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造就拔尖人才,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协同

时间:2024-05-04

熊丙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近20年来,我国学校一直在求解这一问题,但是,却存在主要责任究竟在于基础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学校的“争议”。有人认为,我国学校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主要责任在高等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勤学上进,而进入大学后,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放松,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动力,陷入迷茫,影响了杰出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的校领导与教授却不以为然,认为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主要责任在基础教育,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过度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好奇心、创造力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发展后劲,即便是基础教育阶段特别优秀的学生,如学科奥赛金奖获得者,在完成考大学进名校这一升学任务后,有的也失去了钻研的兴趣,如奥数金牌获得者把研究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和事业的并不多。

其实,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我国基础教育要摆脱功利、短视的应试教育倾向,重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综合素质培养。而高等教育,要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大高衔接”,并通过招生、培养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转变育人观念,给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在笔者看来,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注意三淡化,三强化。

基础教育:淡化选拔,强化发展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我国基础教育要摆脱功利、短视的应试教育倾向,重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综合素质培养。

对于大中学校如何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有专家建议我国应该打造“英才培养体系”,即挑选出“英才苗子”,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一体化的培养。很显然,这一设想过于理想化,并不能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短视、功利问题,因为鲜有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认为孩子不是“英才苗子”,为了成为“英才”,家长会想方设法打造孩子。近年来,我国已经取消了竞赛获奖的中高考加分,取消了小升初“特长生”招生,就是为了防止家长功利打造孩子的特长,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选择部分“拔尖苗子”而育之,而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关注人才成长的土壤,而不应强调人才的选拔。

我国基础教育的短视化与功利化问题,是由于过度重视选拔所致,从幼升小,小升初,到中考、高考,学生一路下来,都面临选拔,于是小学就关注小升初,初中就关注中考,高中则关注高考。加之选拔的标准是单一的分数,因此,基础教育学校办学就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导致学校办学模式单一、学生成才选择单一。从具体的办学看,我国基础教育都存在学校办学“全校一面”的问题,这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只有淡化选拔,强化发展,实施个性化教育与多元教育,才能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到2021年,我国已经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但是,我国社会依旧存在教育焦虑与教育内卷。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是因为学校用一个模式教育学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把所有学校都建设为优质学校、“名校”,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而只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给他们适合的教育。基础教育要从关注学生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成为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淡化排名,强化培养

我国高校都高度重视招生,重视每年在各地高考招生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却存在“重招生,轻培养”的问题。如21世纪初我国部分高校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可是,对于通过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改革。2020年,我国取消了原来的自主招生方式,推出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与之前的自主招生不同之处在于,这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改革,强调招收有基础学科兴趣的学生,把他们培养为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在强基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有大学为培养高中生的学科兴趣,面向高中生开设先修课程,这就是大中衔接的实际行动。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虽然有部分高校的招生门槛依旧很高,但必须直面的现实是,高校招生已经逐渐变为“宽进”了。这也就要求高校改革招生,并把主要精力用在人才培养上,从之前强调通过“招生关”把关,转变为强调通过“培养关”“毕业关”把关。

我国高校重视招生录取分数线,重视的其实是学校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大学在办学中,存在重视显性指标,按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办学的问题,这使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快速提升,但是,这并非建设一流大学的正确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对于我国大学来说,就要聚焦培养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有特色的办学之路。2014年,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勉励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北大引发热议。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肯定了北大争取到2018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但也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让北大师生深感责任重大。“第一个北大”,体现的就是人才自主培养。

学生成长:淡化分数,强化素养

最近,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大四学生王怡祥以32门课近满分的好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直博推免名额引发关注。王怡祥介绍,自己从大二开始,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到教室早读学习,晚上10点半回到宿舍。32门主修课程均在90分以上,综合专业成绩第一名,还获得了7个省级以上的比赛证书。王同学表示,除了上课,其他时间自己都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或者参加各种比赛、社团活动。王同学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珍惜大学时光,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后,坚定脚步不要放弃,最后一定会有自己理想的结果。

王怡祥的学业成绩是优异的,社会舆论应该鼓励大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努力求学,但是,却不宜把门门课程满分树立为大学生的杰出榜样,让大学生为获得推免(保研)资格“分分必争”,而忽视自己的兴趣、个性、创新能力培养。

2015年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我国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建立新的关注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评价体系。另外,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也就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成长、探索的空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管理,存在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被动学习、被规划、被管理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2021年推进的“双减”,就是为了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成长的机会与空间。我国高等教育也在推进学校教学与管理改革,包括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强调启发与探究,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并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探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