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长取向迭代式校本教研的巴蜀实践

时间:2024-05-04

李方红 李毅 罗传艺 |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推动着教学研究重心的下移,推动着教研活动形态的发展与创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而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校课程改革理想方案落实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桥梁。因此,校本教研“为何”“何为”成为每所学校必须回答的时代问卷。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下简称“巴蜀小学”)始终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对师生成长的尊重、激发、关怀、支持与赋能,以“为了人,依靠人”为校本教研的价值定位。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形成了以实践探索、互助合作、专业引领为核心要义的“成长取向迭代式校本教研方案”,以此助力师生课程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而有个性的提升。

因因相袭,聚焦真实问题——“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

早在1932年,巴蜀小学就已经把对校本教研最质朴的理解写入了《建校宣言》中——“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问题成为一切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当下校本教研也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困惑和痛点:

一是主体性不足。“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未完全建立,大多数教师仍作为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存在,被动教研、打卡教研的现象尤其突出。

二是结构性不强。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校本教研缺乏统整性、序列化、层次性,“见子打子”,主题形式单一,与教师成长需求不匹配。

三是发展性不够。“研究与实践脱节”的浅层化教研依然存在,教研质量亟待提升。同时教研成果的固化、存储与使用缺乏对应机制,重复低效,各自为政,深度不够。

做的哲学,创新研究实践——“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

“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回到“为了人,依靠人”的价值定位,回到教师从专业成长走向生命成长的本质追问与反思性实践,我们始终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团队成长、办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坚持文化引领与专业提升并重,最终建构起了“成长取向迭代式校本教研方案”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迭代发展:

育人进程迭代。如何紧跟国家新课程新教材发展,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校本教研的主题设计上应始终围绕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正如巴蜀小学近13年的具体实践中,伴随课改的指引,始终坚持战略思维和长期主义,将教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能,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路径,学校建设行动成了一次次教研行动。

2010年,学校对十年课程改革进行总结梳理与问题诊断,发现教师认识与行动脱节、只教书不育人等问题依然存在,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迫在眉睫;2016年,国家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成果发布,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成为校本教研的核心;2022年,新的课程方案与新的课程标准发布,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数字化转型成为新的教研方向。回应新课程改革的落地,自然生发了学校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伴随国家课改目标与理念进阶,全面完成了“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素养导向—数字化转型”分阶段教研重点的进阶式研究。

教研要义迭代。系列校本教研主题又是如何展开研究的呢?教研要义迭代正是对此问题的回答。

我们始终秉持为学生办学校,基于“问题·行动·反思”的研究助推了校本教研三要义的内涵更迭和效果提升,以教学学术助推了校本教研从“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要素升级为“实践探索、互助合作、专业引领”相融合的教研三要义,助推多元主体课程能力的提升,赋能学生更好地成长。

以教研路径为基本行动程式,以教研三要义为行动内核,基于对常态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巴蜀小学提炼出“尊重、激发、共生”的律动课堂三要素,即坚持尊重学生个体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激发师生内在生命动力,寻求师生的共生共长,各美其美。促成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化,构建与实践“生动、互动、灵动”的律动课堂,沉淀《律动课堂管理八大策略》。研发学生学力、活力、潜力“三力”评价模型,推出巴蜀榜样电子徽章,实现了评价由“筛”到“泵”的转变。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励、改进、自省与预见价值,为学生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提供教育咨询。召开“评价创新驱动未来”巴蜀峰会,发布了《律动课堂学科共育标准》《学生能力达标测试标准》等。通过校本教研,构建起了“备、教、学、评、研”一体化育人生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促成“双减”有效落实。

组织形式迭代。如何让校本教研的效能不局限于特定的一所学校,需要在更下位的组织形式中以迭代的方式进行赋能。

聚焦课堂教学阶段,为落实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采取了“校内外教师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成立各学科各年级磨课团队,有效破解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行为“换汤不换药”的情况。这样的组织形式尤其适用于初期开展校本教研的学校,便于老师们统一思想“一起做”。

聚焦课程管理阶段,定位课程内容层面的学科育人研究,在实践反思基础上,更关注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力量。我们利用主题竞赛,按教龄五年一进阶,各自有形式;竞赛有主题,一年一选项。参与式的校本研究实现了教师间的协作成长,尤其适合有校本教研基础的学校使用,让成长成为校内每个老师的自觉自为,真正让每位老师“做起来”。

为聚焦核心素养落地,我们搭建“学·教工作坊”,引入专业研究人员,充分挖掘“种子”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任务驱动——组建团队——合作研讨——成果发布”工作坊教研范式。在集体研究和个人创新的结合下,生发了“在研究状态下激情工作”的价值、创新、发展、文化共同体,破解教师研究能力局限,适用于在“学科育人”的重点、难点、节点问题上期待有新突破的学校“做出来”。

行至探索数字化转型新路径,经过三年的集中研究,巴蜀小学已开发完成覆盖全学科组、全年级、全单元、全课时的结构化资源和课堂教学工具——“学·教小助手”。“学·教小助手”围绕“备、教、学、评、研”一体流程,“以资源实现自主,以工具撬动学习、以协同提升品质”,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在每月的学科集体教研现场,老师们通过“巴蜀课程博览馆”二维码端口,自主上传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经过这样的“中央厨房式”系统梳理,一个个鲜活且真实的教学实践案例,汇集成团队协作的“智造库”;在每节真实课堂中,“学·教小助手”也能通过技术赋能,让课堂从教室搬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助力孩子们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学习升级的“云空间”。对外合作教研上,“学·教小助手”能拓展教学、创新视界,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一种涵盖认知与非认知的教学理念、学习服务载体,指向师生双向“减负”。

回归本质,迈向美好彼岸——“为了人,依靠人”的价值定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面向未来,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中,我们在传承创新中以思想行动解答时代之问,以校本教研的迭代作为未来幸福的抓手,回归永续生长的育人之美。

面向未来,我们更应心无旁骛、砥砺前行、精益求精、务实从容,依托校本教研,更进一步“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落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办好“基础教育的基础”。学校当竭尽全力为了老师,依靠老师,让更多孩子“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不断朝着教育本该有的样子迈进。

巴蜀依然以未来即当下的观念,持续贯穿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在思想与行动的融合中致力于守正创新,以教研的迭代,不断追求“人”的美好,回归“人”的幸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