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初探

时间:2024-05-04

李 蔚

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初探

李 蔚

根据近年来参与上海市数字教材课堂应用实践研究的体会,针对初中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误区,提出“有效融合”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特点、把握语文学科规律、探求融合途径等方面,总结提炼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有效融合的策略,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 学习动因 交互分享 个性化学习轨迹

一、现状分析

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诸多领域。它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教育领域,进入我们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2013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启动了数字教材应用实践研究,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整合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笔者参与数字教材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几种现象的出现引人深思,其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以下3种现象。

(1)过于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把语文课变成了先进信息技术的展示课;

(2)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教学要求,使得语文课变成热闹的综合活动课;

(3)变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优势为阻隔障碍,替代或弱化学生个性学习体验。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3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未厘清语文课堂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间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应是服务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它应是为了促使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而存在的。

在数字教材应用背景下,如何整合多种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笔者提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观点。

二、概念界定

所谓“有效融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适切的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与教两个视角来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化交融,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使课堂优化的生成。

笔者所说的“有效融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将现代信息技术置入课堂教学,或是将两者做简单的叠加式合并。它突出的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遇时,“教学者”作为“合”的主动参与者,体现的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者的尊重。同时,笔者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在体现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过程,尝试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无缝衔接,是提倡教学者主动选择适切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者主动完善教学的过程。

从以上描述中不难看出,判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之间是否属于“有效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参见图1。

(1)是否体现学科特点及课标要求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应用?

图1 “有效融合”的评价标准

(2)是否合适的教学时机选用适切的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

(3)是否因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度?

因此,“有效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为炫耀技术的存在;“有效融合”绝不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反客为主、唯我独尊的呈现;“有效融合”绝不是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负担和羁绊。

三、“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明确信息技术优劣,促使“有效融合”的产生

任何一门信息技术的诞生,必然有其优于过往的优势,但是也一定有相应的弊端。因此,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劣,教师应以客观、科学的态度面对它、掌握它以及利用它,促使学科教学与技术“有效融合”的产生。

目前数字教材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支持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用。以语文日常教学中使用最普通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PPT演示文稿为例,其优点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是交互性差,使课堂教学流程只能按事先做好的演示文稿顺序依次进行,课堂教学也易被束缚而流于程式化。又如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电子白板,又称电子交互白板,其优点是具备PPT演示文稿的功能,兼有交互性,便于学习互动,书写、拖动、擦除等功能更为课堂教学增添便利;缺点是交互局限在个体。这就导致了学生互动参与的广泛性不强。

但是数字教材的“云分享”功能却可以融合呈现上述两者的优势,且使得生生间、师生间一起参与的互动变得随时随地、直观可见。

由此可见,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语文教师,只有明确常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劣,学习综合而非单一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主动积极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可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诞生“有效融合”的实践行为,实现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的目的。

(二)关注融合时机,探求“有效融合”的途径

数字教材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时,必然要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实践中,什么时候技术介入是恰当、合适的?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次数越多,应用时间越长就是有效融合。

要探求合适的融合时机,就需要教师关注差异性。比如关注不同学习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的差异性;比如关注不同文体(叙述类文体、说明类文体、议论类文体等)的差异性;比如关注不同课型(新授课、自读课、综合活动课、写作课等)的差异性。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立足两个基础点,把握两个思考面”的融合路径,具体见表1。

表1 “立足两个基础点,把握两个思考面”的融合路径

以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的数字教材课堂教学为例。教师课前运用数字教材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立足学、教两个思考面,借助数字教材配套练习检测功能开启当堂检测模式。

教师呈现预习检测内容:

“我”和教授的这场唇枪舌战共有几个回合?

A. 两个回合 B. 三个回合 C. 四个回合 D. 五个回合

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学生的预习检测结果得以迅速直观地呈现。当教师观察到有20%的学生集聚于某选项后,及时判断出学生因为梳理故事情节时忽视了“‘我’和教授的唇枪舌战”时涉及的不同角度而造成理解偏差,教师马上调整后续教学,请学生运用数字教材的高亮圈画功能,圈画出相应内容,并提示学生思考问题要注意把握文本的具体内容,比如关注教授对“我”的提问涉及哪几方面。这种启发性指导为学生提示了思考点。之后学生借助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很快达成了一致性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教师启发指导的动因是基于学生的反馈检测,因而教师的启发指导是有重点、有方向性的,这样的启发指导就很容易有针对性地落实学习任务,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们看到,真实、直观的检测结果也成为进一步推动学生继续思考学习的动因,具体归纳可参见图2。

图2 现代信息技术对预习效果的促进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正是关注到学习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合适时机,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主动融入信息技术,完成了传统教学背景下不容易或不能进行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科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融合呈现成为可能。

选择合适的融合时机、适切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帮助教师当场判断学生的预习成果,及时调整后续教学,也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常说:“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这一意义来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正在帮助教师们实践这一理念。

(三)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 体现“有效融合”的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另外,语文学科还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关注源于学生自我学习需求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搭建“自主式”学习活动平台,激发自主、探索等多样学习的产生。[1]

以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天净沙·秋思》一文的数字教材课堂教学为例。

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深入理解曲意”这一学习任务时,把教材配图和增补配图结合起来,应用数字教材“云分享”功能传送给每一位学生,实现借力信息技术,将课内的教材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融合。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使学习任务的发布变得有色、有形、有趣、可感,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调动和激发。而这堂课的教学流程也在体现学科特点、适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呈现出“赏画—品曲—悟情”的独特走向。

对于初学散曲的初二学生来说,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通常会局限在字词的表层意思上。这其实是背离语文学习基本要求的。数字教材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感觉、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如视频、音乐、图画等,极易营造出与传统课堂不同的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表面、机械地就字词分析学习作品的问题。

教师:请比较屏幕上这两幅图片,举例分析哪一幅更符合曲意。

生1:第二幅画的画面是灰色的,更符合散曲原有的氛围,尤其是乌鸦的画法。“昏鸦”的“昏”字,既是指黄昏时分,又形容乌鸦觅食了一天,到黄昏时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很符合第二幅图中的意境。

生2:从“瘦马”这个词中,我感觉到文中第一幅图更好,因为图中的马儿画得更瘦,它似乎都快承受不住坐在它身上的主人了。看着四条小细腿让我有些可怜它。

由上述学生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未讲解的情况下,能关注到画面的色彩、线条、基调、物象与散曲中的遣词、造句、意象、情感间的联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说,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后呈现的生动教学情景触发起潜伏在学生大脑深处的联想思维、扩散性思维的意识,巧妙引发出学生的理解感悟。学生因此极易将由图片营造出的情景氛围带来的感知“移换”到对作品的理解中,课堂教学的效能也由此提升。可见,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开拓学生视野,还能够发散思维,让学生充分体会对知识的运用。[2]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比较、联想等多种能力也不断得到训练。

学习活动展开后,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教材“云分享”功能随时上传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一环节在传统课堂是无法呈现的,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下特有的“一道风景”,这道风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如下: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收获的个性化记录与呈现,为教师对学生开展进一步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学生们的学习行为数据将自动留存数字教材的后台,也易于教师后期对学生学习行为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和评估。

可以说,立足语文学科特点下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帮助教师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每一个学生,这种意义已远超出我们现在眼前所看得到的“有效”。

四、结束语

目前,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技术的功能和开发。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很多探索依然停留在技术的使用和对外在教学形式的呈现上,未及深入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对于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动课堂交互式学习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也刚起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如何把握时机,真正开展“人”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语文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实践离不开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身参与。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包括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对文本的解读、课堂的点拨指导等都决定了“有效融合”的走向和深度。笔者期待有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能积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赋予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使命,主动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意识,提升自我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主动钻研、大胆探索,旨在更深入地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研究。

[1] 特里林,菲得尔. 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 洪友,译.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颜泳红,李元初,周学元.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统计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6).

李 蔚 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 2004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