度上,还表现在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特殊学生发展水平和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先备知识、先备经验积累程度不同,学习基础、教学起点有较大的差异,教师须在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个性化的需求。特殊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上会产生差异,教师须关注学习活动种类、学习任务难度的差异化设置。一些学习要素,比如环境、教学组织、物理状况、情绪状态等会影响学生特殊学生的学习状态,另外感知的形式: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也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教师须注意学习活动、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2. 个别化教学的形式多样

无论在特教学校还是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教学中,个别化教学实施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它可以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中实施,也可以小组学习方式实施,或者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与训练。在班级授课形式下,教师可根据残障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分层目标或特定目标,在教学中提供专用学习设备与辅具,运用支持性的教学策略(如采用学习任务单、同伴辅助等)实现个别化教学。

(二)信息技术赋能

在特殊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满足了各类特殊儿童缺陷补偿、沟通交往、支持性学习的需要,成为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有力支撑。信息技术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为个别化教学提供更多选择和更有效的保障。

1. 教学目标的精准化设定

目前有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分层、分类的教学目标库,为个别化教学目标设定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的先备知识和先备经验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标准,利用信息和网络工具可以建立起“前期评估—教学目标—后期评价—进阶教学目标”贯通的闭环系统,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数据积累、智能判断、自动反馈的技术将每个学生评估、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选择制定密切关联,协助教师更精准地设定个别化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

多媒体、超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有效的重组传统的印刷教材,设计出具有多种层次的数字教学材料,使具有多种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访问相同的内容。这样的分层学习资源可以包含各种格式的内容,例如,文本、图片和音频/视频,并支持翻译和字幕,学习资源可以在各种智能终端如iPad、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媒上呈现。同时学习资源的层次还体现在简繁、难易、多寡的组合和可选择性上。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表征,可以让教师为学生选择最贴切的教学内容,最佳的呈现方式。

3. 教学活动的多层次推进

个别化教学落实的核心是教学活动具有弹性,这就需要按照学生的需要设计差异式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反馈层递式的推进学习活动。传统课堂上这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活动的多层次推进相对容易开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不同的学生分别布置学习任务,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或主动判断系统进一步推进学习任务。

4.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匹配

信息技术和多种高科技辅助的应用,为特殊学生创造了无障碍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自主获得外界信息的能力,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使得“交互式合作学习”“翻转课堂”和“定制学习”等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以在特教课堂上开展,丰富了个别化教学的形式,使得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小组或者个人的特点来运用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5. 教学评价的促进性反馈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课堂的即时评价变得方便快捷,充分发挥了评价促进教学,促进发展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工具建立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的即时评价任务,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系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强化个别辅导和推进教学任务。

二、操作要点和评价标准

本次评选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答辩三个方面考察参评教师能力素养,并考察参评教师将评选主题落实到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占总评的15%。教学设计须凸显“信息技术赋能个别化教学”的评选主题,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选用、练习作业布置、教学评价开展等各个环节体现基于学生差异的个别化设计,并在其中选择信息技术支撑作用较大的部分环节,深度融入信息技术的使用。

参评教师须提供课堂教学的教案和教学说明各一份。教案占总评的9%,要求达到:教学目标恰当、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正确、容量恰当包括;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学手段、方法选用恰当;教学重点、难点准确;体现个别化教学,信息技术利用有效。教学说明占总评的6%,要求达到:明确阐明教案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说明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能力;精准设置教学和目标内容;完整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课堂教学)以教学设计为基础开展,占总评的70%。课堂教学要重视通用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递进式可选择的教学任务以及具多种变式的教学活动。要重视个别化教学目标与个别化教学活动、个别化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个别化教学活动中的支持作用,丰富活动形式,加强师生沟通,提高活动效率。

参评教师在本校上课,集体教学对象必须是该班所有学生;教学内容应是学校正常教学进度或康复训练的内容。教学形式可以集体教学、小组或个别教学,可配备助教。上课时间原则上为35—40 分钟,个训时间为20—35 分钟。课堂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标恰当、基于学情,体现三维目标,具有发展性和补偿性;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容量恰当、多层次呈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教学组织有序,环节清晰、紧凑;教学方法与手段恰当;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利用合理、有效;教师基本素养与教学技艺高;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良好。

(三)课后答辩

课堂教学后,参评教师需进行答辩,答辩时间约20 分钟,答辩占总评的10%。

答辩的内容主要有三点:①教学反思,即对已上的课进行自我评价,包括经验层面与改进层面;②问题探讨,即针对本堂课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由评委提问,参评者依据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③教学理念体现,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评选主题,阐述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教学评选主题;对主题落实于课堂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操作策略;能反思自己所实施的操作策略的成效,并进一步思考改进策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