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项目研究,推进区域教研

时间:2024-05-04

孙赤婴

基于项目研究,推进区域教研

孙赤婴

奉贤区教育研究中心坚持“全面课程·校本特色”“人文课堂·有效教学”理念为引领的教研工作思路,坚持通过项目推进区域教研,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深入教研指导、优化教育评价、提高队伍素养,不断完善和创新区域教研机制,提升教研品质,努力开创课程多样、教学有效的奉贤教育新局面。

教研品质 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引领

上海市奉贤区围绕 “聚焦新农村文化育贤、打造南上海品质教育”主题和“推进均衡优质发展、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战略目标,推动区域教育实现由“追赶”到“跨越”的历史转型。为此,奉贤区教育研究中心坚持“全面课程·校本特色”“人文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引领工作思路,坚持通过项目推进区域教研,结合奉贤区“教学节”1平台,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深入教研指导、优化教育评价、提高队伍素养,不断完善和创新区域教研机制,提升教研品质,努力开创课程多样、教学有效的奉贤教育新局面。

一、推进课程建设

奉贤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研究中心”)以“全面课程·校本特色”的课程观推进区域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地方课程;二是指导学校发掘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依托“区域中小学校本课程管理与指导的实践研究”和“区域中小学创新教育STEM课程实验室建设与课程开发”等项目,结合第十六届教学节“多彩课程· 快乐成长”、第十八届教学节 “优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水平”等工作平台,聚焦课程的校本化建设。

(一)提升课程品质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如何把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融入校本课程,为区域学校提升课程品质提供理论引领、实践支持?2012年我们组织十多位教研员进行研究,课题名为“区域中小学校本课程管理与指导的实践研究”于2013年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立项。研究中心以此为抓手,研究区域课程管理与指导的问题、机制、策略,开展区校本课程实施先进校、区校本特色课程(项目)、区校本课程实施特色教师等评选活动,最终形成《奉贤区校本课程综合评估方案》和《奉贤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综合评估细则》等文件。通过一系列的评选活动促使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课程素养,同时也逐步形成一批适合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的高品质跨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配套资源。

2015年起以市级项目“区域中小学校本特色课程共享平台与体验式培训基地建设”为引领,构建了奉贤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网络互动平台,指导各级学校依托传统优势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课程实施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特色网站,加快推进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向区域性、品质化发展。

(二)彰显校本特色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2010学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全面开展了“快乐星期五”活动,实施“一校一品” 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出台了《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于2011年、2014年分两批评选出64项、101项区级校本特色课程(项目),先后编选成《奉贤区校本特色课程掠影》。

目前中小学采用最广泛的是分科教学,但这不能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因为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他们必须超越学科的界限进行跨学科思考。STEM教育的出现为分科教学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在课程方面,STEM教育代表了课程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2015年起我们以市级项目“区域中小学创新教育STEM课程实验室建设与课程开发”为引领,结合《奉贤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方案》,推进STEM创新实验室建设及课程开发建设。我们集结了自然、科学、物理、数学、劳技、探究、信息、幼教等学科的13位教研员,成立了奉贤区STEM项目研究组;与东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比特实验室创新教育中心等合作进行课程教师专项技能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综合素养。通过 “立足校本特色·改造STEM课程”“注重区域特色·开发STEM课程”“整合学科教学·组织STEM教研”“蹲点指导教研·提炼STEM经验”“搭建展示平台·积累STEM资源”等策略研究、实践,指导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推进校本课程改革,推进区域STEM教育。

(三)加强课程管理

学校课程建设成功的特征之一在于开发与实施的开放性,开放赋予其灵活性,促进其创造性。但是由于学校自身力量的不足,存在着一些课程结构不完善、课程主题不突出、课程教育价值不凸显等问题,这需要区域教研部门的管理与指导。

在奉贤区教育局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奉贤区课程与教学评估中心”,构建起“奉贤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聚焦“课程领导”“课程执行”“课程效益”三个维度,逐步形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研制了《奉贤区中小学校课程教学常规管理规程》,加强对学校课程常规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评价,督促学校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改有效性。以《奉贤区学校课程教学工作常态检查工作指引》《上海市奉贤区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指数》为指导,通过常态检查、学段综合视导、学科中心组视导,引导学校聚焦课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

依托奉贤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平台,数据为证,科学分析,完善对学校课程教学工作的评价机制,倡导学校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建设、实施与评估工作,营造有利于区域推进课程教学工作的社会氛围。

二、改进课堂教学

研究中心以“人文课堂·有效教学” 理念为引领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构建“教师欣赏学生、学生尊重教师、个体主动发展、同伴真诚合作”的人文课堂。

我们组织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深入学习成功教育、青浦实验、新基础教育、后茶馆式教学等上海本土教改实践成果,同时研究泰兴市洋思中学等兄弟中学教改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奉贤地区的实际,制定了《奉贤区推进“人文课堂”教学指导手册》。在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和评价导向等方面给予全区教师理念引领和方法指导,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入手,凸显不同学段的共性教学规律,兼顾不同学段的个性教学实际,供全区中小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

在《奉贤区推进“人文课堂”教学指导手册》策略实践中,我们依据市教研室“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等文件精神,研究和制定了《奉贤区中小学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依托第十七届教学节“绿色课堂·快乐成长”、第十九届教学节“回归教育本源·提升课堂质效”等工作平台,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探索从“精彩地教”到“有效地学”的课堂教学研究。

(一)提升课堂质效

课堂教学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才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质效的真正提升。2015年起,我们以“推进绿色指标下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项目为指导,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改进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促使各级学校形成基于绿色指标的课堂教学观,形成“指标研读—落实课堂—专家诊断—反思提高”的教学研究常态机制,完善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体系。

以“提升中小学作业品质——区域管理”项目为引领,进行区域作业设计、实施与管理的研究。引导教师关注教学、作业和测验的一致性,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不断丰富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的实践经验。逐步建设作业设计与实施状况分析数据库,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进区域各学科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二)推进课堂转型

我们充分认识到“高考3+3”等招考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课堂转型是关键。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变为站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和“身边的向导”。

2015年起我们以“区域远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研究项目为抓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拓展学习的方法、手段、模式,提升课程意识、优化教研活动、推进区域课堂教学转型。高中逐步推进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试点走班制教学,开展学生生涯辅导。义务制教育阶段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加强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分配功能。学前教育开展“践行指南精神,改善教养行为”的项目研究,重视游戏、生活、运动课程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

(三)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引领着课程教学改革。在课改中,教育行政、业务部门需要进一步聚焦课堂,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我们依托“绿色指标背景下区域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绿色指标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项目,力求形成基于证据的区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践行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推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教学观测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项目,在各学科教研活动中开展“基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培训,设计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研究学生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推广“奉贤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平台”研究成果,引导学校以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为着力点,研究“关注生生差异,鼓励多元成长”的学业评价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教学评价,落实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三、深入教研指导

伴随区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轻教师数量快速增加,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结构优化和骨干培养的任务越来越重。目前尤其是农村学校,有一批青年教师(包括职初教师)任职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经验不足是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 因此,急需对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必备意识进行研究,研发学科领导力的指标体系,提升学科领导力,确保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2010年起,研究中心依托区重点项目“区域教研组建设与评价的实践研究”、市教委项目“基于提升区域中小学教研组长学科领导力的评估指标研发与行动研究”等,结合第十五届教学节“开展有效教研·促进主动学习”、第二十届教学节“立足校本·开放互动·有效教研” 等工作平台,以教研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促使教研工作项目化、品质化,以此提升队伍的研修能力。

(一)打造专业队伍

首先,我们加强自身教研机制建设,以“师德的楷模、业务的专家”为目标提高指导和管理水平。启动教研员专业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基层学校评议教研员制度,在教研服务中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构建学科高地,将教研队伍建设成为区域教育研究中心、理念辐射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服务中心,提高课程指导力。

其次,在区域“双金字塔型”教师培养工作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一是建立学校管理者积极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深入学科教研组指导的常态机制,打造一支工作作风扎实、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学管理者队伍。指导教学管理者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走进课堂,关注教学,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学校课程建设。通过“中小幼校(园)长课程领导力论坛”“中小学教导主任工作沙龙”等工作平台,共思困惑、共享经验、共谋发展,提高课程领导力;二是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创新教师培养研修制度,完善教师评优考核机制,通过项目培训、教学视导、蹲点指导等途径,促进学校校本教研发展,提高课程执行力。

2015年开始,我们又启动了“区中小学教研组长培训”“区小学教学管理者培训”“区中学教学质量评估管理者培训”“区‘新高考引领下的新高中’培训课程”等项目,以小学等第制评价、中小学绿色指标评价、中小学作业设计、试题命制,新高考政策变革下的学校办学新形态等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主题教研活动、实践研讨互动等学习平台,拓宽管理者、教师的视野,形成学习理论、研究策略、创新实践的氛围,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完善教研体系

学科教研组是最为基础的教研体系。教研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教研组长作为学科教研组的核心和权威,其学科领导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研组建设的效能。一个好的教研组长既能带出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又是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发挥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的示范、辐射功能,是保证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促使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0年起,我们以“区域教研组建设与评价的实践研究”项目为引领开展教研组建设研究,提高校本教研研修能力。以《奉贤区合格、优秀、示范教研组评选方案》《奉贤区评选合格、优秀、示范教研组工作评估细则》等文件为指导,开发教研组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评价的过程管理,对全区八百多个教研组展开评估。以发展性评价促进教研组建设,为学科间、学校间相互学习,共享经验提供平台,让教研(备课)组成为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最有效组织。

2016年起依托市级项目“基于提升区域中小学教研组长学科领导力的评估指标研发与行动研究”,教研继续向纵深推进,从明确教研组职责使命、拓宽教研组建设视野、找准教研组建设方向、打造教研组建设高度等方面,引领区域学校聚焦提升教研组长学科领导力,推动区域学科教研组建设。教研组长是专业发展示范者、引领者,又是教研活动组织者、领导者。发掘教研组长学科领导潜能,发挥学科领导作用,从而促使他们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对教研组建设的要求,有效凸显教研组建设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我们还依托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资源联盟机制,改进学科教研运行状态,创新研训内容和活动形式。加强城乡教研联动、课程走动,以学科微型讲座、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区域薄弱学校的指导;完善教研员蹲点薄弱学校指导制度,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有主题、有效果的教研活动安排。在区域内营造整合优质资源,集体攻关教学难题的教研氛围。

奉贤区地处远郊,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还面临种种困难,要做到均衡发展任重道远。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区域改革先锋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引领各级学校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助推区域教育实现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发展目标。

注释:

1. “教学节”是奉贤区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从199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每届各有一个主题,该活动已成为提高区域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

孙赤婴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2014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