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4

邹 群

语文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

邹 群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中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基本单位,也是重要的教研组织。上海市奉贤中学语文教研组通过校本教材学程化、教学研究项目化、教研模式多元化等实践研究,进一步寻求教研发展策略,有序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学科教研文化,为区域教研起到了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高中语文 教研组建设 教研模式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中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最为重要的教研组织。上海市奉贤中学语文教研组(以下简称为“教研组”)现有组员30多人,是首批上海市优秀教研组、上海市文明组室、上海市“教育先锋号”。组内教师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市语文大讲堂等比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教学成绩稳步提升。近年来,教研组通过校本教材学程化、学科研究项目化、教研模式多元化等实践研究,进一步寻求教研发展策略,有序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学科教研文化。

一、校本教材学程化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研活动停留于会议的上传下达或只是根据学校任务要求安排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缺乏设计,不能做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就缺少主动参与的热情。教研活动质量如何,教研组是否能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母体功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

伴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进,教研组为了主动地与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大胆尝试将校本教材学程化,开展“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将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分成12个模块,以课文为本,加强学法指导;以教材为源,开发写作教学;以课堂为引,开拓课外阅读。

校本教材学程化是在教师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由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索的一系列学科学习活动案例的集成。校本教材学程编制遵循的原则有:精选教材,突出重点,落实三维,读写结合。凝聚教研组集体智慧和力量编写,注重问题的梯度、难度和覆盖面,积极倡导分层作业。编制流程见图1。

上海地区的语文教材是以专题为单元组成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依据成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梳理与分析,提炼、重组、形成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逻辑结构体系,并有机地融合到每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再根据学情编制学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个人专长和可支配时间来落实任务,分工协作、共建共享。学案框架内容具体见图2。

图1 校本教材学程编制流程

学案不是单纯的习题汇总,不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下的练习集,而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归类和学习方法指导。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以此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质疑,梳理知识,发展能力。在学案编制中教研组应注重明确阶段目标。

图2 学案框架

(1)高一年级重基础与衔接:主要侧重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注重初高中衔接,侧重于知识与学法的双重指导。作文侧重于记叙文和散文写作指导,适时补充“时文阅读”。

(2)高二年级重基础与拓展:主要侧重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并加强拓展。作文侧重于议论文写作指导,适时补充“时文阅读”。

(3)高三年级重回归与训练:主要侧重整体性阅读与写作的回归。侧重高考考点的落实。大量补充“时文阅读”,适当强化题型训练。

以高三为例,共开发三轮学案,第一轮侧重于教学知识点的梳理,注重知识归类和巩固,形成广度。包括高中六册课文的复习梳理、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类、诗歌鉴赏归类、各类型作文归类。第二轮侧重于高考考点的对应,注重考点整理和规律总结,突出深度。对相应的试题范例进行梳理,解析考点、考题形式,明确答题要点、答题角度。第三轮强化题型训练,重整体回顾,突出宏观综合,例如作文写作要点的序列性梳理等。

高三学案具体框架由以下四大板块构成。

(1)高考考点示例:结合近十年来相关试题,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2)知识点阐释:由考纲研究而来,为学生提供比较明晰的理性认识。

(3)答题方略:解题规律和方法的指导。

(4)拓展与训练:练习实践,加深认识。

例题如果只是单一重复,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所以学案重在学法指导,而不是大量练习。学案的例题选择必须是经典、精练的。组内教师每个知识点指导之后的练习设计一般都控制在3题以内。

教师在上课前1—2天,发放学案,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师生重点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探究、体验、合作,教师引导、点拨、归纳。课后,学生及时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形成反思。导学程序见图3。

图3 导学程序

在学案导学中,教研组遵循“稳定的学期计划,滚动推进的阶段计划,随机调整的周计划”的策略,备课组可以灵活调整教学进度。教研组及时组织教师将优质的教案、学案做系统的整理、调整、改编;在统筹融合的过程中,将上一届备课组积累的经典、有效和每一届新生资料的拓展性、多样性相结合;同时,教研组指导备课组发挥集体智慧,起步阶段做到每课必讨论,研究实践策略和教学方法,争取获得最优化的效益。

在四年多开展“学案导学”教学策略研究的同时,教研组也注重学科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开发,做好拓展型、研究性课程与语文基础性课程的共振相容。组内教师先后开设多门校本微型课程(诸如“小诗萃”“《红楼梦》初探”“文化热点追踪”“逻辑大爆炸”等),校本社团课程(诸如“篆刻社”“屏风表演社”“覃思社”“卮言社”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为广大学生拓宽视野,打造迷你、精致的学习平台;为培养“学科精英”铺路架桥。教研组也发挥学科优势为师生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积极参与区、市甚至全国的各项活动,承办学校读书节的国学经典小剧场、演讲赛、辩论赛等重大活动,不断扩大语文教育的影响力。

开展学案导学、 校本微型课程等校本教材学程化的研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力,而且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强了教研组的学科资源共享,完善了教研机制的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团队协作水平。

二、学科研究项目化

“高考3+3”招考制度改革势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研组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把教师组织起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使缺乏经验的教师获得进步,让骨干教师成为名师,从而整体提升教研组专业水平。围绕教研组建设,我们一方面依托市名师基地、区“特级教师工作室”等优质培训资源,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学习的平台;同时,教研组也注重让组员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在教研组项目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研究的是教学中最为实际的问题,在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中聚集起智慧与才华,深化教师对教材理解、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的认识,是提升学科教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一线中小学教师在理论深度、广度上不如专业研究人员,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做一些更接地气的实践研究项目。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延伸,让我们的实践工作在理性研究中得以不断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可以结合学科课改需要,就自身长期思索的方向,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问题,做一些短周期的项目研究,借助研究对学科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从而实现由骨干教师向名师的转型。如何策划和形成一个短周期的学科项目方案?以“高中文言文基础拓展模块设计的策略与实践”项目为例。

(1)收集文献。“磨刀不误砍柴工”。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同行实践、争论焦点、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可以避免走弯路,避免重复别人同一水平层面的研究,而且能够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避免研究的浅层化、低层化。项目研究的常规文献资料来源有四个方面:①电子期刊数据库;②有针对性的专著;③图书馆现有的期刊资料;④校内外同行实践的调研、收集。

(2)组合团队。“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说的就是合作者的重要性。笔者基本采用教研组、备课组就近、自愿组合的方式。通过做项目可以很好地锻炼教研组学科团队协作的紧密性,在项目合作中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提携,同时也让研究者获得持续的激励。

(3)形成框架。笔者主要依据“简洁、创新”原则,基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展开项目框架。

其中“是什么”的关键首先在于研究问题的学科的必要性和创新点。做一个短周期的学科项目切入点要小,视角新颖,做法要简洁。选点要结合学科课改和教学的焦点问题进行考量,要体现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有创新点。研究问题不宜枝蔓出去,相关牵涉的联系点可以在第一期基础上进行后续研究。然后,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界定项目关键词,比如“高中文言文基础拓展模块设计的策略与实践”项目,关键词是“高中文言文”“文言基础拓展”“模块”“策略”“实践”。定好关键词,逐点思考、阐述,注意有机结合。

其次是项目要达成什么目的,具体内容就是这个项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实践必要性、可行性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逐一思考的问题。“怎么做”则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员分工方面的设计,比如“高中文言文基础拓展模块设计的策略与实践”项目,具体内容见表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笔者更倾向于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法,时间安排基本上分为“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三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目标和内容一定要明确。准备阶段是关键,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就犹如有了“定海神针”,所以建议这部分的时间安排要充裕,要组织项目组成员反复磨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基本是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中研讨,平时则通过微信、智慧网等建立起的多种网络联系随机开展研讨。

三、教研模式多元化

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时教研主题较为随意,且各主题之间缺少关联性、延续性,不能形成系统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教研方向。有效益的教研活动是从教学需要中来,归纳、提炼,寻找规律,然后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过程。教研组每学期安排不少于6次的主题教研活动,诸如“阅读课的序列化研究”“作业有效性研究”“高考复习专题研究”等,始终坚持主题鲜明、活动定期、系列开展并逐步深入。教研组通过主题教研活动指引下的研讨课带动教学反思,形成科研方向。具体实践过程中,坚持做到“三落实、四统一”,即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地点、落实活动内容,在每一备课组内实现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在实践过程中,教研组形成了以下三种教研模式。

表 1 “高中文言文基础拓展模块设计的策略与实践”项目框架

(一)网络教研模式

在“3+3”的高考制度变革模式下,走班制成为必然,所以学校已经较难像以往一样给教研活动安排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固定时间。另外,区级教研活动需要重点中学教研组起到辐射、示范作用,这也常常对学校教研组自身的活动造成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组尝试着开展现场集中研讨教研和网络教研互为补充的活动模式。网络教研中教师们利用校园智慧网、飞信、微信等媒体随时进行交流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机动参与活动,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从而也提高了教研的灵活性、针对性。

当然,针对某些主题教研,教研组依然坚持集中研讨的现场教研活动形式,诸如课堂教学的听、评课研讨等,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利于智慧的碰撞,火花的迸发,有利于集中解决问题。

(二)分总结合模式

随着学校教师数和学生数的不断增长,几十人的大教研组集中活动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而且由于年级不同存在关注点、兴趣点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教师参加大教研组活动时往往因为缺乏对教研内容的了解而准备不充分,造成教研活动停留于浅论浅谈,流于形式,缺乏研讨的聚焦点和深度。这时,备课组就应该成为教研组最有效的活动组织模式。只有完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听课、说课等研讨活动,才能继续在教研组内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促使教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三大备课组在教研组整体引领下探索备课组教研模式,备课组的师徒带教、听课观摩等活动更加灵活地让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特色,而备课组间各显神通、互补有无,也让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得到愈加细致的完善。这样,既有统一有序的大教研组集体学习,也有踏实有效的备课组分组活动,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融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研探索为一体,期盼我们的教研组在奋发进取的教育教学氛围中不断前行。

邹 群 上海市奉贤中学 2014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