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04

刘贺春 李旭|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构建了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创新模式,深化体育教学之“变”

探索“体育选项模块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传统体育课堂局限性。义务教育阶段,在完成必修必学的课程基础上,学校开设了轮滑课、艺术体操课、游泳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高中阶段,一年级和三年级以“体育选项模块”为主,开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健美、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等项目,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需求;高中二年级开设游泳和智慧体育体能课两个必修模块,男女学生轮换上课,满足了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模块化选项教学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帮助其养成“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教学模式。

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思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能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其次,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不同项目、班额、场地器材条件等合理设置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组织练习的方式体现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等特点,注重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最后,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以及每学年全校的各种体育比赛,以赛促练,掀起体育锻炼的浪潮,使学生享受竞赛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专项运动技能,提高体育与健康素养。

组织保障,夯实体育教育之“基”

组织管理。为深化体育教学,学校组织并制定了体育教学方案,完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每个学段的教师配备、工作任务、责任分工、条件保障、经费投入以及推进实施等环节,督促开展高质量体育教学工作;学校教科研中心、体育教研组、体育备课组层层建立体育教学教研组织,由校长牵头,主管领导具体施行,扎实推进体育教学管理机制的严格落实;邀请深圳市各区教研员和全国体育专家指导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引领性意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活动,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课时保障。为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落到实处:小学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初中每周2节体育课、2节体育训练课;高中在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开设1节选修课和1节社团课。

师资保障。为保障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引入有资质的专业教练,补充专项教学与训练所需的师资。

场地器材。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经费,以保障“一校多品”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满足选项教学需求。在满足正常体育教学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积极修建体育场馆和风雨场地,确保遇到风、雨、霾天气时能够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