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析“微共体”协同学习中的“相互学”

时间:2024-05-04

王 辉

例析“微共体”协同学习中的“相互学”

王 辉

基于协同学习理念,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不同角度下的数学:数与形”一课为例,从生学生、组学组、生学师、师学生四个角度阐述“微共体”协同学习中的“相互学”,强调宁静的课堂、学生个体的差异、课堂民主的气氛、师生的卓越追求可以促进“相互学”。

相互学 微共体 协同学习

一、背景介绍

“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协同学习是日本教育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他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协同学习,其包含三个因素:相互倾听,有挑战性,符合学科本质。真实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表现为问题的设计,一般分为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基础性问题起到热身、过渡、脚手架的作用,挑战性问题一般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复杂性,它能使学生产生激烈的观点冲突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探索合作的欲望,能够加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促进深度、持续的合作和交流[1]。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在开展协同学习探索时,把由2—4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团体称为“微型学习共同体”,简称“微共体”。“微共体”协同学习不同于目前国内一般的小组学习。一般小组学习中的所谓讨论,往往只是大家互相表述自己的想法而已,而不是听了别人的思考后重组自己的思考。因此,这样的小组讨论只局限在相互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相互学。相互学的方式一定是“你是这么想的?我是这样想的”“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种让外界看起来开展得并不顺利的小组讨论。

因为有了思考的过程,所以学习才得以真正地发生。

二、教学实例

本文以笔者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不同角度下的数学:数与形”为例,具体阐述“微共体”协同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有关数、式、函数方面的问题;

(2)能够形成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意识;

(3)认识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

由学生对梅花花瓣脱落的不同感受(悲观:零落成泥碾作尘,乐观:化作春泥更护花)引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理解。比如a2可以看成单项式,也可以看成运算,甚至可以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由此又联想到代表y=x2的曲线,从而引出不同角度下的数学——数与形。

2. 基础性问题

3. 挑战性问题1

小组讨论,比较a2与(a+2)2的大小,相互补充不足之处,拓展思路。

4. 挑战性问题2

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b>0),其图像过 A(–1,y1)、B(0,y2)、C(1,y3)三点,且y1= y2=y3=1,求 a、b、c。

三、“相互学”例析

佐藤学认为“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传统的互教关系是单向关系,也可以说是“多管闲事”的关系,而互学关系是“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2],更利于合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将案例中的具体环节进行展开,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师生、生生之间如何互学。

(一)生学生

挑战性问题1是比较a2与(a+2)2的大小,教师布置的任务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讨论。笔者观察了两个小组,见证了奇妙的学习产生的过程。

片段1

组1:学生A(组内数学最薄弱)先展示了自己的做法,他画了两个边长分别为a和a+2的正方形,很显然(a+2)2>a2。学生B(组内数学最好)没有急于否定他的做法,只是说了句“这种情况只能在a>0时成立,a可能是负的”。学生A:“对呀,好像有道理呀!a是负的就不能画正方形了。”这时全组又陷入了思考当中,学生A的方法虽然是片面的,但是却给了学生B灵感,只见他画了这样的一幅图(见图1)。

图1

显然,当 a=–1时,(a+2)2=a2;当a<–1时,(a+2)2<a2;当 a>–1 时,(a+2)2>a2。

组2:学生A(女,数学程度中等)展示了自己的做法,如图2,但是她仅仅找到当a>0时,(a+2)2>a2,其他情况没找到,学生B(数学优秀生)虽然没想到这种方法,但是学生A的方法促进了他的思考,他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并且帮助学生A完善了做法。他先找到当a= –1时,(a+2)2=a2;显然当 a<–1时,表示 a2的线段大于表示(a+2)2的线段,即(a+2)2<a2;当 a>–1时,(a+2)2>a2。

很显然,在这两个小组的协同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教师所预想的好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然后“高高在上”地去教另外的几个学生;反而非常巧合的是,两个组中都是所谓的“学困生”偏偏成了学优生打开思维的钥匙。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他们是平等的,互相从对方身上学到了知识,对方的点子促进了自己的再思考,“协同学习”就这样神奇地产生了。

图2

(二)组学组

每次小组讨论后,会进入展示阶段,也就是组组互学。每个小组会展示自己的做法,并从其他小组身上学到自己小组没有想到的方法,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

比如比较a2与(a+2)2的大小这道题,组3给出了他们的一个解法,把此题转化成比较与的大小。他们把a分成三部分,当a≤–2时,当a≥0时和当–2<a<0时,去掉绝对值后再比较大小。因为过程太繁琐,他们只说了思路,并没有解下去。但是他们的解法启发了其他组,只见组4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是数轴上表示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a+2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如图3。当a= –1时,=;当a<–1时,>;当a>–1时,<。课后,笔者问了组4的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方法是否是自己组讨论的结果,他们说并不是,而是组3带给他们的启发。看来组与组之间的倾听同样促进了学生们的思考,经过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学习,问题研究会更深入、清晰、明了。这时一个小组就相当于“微共体”中的一员,全班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微共体”。

图3

图4

但是在上课时,学生想出的巧妙方法实在令人叹服,除了前文提到的几种方法,还有一位学生在作差法的基础上画了一条直线y=–4x–4,利用一次函数图像判断–4a–4的正负情况。

对于挑战性问题2,学生利用图像解决的方法可以说直接秒杀了笔者的方法。如图5,根据条件可知抛物线必过(0,1)或(0,–1)。因为a<0,b>0,可知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下,对称轴在y轴右侧。若抛物线过(0,–1),且满足开口方向向下,对程轴在y轴右侧,图像只能经过图中两点,与题目条件经过三点矛盾,由此可知抛物线只能经过(0,1),(–1,–1),(1,1)三点。

由此可见,学生的思考同样促进了教师的思考,教师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学习,

(三)师学生

对于比较a2与(a+2)2这道题目,笔者第一次备课时仅仅准备了以下两种方法:

(1)做差法。a2–(a+2)2=–4a–4,若–4a–4≥0,则 a≤–1,所以当 a≤–1时,a2≥(a+2)2,否则a2<(a+2)2。

(2)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如图4,从图像可以看出当a≤–1时,a2≥(a+2)2,否则a2<(a+2)2。教师站在了学生的肩膀上。这是否就是大家所期待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儿童与教材一起、与伙伴一起、与教师一起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向儿童学习。”

图5

(四)生学师

学生课上的表现促进了教师的思考,教师把思考反馈给学生,对解法进行梳理、分类,对解题的关键点进行点拨,对思维方法进行总结,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再一次站到教师的肩膀上。例如在比较a2与(a+2)2的大小这道题中,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呈现了多种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一理、分分类,将各组所呈现的方法分为三类:做差法、转化为绝对值法、利用二次函数法。最后总结出,其实不管哪种方法,最关键是找到临界点,即(a+2)2=a2时的a值,然后再看临界点的左右情况。

四、促进“相互学”的几点思考

(一)宁静的课堂

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悉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倾听彼此的心声。这就要求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时,不能只图热闹,过于吵闹和自由的氛围会影响学生的倾听,也会诱发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静心是一种态度,宁静是一种胸怀,课堂可以激情澎湃,可以娓娓道来,但整体的感觉应该是心灵相交的静谧。

(二)差异的个体

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不应按成绩来划分小组,因为“学习”之所以能够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正如交响乐“和而不同”的共鸣,差异中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这种合作式的、强调与他人对话的学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不被自己固有的观念所限制,学生能跳出自己的僵化思维而获得创造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启发。

(三)民主的氛围

民主的氛围意味着师生是平等的,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在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民主的氛围也意味着生生是平等的,没有一个学生是高高在上的,哪怕他的成绩是遥遥领先的,这里没有强迫,只有自由;没有鄙视,只有尊重;没有嫌弃,只有欣赏。

(四)卓越的追求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是卓越的。这里所谓的“卓越性”并不是指谁比谁优越,而是指无论何等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各尽所能追求最高境界。教师要为学生产生真正的学创造一切条件,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挑战性问题,而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团队的协作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实现每节课每个人的成长。

[1]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 . 李季湄,译.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7.

[2]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 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王 辉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 315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