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实证优化课程方案,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4-05-04

朱 瑜

基于实证优化课程方案,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探究

朱 瑜

根据对学生的课程需求、家长的课程需求以及教师对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基于发现的问题,明确三类课程的指向,实施多元评价,关注师生发展,优化课程方案。同时对课程领导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对学校如何提高课程领导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基于实证 优化课程方案 提高课程领导力

近年来上海市风华中学在课程方案编制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与挑战,如课程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匹配度不高,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吻合度不高,课程模块化系列化程度低等。自2014年起,为寻求突破,实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让生命焕发活力”的教育愿景,学校通过聚焦育人核心,聚力前行,着力打造风华课程体系,提供适应学生发展的学习机会;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程运行机制,提升学校课程管理水平,打造学校特色品牌课程;发展教师课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水平。

一、多元证据支撑下的问题发现

通过问卷调查,学校明晰了学生和家长对于课程的需求,同时也了解了教师对现有课程的态度与意见,为后续课程的开发和改进奠定了基础。

(一)明晰学生需求,寻求家长支持

1. 学生问卷结果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提升其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效把握学生对现有课程的认识和对未来课程的需求,对于开发新课程和改进现有课程极为重要。

风华中学对学校高一和高二全体学生(共531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满意度达到63.85%,对学校网络选课平台的满意度为61.22%,这表明学校现有的课程及平台建设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仍有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课程类别方面,目前的课程较多集中在学科拓展类,虽然人文素养类的学科拓展型课程排在学生认为“最有趣课程”的前列,但同时学生也希望能选修心理健康教育、影视制作、音乐、篮球等活动拓展类课程。在课程质量方面,学生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中,61.25%的学生选择“不喜欢上课内容”,24.25%的学生选择“不喜欢上课方式”。显然,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方式不甚满意。

2. 家长问卷结果

家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持者,是学校展开家校合作的对象。在对“家长的课程期待”的调查中,家长们的反映使学校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虽然知道拓展类课程一般不列入考试,但87.53%的家长仍表示会支持自己的子女选学这类课程。同时,结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学校对“家长期望学校课程所实现的育人目标(最多选3项)”做了调查,排在前三位的素养目标是身心健康、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显然,家长的课程期待与学生所期望选修的课程门类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这种关联昭示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

上述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结果说明学校课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学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因而需要在课程结构、类型和门类上做适当调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二、课程内容需要进行调整,以凸显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的联系;三、课程实施方式存在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如何强化学生的自主实践,赋予学生更多尝试、行动和创造的机会,这是学校在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

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智力保障,是学校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学校校本课程,使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学校特设计一份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9.12%的教师开设了校本课程。在“教师对校本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中,有56.14%的教师表示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持满意态度,有42.1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一般,1.75%的教师觉得不太满意,教师对现有课程满意度有待提升。另外,有80.70%的教师支持学校增设校本课程的门类,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在“对教师的兴趣爱好”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教师表示有能力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成课程,但对于具体操作并不明晰。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有兴趣和有能力开发课程,但仍需指导。

上述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说明学校课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学科教学的老套路上,授课方式较为单一;二、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部分教师限于自身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三、教师意识到融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但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指导。

二、基于问题的课程方案优化

基于问卷情况,为满足学生、家长需求,提升教师能力,体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让生命焕发活力”的特色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了以“三力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基础学力扎实、生命活力充沛、创新动力源源不竭的优秀学子,同时也通过系列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所谓“三力课程”,即以基础学力为基,以生命活力为要,以创新动力为魂,体现如下追求:①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习基础素养;②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合理规划自我生涯;③善于探究,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时,为避免学生仅仅按照意愿选课,而不是按自身的发展需求选课,学校一方面努力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限选”和“任选”课程的划分调节学生的选择,努力做到既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兼顾学校教育引领,使学生能选其所需,学其所爱。

(二)课程结构

(一)课程设计理念

学校在对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对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以本校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为基点,对课程结构的设计理念进行升华,提出“层维设计,适性选择”的新理念。

“层维设计”,指的是学校课程体系在横向上由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组成。每一类课程在纵向上又由不同的类别或层级构成,以形成一个纵横方向上的分维、分类、分层设计的课程格局,从而凸显学校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和适应性。

“适性选择”,指的是学校课程结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潜能和兴趣特长作出选择。同

基于课程设计理念,学校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思路如下:基础型课程在纵向上分为八大学习领域。拓展型课程要做到因材施教:学科拓展类课程以社团方式强化学科实践的特色,同时落实分层教学,在部分学科领域设置ABC三个等级的课程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限定选修;活动拓展类课程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划分为四个课程模块——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生涯辅导,由学生在每个模块中自主选修。研究型课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由实践研究和创新研究两类主题探究项目构成,学生可自主选择两类中的一个项目展开探究。三种课程的结构及其与学校育人目标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模型图

在这三类课程的基础上,为推进课程的模块化和系列化建设,增进课程门类之间的联系,形成集中打造学生素养的课程态势,学校设立五大特色课程群——学科实践课程群、人文底蕴课程群、科学技术课程群、艺术修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包含若干门特色课程(见图2)。这是较以往课程方案的一大突破,是对以往零散化课程的一种优化途径。

图2 特色课程群框架

在选择具体课程内容时,为规范学校课程建设,同时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拓展型课程的系统运作机制(见图3)。

图3 拓展型课程的系统运作机制

(三)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1. 基于学生需求制定选课走班制度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为应对新高考的要求,学校逐步探索完善“语数外分层走班”和“六选三分科走班”的选课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走班点名制度、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制度、走班巡视制度和定期调研评价制度,以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同时,在不增加学生额外学业负担、不突破总课时量的基础上,基于上海市教委课程计划,学校还进行了“行政班+走班制”的排列组合。

2. 以课程为载体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

为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保证课程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由对某一领域的爱好向特长转化,学校不断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特别是通过学校的特色课程群——“生涯辅导课程群”的建设,从生涯认知、生涯体验和生涯规划等维度,构建系统的学生生涯辅导校本课程内容,并同时为该课程群设计研发“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图4展示了平台的架构逻辑。

3.加强研究型课程管理

相比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更能体现学校特有的育人观点。 风华中学的研究型课程基于校本五大特色课程群建设,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延伸课程主题的生长点,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提升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能力

研究型课程要求教师在指导时作为合作研究者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为此,学校研究型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需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具体包括:第一,积极加快创新实验室建设,指导学生应用DIS技术开展探究实验;第二,积极利用市级层面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的各类平台,如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开发的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平台(MOORS);第三,努力与高校相关院系、实验室开展活动与交流;第四,围绕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要求,开展寒暑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研究性学习专家会、课题研究评估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对于学生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

(2)加强研究型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以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平台(MOORS)为主,加强研究型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平台是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录取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系统主要包括个人门户、心理测评分析系统、灵感笔记互动分享系统、在线课程学习系统、课题研究系统、师生互动系统、资源超市、兴趣小组综合系统、学生成长档案等21个功能。

以学生档案袋管理制度为辅,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为保证研究型课程的有序开展,学校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管理制度,收集学生的过程记录单,指导学生全面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尤其是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形成的精彩观念与创意作品。

(四)课程的评价设计

1.对课程质量的评价

学校将探索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成果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课程质量评价方案。其中,课程设计评价主要关注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否与学校的发展愿景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是否关注了学生的需求、课程方案设计是否规范等。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安排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受。课程成果的评价将调研学生作品、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等。

2.对学生的评价

学校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着眼于学生差异的发展现状,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基础型课程使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编制的《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坚持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根据学生出勤记录、学生学习和探究情况以及学生作品等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一改单一的教师评价,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3.对教师的评价

强化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机制建设,突出以学论教、以学评教。由学生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借助网络选课平台,对教师的教学开展满意度调查;另一方面修订风华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同时将教师考评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除依据评价结果发放课程津贴外,还要对优秀教师及其所开发的优秀课程进行表彰、奖励和推广。

三 、反思与展望

(一)变革愿景互动生成,教师参与度有待提高

风华中学在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过程中,不再是传统模式上以区域课题的形式自上而下借助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也不再是纯粹邀请专家建构课程变革图景,而是通过动力系统的启动,借助问卷、访谈、专家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提炼证据、发现问题,使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意识到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薄弱现状,进而让教师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但是,从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来看,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比例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线教师对变革愿景形成和塑造没有充分的机会发声。学校今后将更加注重倾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

(二)变革主体多元协同,紧密性有待加强

学校在推动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变革共同体的组成人员既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又包括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相关人员,更包括来自高校以及教育部门的专业研究团队。但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变革主体间的紧密性、互动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教师很难及时将遇到的难题向专家请教,学校在寻求专业研究人员支持上有待提升。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的力量也未得到系统化整合。相对来说,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反馈意见稍显不足。综上所述,虽然变革体的组成呈现多元化特点,但变革体内部的紧密性和互动性有待提升。

鉴于此,为促进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长效发展,学校将更新和优化课程保障机制。一方面,建立长效的专家保障机制,确保教师和专家的紧密互动,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未来几年,学校将着力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双向联动,计划通过召开家委会、定期开展家长调研、发放家长课程志愿者征询单、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等方式,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或社区资源,不断扩大学校课程设置的来源,丰富课程的门类与形态。

(三)课程结构丰富完整,但仍需持续更新优化

课程计划编制是人文规划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行动研究。在今后课程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学校将更加关注对课程全景的描述,对学校的课程结构的梳理,从而形成可持续更新的课程体系。

为提升三类课程的实施质量,形成长效更新机制,学校将作以下调整:一方面,通过完善课程选课平台,对平台功能作进一步开发,尝试利用平台对学生开展课程需求分析,同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要参考反馈给执教教师,以帮助教师更新和完善课程的开发。另一方面,将通过召开家委会、发放宣传手册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向家长和社区做好课程宣传工作,充分尊重家长和社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积极利用家长和社区的反馈意见调整和改进学校课程计划,提升学校的课程更新能力。除三类课程外,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学校还将继续朝着课程系列化的方向迈进,以形成和塑造更具风华育人特色的课程群。

变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张静止的蓝图。风华中学基于实证、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的行动研究刚刚开始,还将会通过每学年课程计划的编制,对其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保障条件、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促进学校课程领导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朱 瑜 上海市风华中学 20007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