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凌 | 广东省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人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学习过该如何做好父母,于是在育儿中往往延续自身的受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观念与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儿童。亲子教育是相互作用的,适时放手,让孩子有机会成为“自己”,才是影响深远的教育。
生活中,很多家长为生计而奔波,压力很大,偶尔的情绪波动可以理解。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屡次犯错的孩子大发雷霆,或因家庭成员之间观念不合而在孩子面前发生矛盾等情景,屡见不鲜。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就像一把利剑,孩子往往能够敏锐感知到家长的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并模仿家长的情绪和行为。长此以往,将对亲子关系及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由此,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应是家长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首先,家长应正确认识自身情绪。当与孩子相处产生负面情绪时,应做到正视自己,才能在教育孩子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其次,学会反省。如果没有成功压制情绪,那么在情绪发泄后,家长应通过反思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谨记打骂孩子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学会妥善调节自身情绪。家长可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小技巧,如在行动前冷静3秒并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身为父母,我们在竭尽所能地爱着孩子,但你是否想过,这份爱究竟是我们认为孩子需要,还是孩子真正需要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面对问题时也越来越有主见。此时,家长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就格外重要。家长应调整心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尝试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认识、尊重、欣赏孩子。
家庭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平等亲子关系的建立,家长应经常使用提问、倾听等方式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其间无论孩子的观点正确与否,都要对他们愿意表达的态度给予认可和鼓励。平和温馨的亲子相处模式,能够带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更愿意表达。如此,家长才有机会深挖孩子行为背后的“谜底”。在了解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习和成长的旅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将困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让孩子具有获得阶段性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孩子的抽象思维仍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在真实情景下亲身经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而不断丰富的。引导孩子成为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主体,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世界,还要充分激发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孩子的自我认知来自日常所接受的他人评价,家长应当多使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孩子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用正向的暗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积极的自我意识。
为人父母,是一场心胸与智慧的修行,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远行。唯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与孩子同行,在前进的道路上愈行愈坚,既收获成长,又内心丰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