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岳峰 | 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
课堂的改进无止境。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立足教育规律、面向提高课堂效率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立足阳明心学,着力探索课堂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取名为“真知课堂”。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王阳明认为知与行、学问思辨行其实是一回事,“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
教学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做到“知行合一”。如果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在“学、问、思、辨、行”上下功夫,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相当突出。
。“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教师课讲得平淡,除了自身原因外,深层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思维含量不足。“真知课堂”主张“问难”,要求师生走出“舒适区”,让教与学进入“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收到“增益”的效果。
新高考提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型”的“四层四翼”要求,反思部分教师的教学,更多是在做前半部分,也就是停留在“浅水区”。必备知识、基础性通常算不上“问难”。
教师层面,是要改变驾轻车走熟路的习惯。老师喜欢讲、喜欢让学生做题、喜欢讲答案,同时抛出的问题太肤浅,都是“真知课堂”要解决的习惯性痼疾。学生方面也如此,要改变习惯听老师讲、习惯做题的低效学习方法。
增益,就是追求“增益其所不能”,把学生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衡量课堂的主要尺子。凡是学生没有提高的课堂都是无效的,凡是学生提高不大的课堂都是低效的,凡是做不到“可迁移”的课堂都是不成功的。比如批改,以前大家总是喜欢那些认认真真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在习题上大量标注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老师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如果以“增益”的标准来衡量,可能这些老师是在勤勤恳恳地耽误学生发展,因为他们剥夺了学生接受锻炼、主动实践的机会,迟滞了学生向上生长。
要重视“二次学习”。课堂效益=二次学习结果-一次学习结果。学生一次学习的结果,只能算是自身能力的自然呈现,并不是课堂效益,只有经过二次学习,其增量部分才是课堂效益。
。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如果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不能转化为学生自“心”的东西,那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真知课堂”强调“学须反己”,推崇“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这个“心体”“自心”,区别于“身体”“自身”,就是决定学习效果如何的根本所在。
如果将新高考提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视为输出,一方面是老师教,一方面是学生应用和创造,输入输出间,自然少不了内化内生。“真知课堂”特别重视内化内生的环节,就是着力进行“心上学”。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素养,将教师教转化成学生学,将输入转化成输出,使这一切都要经过内化内生这个“用心”的过程。
要保证“真知课堂”的导向性要求得到落实,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经过反复研究,学校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建构体系、深度学习、反思释惑、练习反馈。
。区别于以往课堂上的老师泛泛“讲课”,着重在“建构”“体系”上下功夫。建构,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中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沿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路子,走一遍甚至数遍。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体系”是改变单纯学习知识点的做法,注重知识的联系,通过学生画树状图等方式,使当堂所学与原有的储备形成知识链条、网络,从而实现知识学习由点向线、面的转化。
。如果说建构体系是平面化学习,那么深度学习则是向纵深推进的立体化学习。这个环节中,注重用辨析的方式,通过学生讨论、质辨,收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好中选优的效果。每次深度学习之后,还刻意要求“内化”,引导学生进行“1×4思考”,即要求学生回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或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本题正确的思维路径是什么(错的原因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以后遇到相类似的题,能得多少分?通过这些思考,促使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建立思维模型、拓展思维方式、进行课堂效果的自评与再提高。
。作为单独的一大环节,体现了对课堂内容进行沉淀、内化、内生的高度重视,这也是“真知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构体系、深度学习之后,“真知课堂”设计了三个内容:一是自主梳理知识体系,比如思维导图等;二是在培养学科思维方面有哪些具体提高;三是还有哪些问题。这三个问题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能力素养方面的,同时力图诱导和解决课堂生成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先进行自主反思,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范围进行讨论。
。练习反馈的题目体现差异化教学的要求。针对学校学生之间差异较大的实际,“真知课堂”的练习反馈题目分为基础题和高阶思维题两类,其中的高阶思维题采用深度学习的方式,同样引导学生进行“1×4思考”。
以上四个环节一般需要三四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也使得课堂具有了大模块教学的优势。
如果课堂规定过细、统得过死,很容易导致机械僵化,从而陷入形式大于内容和实效的呆板状态。因此,“真知课堂”在设计上倾向于粗线条,为教师个性发挥留出足够空间。但是,怎么样解决粗线条的弊端?“真知课堂”着力在唯精唯一上精打细作,设计了“10+1”实操项目,鼓励和引导教师围绕这些项目进行探索实践,从而使课堂更生动、更丰满、更具实效。这些项目紧贴学校实际,直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分为语文学科优生培养1个项目(磨读磨写一体化教学)和常态课堂10个项目,分别为在“建构体系”环节中践行“知行合一”;“1×4思考”过程的细化深化;“反思释惑”过程的细化深化;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对经典题型和错题进行本质性深解;辨析式学习;推动学生自主查短、补弱、提升;学生研究、命制、批改、讲解试题;学生互批互评互改习题;高效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项目虽小,但都是“硬骨头”,一旦在这些项目上实现突破,必然会使课堂发生大的改变。为了推动项目深化、落地,学校先后两次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攻坚”,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从细微处下手,制定项目方案,要求每个方案都要列出依据和学情分析。然后,学校印制实操手册,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打磨完善。
“真知课堂”不是孤立地就课堂而抓课堂,还注重“两个配套”。一是配套抓好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真知课堂”在讲求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同时抓好教师个人的学科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念好立、学、研、带“四字诀”。树立业务标杆,培养一支业务骨干队伍尤其是突击队,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并分学科设置了专门指导组;每周都组织学习相关的学术论文、课标及评价体系,解决高中教学与高考命题维度差的现实问题;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大规模的集中研讨活动,围绕学科、高考、课堂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大多数教师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开展“师徒结对共进”活动。二是配套落实“致良知”理念。这也是阳明心学的重中之重。在注重课堂建设的同时,我们始终不忘教育的良知,关注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组织学生学习杰出校友、航天员王亚平,开展了“学习亚平师姐,担当家国责任”主题实践活动。
短短一年时间,“真知课堂”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优化了教学生态,课堂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课堂的乐趣被激发出来,教与学从负担变成了有趣。
推行“真知课堂”之前,学校工作的重心放在纪律管理、制度规范上,有了“真知课堂”,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内涵式发展方面,使学校发展顺利实现了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过渡。提升了教育质量,学校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