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内容重点,设计有效学法——以“非洲印象”单元欣赏课《非洲交响曲》为例

时间:2024-05-04

杨 洁

把握内容重点,设计有效学法
——以“非洲印象”单元欣赏课《非洲交响曲》为例

杨 洁

针对音乐欣赏课堂的学习常态固化问题,以欣赏课《非洲交响曲》的研究为例,探寻在欣赏教学中如何把握内容重点、设计有效学法,帮助学生抓住音乐学习的要点,突破音乐学习的难点,理解音乐学习的重点,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内容重点 有效学法 欣赏教学

目前初中音乐欣赏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形态固化、音乐体验方式单一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缺乏音乐学习兴趣。如何把握内容重点、创新教法和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展示出更多的魅力呢?

在本次“非洲印象”单元的区域联动教研中,通过欣赏《非洲交响曲》一课的实践研究,笔者探索了如何把握内容重点、设计有效学法,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一、根据作品整体表现特征,梳理教学内容重点

《非洲交响曲》热烈激昂的情绪表现了古老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非洲大草原。乐曲本身并非非洲的原生音乐,而是运用现代音乐手法创作的一首单三部管乐合奏曲。本课是“非洲印象”单元核心内容的第三条理解线索——非洲音乐元素孕育的旷野交响。乐曲以非洲特色打击乐器及其声部节奏的简单叠加,揭示了鲜明的非洲音乐元素;不断上行的乐曲主题旋律特点,呈现了非洲旷野的蓬勃生机;打击乐器与人声、器乐声部的交相辉映,谱写了非洲旷野的辉煌“交响”。根据作品整体表现特征,笔者对其教学内容重点进行了梳理。

(一)音乐内在要素中的非洲元素:乐器+节奏音响特点

《非洲交响曲》中非洲音乐元素的呈现,表现在非洲乐器的运用,尤其引子部分,出现了非洲民族乐器康佳鼓、定音鼓、铃鼓、非洲手鼓(金贝鼓)等多种打击乐器。由打击乐器拍击出非洲音乐的典型节奏,层层叠加,由弱至强地进入,构成了多声部的复节奏,这是传统非洲音乐最突出的特点。

(二)音乐外在表现上的“交响形式”:打击乐与人声、器乐的交响

这部作品《非洲交响曲》虽然名字里有“交响”两字,但它不是典型的交响乐,而是表现在音乐外在的“交响形式”,非洲音乐元素与现代管乐合奏的相互交融,是非洲元素与人声、器乐的交响。《非洲交响曲》主要用到了鼓乐、人声、管乐三种声音,融合了非洲传统音乐与现代管乐的创作技法,它是非洲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而成的“交响”。

(三)音乐音响的表现特征及其描绘的非洲旷野:旋律特征+配器音响

非洲交响曲主要有两个主题,主题旋律A简单重复,这段主题听起来有着强烈的推动感,表现了非洲草原的勃勃生机。主题旋律B运用了旋律模进的创作手法,结合丰富的管乐乐器音色,表现了非洲旷野上生命的回响。

上述三个方面呈现了《非洲交响曲》的风格特点,这也是《非洲交响曲》一课要把握的音乐学习内容重点。

二、基于教学内容重点,设计有效学法

基于前面分析的音乐学习内容重点,非洲元素和“交响形式”贯穿于本课整体的音乐学习活动设计始终。

(一)针对非洲元素的感受与表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这一特征,基于学生上一节课对非洲乐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这节课的设计从听觉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非洲交响曲》引子片段,通过听辨乐器的音色,感受到引子部分衬在底部的附点节奏由非洲康佳鼓演奏。为了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非洲元素,教师简单介绍康佳鼓并拍击节奏,学生在凳子上模奏出节奏,最后在师生共同拍击康佳鼓节奏的实践中,模拟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非洲交响曲》的非洲音乐元素。

另外,教学导入环节设计了学生多声部节奏拍击活动,此环节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回顾复习了非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更为B段即兴创编做了铺垫。在B段部分,学生运用第一课时积累的非洲节奏的演绎经验,加上乐器音响的即兴创编,在音乐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乐曲“非洲音乐元素”的表现形式。

(二)针对“交响形式”的聆听与体验

这部《非洲交响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响曲,但为什么又称为《非洲交响曲》?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交响形式”?这些问题贯穿了整堂课。教师先让学生聆听音乐中乐器的音色,通过聆听、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各种音色,欣赏感知作品中的各种音乐元素的交响:A段主题的“非洲打击乐器与人声音色的交织呼应”,B段主题的“非洲打击乐器+管弦乐音色的交相辉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鼓点、人声呐喊所象征的非洲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而成的“交响”。

三、结合丰富的体验活动,解决教学重点问题

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对音乐整体产生感受和联想、想象,不仅需要聆听与分析作品,更需要身体的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内心的体验,才能对作品内在音乐表现特征有充分的感知与体验。旋律是音乐表达的核心要素,不同的旋律表达了不同的音乐情感,笔者针对乐曲主题旋律的表现特征设计了一系列丰富的学习方法。

(一)身心参与律动,感知旋律特征

这节课在音乐学习方式上加入了一些最简单的律动,如:在音乐中行走,或是用肢体表现所听到的重拍等。笔者感到学生是喜欢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的,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们发现,其实有时候身体比耳朵和大脑更能体会音乐的变化;他们还可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到理解,亲身感受到体态律动如何将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过另一种方式去呈现音乐的特点和情感。

A段主题旋律前两句旋律特点较为简单,但是它却让听者感受到了非洲草原的勃勃生机,关键在于作曲家用配器的方式强化了旋律中每小节的节拍重音,同时,后两句不断上扬的旋律音高,也使得这段主题旋律听起来具有强烈的推动感。这部分教学设计让学生用律动踏步感受非洲鼓点带来的动感与韵律,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鼓点的重拍,感受推动的旋律所折射出的非洲生命韵律。

B段主题的音乐运用了旋律模进的创作手法,结合丰富的管乐乐器音色表现了非洲旷野的生命回响,这部分教学设计让学生用手势表现主题B的旋律走向,教师引导学生对主题B的旋律走向、乐句的分句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自评、互评帮助学生理解旋律走向与作品的情感表达是有关联的。

(二)结合丰富的体验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音乐

这节课体验活动丰富。教学开头的体验活动是多声部节奏拍击活动,帮助学生回顾复习非洲传统音乐风格特点。A段主题的体验活动是哼唱旋律,学生通过哼唱感受旋律的推动感及作品的情感表达。B段主题的体验活动是听辨乐器音色,教师引导学生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感受非洲草原上动物们的声音。在完整欣赏时,教师让学生结合人声演唱、体态律动、节奏拍击等设计综合完整地体验、表现《非洲交响曲》,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非洲旷野的蓬勃生机及音乐所展现的非洲旷野的生命律动与情韵。

本课紧紧抓住音乐要素,结合体态律动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解决了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问题,增进了学生对作品音乐本体特征、旋律特点的了解,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了学生肢体语言的感知力与表现力。当然一个作品、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体会所有音乐要素。这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还需要基于我们的学情,应用于常态的教学中去,要经过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

音乐课不仅是一门艺术技能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而欣赏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积累,光靠听一听、唱一唱、学学谱是达不到目的的。教师需要从作品表达的内容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作品的风格特征,设计适宜的体验活动,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设计有效学法,注重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过程,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杨 洁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2003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