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晓红 |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6岁是孩子语言飞速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口语的发展,这一时期,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少家长也鼓励孩子大胆表达,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而专注于培养孩子“说”的能力,很容易忽视培养孩子“听”的意识。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不善于倾听,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这就是所谓的“插嘴”现象,令不少家长感到苦恼。孩子为什么喜欢频频插嘴?哪种情况下的插嘴应该被包容,哪种情况下的插嘴需要引导?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词汇量也逐渐丰富,表达的欲望愈发增强,难免出现“话多”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看见什么都问、看到什么都说,有时候还会自言自语,自得其乐。我们不能简单将插嘴现象归类为不礼貌行为,进行粗暴教育。作为家长,只有对孩子的插嘴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应对孩子的插嘴行为。
寻求关注型插嘴。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长忽视孩子的存在,孩子为了寻求存在感,通过插嘴行为引起家长的关注。由于家长缺乏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常常将孩子的这种行为归为没有礼貌,甚至会批评孩子。而这类孩子的插嘴内容更多与大人讨论的话题无关,纯粹是为了引起关注。
寻求认可型插嘴。有些家长习惯性否定孩子,以至于孩子总是得不到认可,于是孩子通过插嘴阐明自己的观点,期待获得家长的认可。这类孩子的插嘴内容主要是参与大人的讨论话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达观点型插嘴。有时,孩子对家长的交谈话题很感兴趣,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顾及是否礼貌便参与讨论。这类孩子插嘴的内容正是家长交谈的内容,是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表现,但缺乏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和礼貌。
无聊型插嘴。主要是指一些孩子在家长聊天的时候,感觉很无聊,没有耐心等待,也不会自己独自游戏,就会说一些与家长谈话内容无关的话。比如,让家长给自己拿东西玩,或者说自己饿了,让家长准备食物。这类孩子的插嘴内容是随心所欲的,可能与家长谈话的内容相关,也可能没有关系。
无论哪种情况,孩子的插嘴行为通常会使家长感到不舒服,那么,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同插嘴行为呢?
第一,对忽视型插嘴的引导。
很多家长在和他人聊天的时候,确实常常忽视坐在身旁的孩子,这时候,孩子的插嘴行为是应该被包容的。引导策略是多顾及孩子的感受。带孩子外出时,家长即使和朋友话题很多,也不能完全忽略孩子的存在,要多顾及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比如,家长可以事先和孩子说:“接下来爸爸妈妈要聊会儿天,你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儿好吗?”了解情况后,孩子可能会减少插嘴的行为。当然,如果家长和他人没有特别的事情要聊,还是要更加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安全。即使在交谈中,家长也要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中,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第二,对寻求认可型插嘴行为的引导。
被认可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需求。部分孩子通过插嘴,谈论自己的观点,以期获得家长的认可,这种插嘴行为可以被包容。引导策略是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认可。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儿童观,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生活、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并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消极评价或否定。这就愈发促使孩子想得到认可。因此,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积极鼓励,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便不会在家长谈话时急于表现自己获得认可了。
第三,对表达观点型插嘴的引导。
随着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表达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家长和他人交谈时,谈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打断别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插嘴行为可以被包容,但是需要提醒孩子注意表达观点的时机。引导策略是多提供让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想表达却缺乏表达的机会时,就会抓住一切时机,迫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惜插嘴。家长一是多给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二是要让孩子明白,家长说话的时候,自己即使有想法,也要等家长说完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家长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并且给孩子定好规矩,孩子就会减少插嘴的行为。
第四,对无聊型插嘴的引导。
这种类型的插嘴是应该及时处理的,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引导策略是让孩子明白插嘴是不礼貌的行为,并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做事。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注做事情的习惯和能力,使孩子可以在家长和他人聊天时,自己一个人做事情。这也和孩子富有安全感有密切关系。家长平时应给予孩子较多的关注与鼓励,孩子才会自信、勇敢。同时,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插嘴行为是不礼貌的。很多时候,家长只知道训斥孩子不能怎么做,却并不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以至于孩子并不知道插嘴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而把这种行为看成与睡觉、吃饭一样平常的行为。因此,家长不要频繁斥责孩子,更不要打孩子,而要和孩子好好沟通,比如通过一些真实案例或者小故事让孩子明白,插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从而引导孩子纠正。
面对孩子的插嘴行为,家长要先了解插嘴的原因。总体而言,首先是孩子缺失认可、缺乏关注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促使孩子发生插嘴行为。其次是缺失基本的礼貌。对于第一种原因,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家长与孩子的亲子互动模式发生变化,孩子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良行为。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也需要家长做好自己。对于第二种原因,需要家长应用相关教育策略,正向引导孩子。
读编往来
阅读书籍是一种精神享受,《教育家》杂志对我来说更是如此,犹如爱茶之人遇到了自己心爱的香茶一般,喝上一口,氤氲于心。
《教育家》6月第3期的“聚焦”栏目,集中探讨了“讨好型人格”,其中三位嘉宾分享的案例“很难融进他们的圈子”“只为换取片刻关注”“‘争第一’只是为了交差”,使我们看到了当事人的无奈,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对于无法成为独立自主的人都存在很大的困扰。就像武汉大学副教授谢天说的一般,滋生“讨好”的家庭要特别注意,家长首先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讨好型人格,满足自己的正常需要,孩子自然会受到正向的影响。往往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家长身上总能找到原因。家长要觉察自己,才能避免一些问题的代际传递。
《教育家》还关注到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隔代育儿。在大家纷纷吐槽隔代育儿存在诸多问题的背景之下,《不满意又离不开?隔代育儿之痛何解》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该现象的可能途径,从“矛盾不断”到“其乐融融”,需要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掩卷沉思,本期《教育家》杂志的余韵悠长,如同香茶令人回味无穷。
(山西省介休市第十中学 贺葛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