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自信底色的“朝话”课程研发

时间:2024-05-04

何华 |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齐正小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数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强调其传承方式的创新。如何通过有效的载体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血脉,同样是中小学值得深思的问题。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但有关小学思政主题的微课程并不多。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齐正小学研发了一种以视频形式呈现的小哲理、小思政微课,将其命名为“朝(zhāo)话”。每天清晨,师生在观看“朝话”中开启有意思、有意义的一天。学校历经4年,在“朝话”课程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成型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民族智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深耕文化资源沃土。“朝话”的主题设计突出德育为先、角度丰富。一是善于发现文化元素。在中国,祥瑞符号和图案随处可见,了解祥瑞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结合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笔者选择了龙、凤、麒麟、龟、鹤等祥瑞意象,设计制作了8集《中国祥瑞》系列课程,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祥瑞的独特文化魅力。通过对具体祥瑞符号的解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二是有效组合文化元素。如《中华之魂》选择了“黄河”“长江”等中国精神的象征元素,进行设计制作。通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中华图腾蕴含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追寻美好未来。三是生动讲述文化影响。如《四大发明》帮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西方社会和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等等。这次朝话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先民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

“朝话”有意识地将中华文化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从三个方面入手,讲好中国故事,赋予其时代价值。其一,古为今用。如《中国祥瑞》将现代科技与古代传说紧密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有《嫦娥和玉兔》的传说故事,现实中的月球上其实到处是荒凉和尘埃。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绕月探测工程,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的月球车得名‘玉兔’,成功着陆月球。如今,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现代科技沿用古代名称的做法,就是要告诉大家,数千年中国人幻想的神话世界已经变成了现实,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其二,介绍发展变化。如《五谷杂粮》带领我们凝望农耕民族的历史:五谷杂粮诞生于古代社会,历经千百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接着,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此后,当学生细细品尝每一口米饭,感觉到的不仅有它的软硬度,也有它的温度。其三,联系生活实际。如《五岳》带领学生领略祖国高山大川的壮美,同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创设活动情境增强代入感

“朝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课程通过创设导入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如《中国祥瑞》以动画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祥瑞’是吉祥的征兆,同学们熟悉的《西游记》‘猴王出世’前,就‘天降祥瑞’。”通过情境创设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点燃学习情感,增强了互动性。又如《梅花》介绍了几位诗人的咏梅诗句,接着引导提问:“中国人赏梅,不仅欣赏梅的外表,更注重梅所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体会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吧!”学生搜集相关诗句,增强了“朝话”的互动性,更激发了学生对梅文化和君子品质的无尽探寻。

“朝话”课程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更激发起他们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逐步形成有文化自信底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