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维可视化: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新路径

时间:2024-05-04

李慧琼 | 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

初中英语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实现“以读促写”成为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教授阅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明确“用文本教什么”,梳理出“文本有什么”。初中牛津英语课本中的阅读文本体裁多样,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创作思路、文本特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看不到的信息,用可视化工具,即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思路、内容及写作手法,并将其迁移应用到个人写作中,将“思维可视化”理念贯穿于阅读输入、写作输出全过程,最终实现“以读促写”。具体说明如下。

以可视化的方式梳理文本思路,搭建写作框架。在低年级的牛津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平行文本。平行文本指的是文本中的段落间有并列关系,不仅每个段落的结构基本相同,而且内容也十分相似。此类文章结构和思路清晰,非常适合作为“以读促写”的素材,适合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易操作、易模仿的写作框架。以牛津课本6B Unit 1 Reading: Great Cities in Asia为例。这篇文章是说明文,由3段话组成,每段话都由6~7句组成,描述了亚洲的3个大城市。根据文本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绘制思维导图后,能清晰地看出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不仅读到了作者所呈现的信息,也了解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对城市的描写,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成文逻辑,学到了如何以“句群”去表达一个中心观点。学生可以将阅读语篇的成文思路和行文逻辑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创作中。在课后,教师让学生写一篇介绍“上海”的作文,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普遍较高。

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文本内容,积累写作素材。在将作者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中,学生在深度理解文章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作者丰富的语言表达技能。尤其是当学生对某一话题比较生疏时,思维导图的呈现可以直观地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话题知识,充实其写作素材库。比如8B Unit 1 Reading: Pollution Fighters这篇文章,这是一名学生采访科学家,向其请教关于树的知识的采访稿。这些分布在不同段落中的信息比较零散,学生读完后很难对文本内容产生深刻印象,更难以厘清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信息,将通过阅读所获取的信息以直观、有序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大多能够运用从阅读文本中获取的信息素材,自主完成关于“trees”的话题作文。

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文本特征,学习写作方法。每种文本的体裁判断依据不同,如记叙文中每段话大多以时间状语开头,说明文主要以不同的说明方法描述对象的特点等。用可视化的方式将文本的写作特征和写作特点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促进深度阅读的发生,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以8A Unit 4 Reading: Numbers 为例。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话题是学生们熟悉的“数字”,全文由4个小标题和4个段落组成,内容涉及数字的呈现形式、计算的方式、数字的形成和发展、计算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人脑与电脑的对比。经过文本解读,学生能学习到说明文中小标题的特点及作用,直观清晰地认识到举例与描述、作比较、列事实等说明方法。另外,文章在对比人脑和电脑时使用了韦恩图,将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差异点以图示的形式直观展现出来,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将学到的文本特征知识、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相关类型文章的创作中,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以读促写”的目标,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将读到的信息以可视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学习工具,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学生在自主进行阅读和探究时,不需要一味遵循教师提供的框架,可以自主绘制专属思维导图,展现自己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