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校课程框架的建构策略

时间:2024-05-04

岳德明

学校课程框架的建构策略

岳德明

建构学校课程框架是一个过程,办学者可结合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及学校实际,紧扣办学理念及目标、课程资源及条件、教师队伍等要点进行综合思考;并将这些思考点与学校教师进行广泛沟通以取得认同。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课程框架“模板”或根据学校个性追求,建构学校课程框架。

办学目标 课程资源 沟通 课程框架

建构学校课程框架,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建构学校课程框架,既可以指建构学校的整体课程框架,又可以指建构校本的课程框架等。本文主要介绍前者相关策略。

一、确立办学理念和目标

学校建构课程框架及建设课程,是为了支撑办学理念以及目标的逐步实现。因此,校长(或办学者)在建构学校课程框架之前,首先需要思考“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怎样办这所学校?”“打算把这所学校办成怎样的学校?”“学校要培养怎样的人?”等办学的重大问题,以初步形成、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目标。

二、把握课程资源和条件

学校初步确立起办学理念以及目标之后,校长(或办学者)开始着力思考、搜索、把握支撑办学理念以及目标的课程资源和条件,包括国家共性教育目标中的薄弱共性目标,学生的兴趣、需求,学校的教师资源,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区域及社区文化、学生家长等资源,为学校课程框架建构及课程建设夯实基础。

三、与教师充分沟通

为了更好地建构学校课程框架,校长(或办学者)还须从办学理念出发,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支撑培养目标的课程等话题与教师(包括中层领导)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引导他们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及其课程框架的认同,从而形成课程意识。

例如,学校如果确立了“培育阳光师生,打造阳光校园”办学理念,培养“阳光人”的办学目标之后,那么校长应紧扣以下三个话题与教师进行广泛的研讨和沟通。

(一)“阳光学生”的基本特征

基于培养“阳光人”的办学目标,校长发动教师围绕“阳光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特征进行广泛讨论,并希望他们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的方式充分地表达出来。在教师们心中,“阳光学生”应具有以下特征:自信、乐观、善于合作、积极向上、身心健康、兴趣广泛等。接着,校长再次要求教师对自己所表达的特征词、短语或句子进行诠释。教师们认为,有自信说明学生有底气,为什么有底气?因为他们品行好、知识扎实、能力强;乐观的学生“合群”,善于与同伴合作;身心健康的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经过几番研讨、沟通,校长与教师基本达成共识:“阳光学生”应具有自信、乐观、健康等基本特征。

(二)培育“阳光学生”的课程

那么,怎样的课程才能培育上述这样的“阳光学生”呢?教师们认为,学生要学好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为他们充满自信、有底气并拥有健康身心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应开设一些满足学生多元智能需求的“阳光课程”诸如“阳光体育”“韵律操”“集体舞”等,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并使他们在与教师互动中,在与同伴合作中快乐学习、勇于体验、身心健康,成长为一名“阳光学生”。 教师对培育“阳光学生”的“阳光课程”的认识和构想,将是他们积极投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动力。

(三)实施“阳光课程”的教师

校长再一次发动教师进行广泛讨论,同样希望他们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围绕实施“阳光课程”的“阳光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特质进行充分的表达。教师们的表达有:正能量、充满爱、温暖、专业扎实、尊重学生、包容、身心健康、豁达等。经过又一次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们认为“阳光教师”应具备充满爱、能包容、专业扎实等基本特质。对“阳光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特质的讨论,也为学校打造适应主动实施“阳光课程”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基本线索和内容。

校长与教师就以上三个话题的研讨、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可以引发大家与办学者的教育思考、构想产生共鸣的同时,汲取大家的教育智慧,使学校课程框架的建构更加坚实;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引导大家自觉做“阳光教师”,实施“阳光课程”,培育“阳光学生”,并逐步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青浦区一位校长还紧扣以上三个话题,组织学校教师开辟多层次、多层面的讨论,以有效促进教师逐步达成共同愿景。这对教师主动围绕学校目标、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并有效实施课程有着重要价值。

办学者如果正在创办一所新学校,那么可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目标,对自己进行反复的设问。办学者还应对新学校的课程框架进行初步建构,并有的放矢地组建教师队伍,待学校教师到位后再针对这些话题进行再讨论、再沟通,以便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框架。校长(或办学者)引领教师一起建构起来的学校课程框架,将是凝聚学校人心的“纽带”,是不断推进学校课程教学的“引擎”,它会深刻并长久地影响教师的课程教学。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中,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框架思想也会持续发挥作用。

四、建构学校课程框架

学校实施的课程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有语言与表达、数学、艺术等课程。因此,教师(或办学者)在着手学校课程框架建设时,还须对学校课程做一个基本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按课程的实施地域来分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是按课程的功能来分的;语言与表达、数学、艺术等课程是按学习领域来分的。由此看出,国家课程中有基础型课程,也有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如语文学科中,认字与写字、阅读等是基础型课程,而“综合学习”就具有了拓展型课程或者探究型课程的特征;如数学学科中,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等基本内容是基础型课程,而“拓展内容”及“专题研究与实践”就具有了拓展型课程或者探究型课程的属性。同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也有基础型、拓展型或探究型功能的课程。

(一)学校基本课程框架的建构

基于对课程的基本梳理,学校的基本课程框架可以用下面几种方式建构。

(1)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横轴”,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纵轴”来建构学校课程框架,见图1。

图1 学校课程框架(一)

(2)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纵轴”,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横轴”来建构学校课程框架,见图2。

(3)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按学习领域分类为语言与表达、数学、人与社会等课程作为“横轴”,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限定拓展和自主拓展)和探究型课程作为“纵轴”。然后,按学习领域分类的三级课程及其功能分别置入相应“抽屉”,建构起更为详实的学校课程框架,见图3。

图2 学校课程框架(二)

图3 学校课程框架(三)

学校建构课程框架后,再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课程、内容置于相应“抽屉”,例如将“阳光体育”“韵律操”等课程,放入图1中“校本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交叉的“抽屉”里,以完善学校整体课程体系。

图4 “正远教育”课程框架

(二)学校个性课程框架的建构

目前,不少校长(或办学者)结合自身的教育理想、办学追求以及办学理念和目标,建构起具有学校个性的课程框架。例如,青浦区一所学校以“蒙以养正,成于致远”为办学理念,提出“正远教育”构想,并建构“正远教育”课程框架予以支撑(见图4)。然后,学校将为人品行、 基本知能等奠基性的诸如“IDOL”(意为“榜样”)系列评选、主题教育等活动和课程置于“正”课程;把“科学启蒙”“英语村”等课程置于“远”课程,以有力支持学校办学目标的逐步实现。

图5 “3S”课程框架

又如,青浦区某小学建构“套筒式”课程框架 (见图5),支撑学校“3S”办学目标,培育“3S”学生:善良——健全人格,善学——提高知能,擅长——发展个性。

学校主动建构课程框架,至少反映校长(或办学者)办学有思考、办学有思路;学校、教师围绕办学理念、目标及其课程框架建设的课程、开展的活动,也更能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效能。学校建构起具有个性的课程框架及其课程的价值取向更聚焦,有助于其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岳德明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2017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