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明莉 |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东湖小学
数学是研究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推动深度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实践发现,合理的情境创设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探究规律,训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诱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更好地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本性入手,应用预测与假设等思维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情景。如面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围绕“它们的体积究竟存在几倍关系”等问题带领学生展开猜想。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容易让他们感到亲切的情景,如羊羊们过中秋、青青果园,让学生在感性情境中探究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生活性,情境应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诱发学生的思考;三是简洁性,教师设计的情境应保持简洁,尽量避免过于繁杂的设计,情境使用时间也不要太长,以防学生的思维进入消极状态。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唤起儿童的思维。在任务驱动下,教师应该让每位学生自主发现、思考,从而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如在《数图形的学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鼹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逃生路线,鼓励他们多一些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表示,并给予画线段图等方法提示,让学生在已有方法的引领下思考,进而构建出更多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思考,是学生个体初步感受新知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搭建自由分享的平台,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对自我经验进行重塑。如上述案例中,学生在相互分享时可能会发现数图形中的有序性和规律性,这就是帮助学生重塑方法和策略的合理时机。教师可以走进小组,在聆听中做一位发现者,发现学生呈现学习成果的不同形式;在发现中做一位收集者,收集学生分享时的观点;在收集中做一位挖掘者,挖掘每一次分享背后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时做一名参与者,传授学生高帽组织图、可视化图形、“421总结模式”等思维工具,为开展深度对话做好准备。
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对大家的发现进行深度对话与探究,让思维过程外显。对话与探究会有层次地呈现学生的思维缺失、知识缺失、能力缺失及优质思维的成果,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抓生成,采取“追问—点拨”“协作—讨论”“分享—鉴赏”“争论—辩论”“评论—批判”等方法。如讲解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分享后,围绕难点、易错点进行追问和点拨,帮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走向深度学习。
另外,与大量积累惰性知识相比,运用思维与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为宝贵。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专家思维连接世界与未来,为学生提供“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本质,在实践中归纳、整理、深化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分享的机会,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观点;把应用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经历中深化理解数学知识,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中发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