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学习方式,提升思维品质——以“运河两岸城市兴”教学为例

时间:2024-05-04

许影琦

优化学习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以“运河两岸城市兴”教学为例

许影琦

通过描述《品德与社会》(科教版)五年级“运河两岸城市兴”一课的教学案例,提出“大胆推测,小心求证”“观察比较,建立联系”“信息分析,图像表现”三种学习方式,进一步说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对文本阅读的归纳、演绎中领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深化认知与情感,实现道德的内化。

学习方式 优化 思维品质 思维导图

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与历史、地理相关的课文。如何上好这类课文,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难点。这既需要任课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更需要教师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教师上的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历史课、地理课,而是通过历史事件、地理特征这些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品性的培养,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科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中第二课“运河两岸城市兴”选取运河名城扬州作为范例,意在进一步说明运河开通对沿岸城市繁盛的促进作用。教材通过文字、图片讲述运河开通后扬州发展成为了交通枢纽,迎来了许多文化名人,还呈现了扬州的古诗、园林、传说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运河对扬州发展的重大影响。同时通过转载一篇《解放日报》的文章,反映扬州人民具有强烈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并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共同创建精致扬州而竭尽全力。

对于扬州,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扬州茶馆》认识的。但对于扬州这座城市、扬州与运河的密切关系,学生知之甚少。

通过分析教材与学情,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运河两岸城市兴”一课要学生感受现代扬州人为保护文化遗产、打造精致扬州所做的努力。大多数孩子对于如何保护像扬州古城这样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极个别孩子甚至认为其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意愿。

另外,一些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凭现成的生活经验思考、解决问题,不会推测求证,不会比较联系,思维缺少深度。

因此,在笔者的课堂上要实现的就是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案例描述

(一)教学环节一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两次读图,使其了解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教师:了解了扬州地理位置的特点后,你们能不能大胆推测一下扬州这个城市以前的情况呢?

学生1:因为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可以想象它的水路运输十分发达。

学生2:我觉得扬州的商业一定很发达,因为交通便捷,来往客人也多。

学生3:我觉得扬州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化。

教师:刚才大家说的仅仅是我们的推测,那么扬州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一座“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文化交融”的城市吗?我们需要历史的印证。老师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这样一本书《扬州画舫录》。这本书是清代的李斗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撰写而成的,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扬州百科全书。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扬州画舫录》中的代表画。

(多媒体出示:《扬州画舫录》中的一幅画)

教师:你们看,这就是当时扬州的市区,你们看到了什么?印证了我们刚才的哪些推测?

学生4:我看到街上的商店很多,一家又一家,印证了我们猜想的“商业繁荣”。

学生5:我看到码头上停满了船只,人来人往,印证了“交通发达”。

教师小结:大运河的开通让扬州成为了中国水路的交通枢纽,扬州这座城市也因大运河而兴起、繁荣。据史料记载,扬州在明朝时期曾一度是全世界经济最繁华的地方,真不愧为一座运河名城。

(二)教学环节二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扬州文化南北交融的特点,以扬州建筑为例,探究扬州五亭桥的建筑特色)

教师:那么五亭桥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呢?打开书,到课文中找一找,书中有一个成语很好地概括了扬州园林建筑的特点。

学生1:南秀北雄。

教师:什么是南秀北雄呢?我们就以前几节课学过的北京、杭州两处建筑为例(媒体出示北京、杭州图片)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2:我发现北方建筑很大气,像名威武的将军。

学生3:我发现北方建筑看上去金碧辉煌,很气派。

学生4:我发现南方建筑很小巧、秀气,像个女孩子。

学生5:我发现南方建筑大多都是青砖灰瓦,旁边还有小桥流水,很美。

教师:对呀,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建筑黄瓦红柱,金碧辉煌,大气雄浑,具有皇家气质。而像杭州这样的南方建筑青砖灰瓦、檐角飞翘,精致秀气,宛如少女一般。这就叫“南秀北雄”。

教师:五亭桥南秀北雄的建筑特点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通过填表格归纳的方法自己去寻找一番。

(学生填表、交流)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填表格归纳的方法,找到了五亭桥南秀北雄特点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环节三

(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了扬州四座古城门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激发了他们想要保护城门遗址的愿望)

教师:是呀,四座城门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好城门遗址就是保护好扬州的那一段段历史呀!可是,要保护好它们却没有这么简单。课本上有一则扬州人保护“四城门”的故事,打开课本,自己快速读一读。

(学生快速浏览课本中提供的一则新闻报道)

教师:在这20年里,开发商、文物部门、政府部门以及扬州的老百姓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和做法都有了一定的改变。请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挑选一个人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学习,表现人物做法或态度的变化。

(学生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

教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交流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老百姓的态度,我们发现20年里老百姓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1984年老百姓对保护古城这件事漠不关心,所以我们画了一个闭着眼睛的人;1995年,老百姓积极呼吁,保护古城,所以我们画了一个喇叭,表示在积极呼吁;到了2003年,老百姓纷纷为政府保护古城墙的行为点赞,我们就画了个翘起的大拇指;2004年,老百姓直接参与政府的现场讨论会,并为最终决定集体欢呼,所以我们画了一个欢呼的笑脸。通过画思维导图,我们发现在这20年里老百姓保护古城门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省略另三个小组的交流)

教师:通过刚才思维导图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你们有什么收获或启发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2:通过刚才思维导图的学习,我知道了保护文化遗产光靠文物部门是不行的,要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共同为保护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

学生3:我觉得思维导图能够帮我理清思路,很喜欢这个学习工具。

学生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向扬州人民学习,为保护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学校的小洋楼就是一栋古建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市级保护文物,还曾经是犹太人在上海的避难所,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

教师:你的建议真好,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像扬州人民一样,多方联动,保护好我们身边的这栋古建筑。

二、案例分析

围绕“运河两岸城市兴”一课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将关注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上,目的在于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深化认知和情感,实现道德的内化,使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的落实。

(一)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培养科学的论证思维

在教学环节一中,学生通过两次读图,了解了扬州地理位置的特点后,笔者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的学习经验,大胆推测以前扬州的交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当学生推测曾经的扬州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文化交融后,笔者再引导他们通过查阅史料《扬州画舫录》中的图片和文字,来印证这些推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认识到大运河对扬州发展的重要影响,也从中感受到学习不仅要敢于大胆推测,更要有用真实可信的资料来论证观点的科学思维。

(二)观察比较,建立联系——多种思维的架构联系

在教学环节二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扬州园林建筑“南秀北雄”的特点,笔者出示前两节课学习的北京、杭州两处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找到南北建筑的不同特点,并和本课扬州园林建筑特点建立知识联系——探究五亭桥南秀北雄的具体表现,如檐角飞翘、清秀的桥身表现的是南方建筑特点,而黄瓦红柱、皇家气象、敦实的桥基又表现出北方建筑的特点,从而感受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南北文化交融的体现。这种观察比较和建立联系的方法架构起了多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迁移。

(三)信息分析,图像表现——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教学环节三是“运河两岸城市兴”一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一则新闻报道——保护四城门的故事,感受现代扬州人为保护文化遗产、打造精致扬州所做的努力,并对扬州人民的行为表示敬仰。这样的文字材料,内容多,较枯燥,而且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如果仅仅通过读读议议,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少主动思维、深度思维。这样,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情感难以真正得到激发。因此,笔者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借助思维导图这样一个学习工具,为学生阅读文本,捕捉信息,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搭建了学习平台。

首先通过任务驱动“寻找某个主体(开发商、文物部门、老百姓、市政府)在20年里保护古城门态度或做法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捕捉相关的信息;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完成思维导图,学生要将找到的文字信息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图标。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其实正是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比如1984年,文章写到“开发商与文物部门的矛盾异常尖锐”,那么开发商和文物部门为什么会有矛盾?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呢?因为要画图标,学生就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从而发现开发商要破坏城墙遗址,文物部门则要保护城墙遗址。再次用图标将自己的发现清晰表达,这样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接收—分析—转化—表现”的过程,其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提升。

思维导图的直观呈现更让学生能够对一个主体在20年里的态度行为的变化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感受,从而最终得出结论。如研究开发商的小组在思维导图中,1984年用榔头表示破坏;1995年用一张不太开心的脸表示虽然服从,但不情愿;2003年用一只手表示主动对接;2004年用一颗爱心表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支持。四个直观的图标让学生清晰感受开发商的态度在20年里有了巨大的转变,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这样的结论是学生在主动思维,深入思维,多角度分析、判断、贯通思辨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观点与看法。思维的深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对文本阅读的归纳、演绎中领悟了人文精神,激发了学生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深化了认知与情感,实现了道德的内化。

许影琦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 2000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