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学与生物学科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时间:2024-05-04

于雪腾 |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学校教育承担着面向未来育人的重要职责,有责任探索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作为一所十二年制学校,有条件以贯通性的培养方式系统性地培养未来人才。以小学科学与中学生物为例,如果采用贯通式的培养模式教授这两门课,将有利于打破学科、学段的壁垒,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课程理念上的贯通

挖掘课程内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和中学生物具有内在共通性:前者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质和宇宙科学以及技术和工程4个领域,与后者一样均属于自然科学。小学科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中学生物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学科核心素养。二者都强调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并从中获得知识,实现 “做中学、学中思”,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二者均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如问题解决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基于学科性质,提升跨学科思维。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真实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要注重以贯通式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科学与生物的学科特性决定了二者非常适合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师可组织学生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适合的学习主题,把控项目难度。比如小学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实验、探究性学习等活动,认识生物特征。中学阶段,教师有必要更加深入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一贯制的教学中,学生实现了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融通。

教学形式上的贯通

熟悉教材,做好学段知识衔接。考虑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小学和中学课本内容编排中,知识体系是螺旋上升的。教师首先要熟悉各学段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实现不同学段的知识衔接。比如:教会小学生观察植物,教会初中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甚至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教会高中生进一步理解细胞内部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科学和中学生物涉及的科学发展史,梳理教材中的相关素材,以此作为教学契机,系统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小学科学的教材导读部分提到了英国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的观察研究,可由此教授学生观察法的要点,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不易;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次提及珍妮·古道尔的研究,引导学生比较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模拟科学家以事实为依据探寻人类起源的过程。这种新旧知识的贯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锻炼其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促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等。

教学模式一致,追求课内外联动。作为自然科学,在小学科学和中学生物的教学中需要开展大量探究性实验。在带领低学段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适当介绍高年级学习中可能运用到的器材,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可用于模型建构和实验研究等,教师可针对不同年级特点设置不断深入的探究主题。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的深度阅读、线上学习和实践探索,提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关键问题,引导其在课后验证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除了小学科学与中学生物,其他学科间也有其内在联系,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科间的共性,找到背后的逻辑,做到贯通式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