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为顶尖创新者,一定要先进入顶尖大学吗?

时间:2024-05-04

郑泉水

每逢夏天或节假日,清华大学校园里便到处都是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家长。这些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这也是很多孩子从小的梦想。但实际上,进入清华、北大这件事本身并不是目的,大家无非是认为最好的大学更容易培养出成功者。其实,要成为世界顶尖的创新者,未必一定要进到最好的大学。

问题1:“01创新”成果的取得,与进入最好的大学有关系吗?

“01创新”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科学上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技术上的,即研发出前所未有的技术,如互联网;三是产品上的,即设计出新产品,如移动手机;四是制度性的,如中国的深圳特区。

要成为顶尖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不是有多聪明,而是能否做成一件足以改变世界的事情,取得颠覆性的源头创新成果,我称之为“01创新”。“01创新”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科学上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技术上的,即研发出前所未有的技术,如互联网;三是产品上的,即设计出新产品,如移动手机;四是制度性的,如中国的深圳特区。这些“01创新”成果的取得,与是否接受过最好大学的教育,并无直接关系。

比如科学创新,提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大家都耳熟能详。受社会动荡和战争动乱等因素的影响,李政道从未取得过正式的中学、大学文凭,唯一拥有的就是博士学位。还有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求学之路也十分坎坷,一生仅有一张初中文凭。又如产品创新方面,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里德学院就读了六个月就退学了;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仅读了一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本书叫《异类》,作者统计了美国近年来(自2007年起至成书之日)25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25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学历背景,他们有的是从哈佛、MIT等顶级名校毕业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普通的大学。

问题2:你有机会成为顶尖创新者吗?你是合适的人吗?

创新者最大的核心素养不是智商,而是内在驱动力、好奇心等,能够顺应,甚至预见时代的发展,对探索充满激情。想要做成某些被大多数人不看好的事,要能够不顾他人眼光与评价,仍然坚持往前走,同时抱着非常开放的心态,把自己放在一个“无知者”的角色来不断向他人学习,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我把这些品质归纳为:内生动力、开放性、坚毅力,这远比智力和努力更重要。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面向研究生的讲话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聪明和努力,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如果你有上述的品质,那么我认为,你就是有巨大潜质能够成功、甚至能改变世界的人!

智力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很多统计数据表明,智商达到120以上就没有很大差别了,当然智商高的人能做得更快。比如埃隆·马斯克,他可以每天坚持看大量的书学习知识,不只是简单的吸收,而是以第一性原理进行深层次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锲而不舍地去求解。

所以,一定要进入清华北大吗?与一帮天赋异禀的学生拼智商、拼读书成绩,对你的未来发展而言一定好吗?犹太人的数量只有我们全球华人的1%,但他们获得的诺奖数量是我们的20倍。顶尖创新人才往往怀抱宏大的志向,诞生于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环境下。你应该去寻找的是,能够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发挥到极致的地方。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获得这一成功的基础是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大量的产业、技术可以自由流通,我们能够跟着别人学,并把学来的技术快速发展起来。当然我们也做了很多创新,但更大程度上是体制上、模式上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是靠模式创新所能产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出现了很多被“卡脖子”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能自主实现技术的“从0到1”创新。

问题3:如果“我”是这样一个有创新天赋的学生,“我”该去哪呢?

这是我们近年来教育和人才培养都在关注和尝试回答的一个问题。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高校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清华大学于2009年出台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南方科技大学在深圳创办、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也探索出了很多成功案例。

2009年,我在清华大学创办了“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班”),使命就是要发掘和培养有志于通过技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如此,我也希望通过“钱班”总结出人才培养的方法论,探索并系统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创建了钱班模式,所谓“模式”就是别人能够“复制”的。从2020年起,清华对将近1/3的学生,也就是所有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以及其他七八个院系的部分学生,都采用了钱班模式的两个核心要素进行培养。这两个要素是:第一,通过研究、问题牵引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内生动力;第二,通过大幅度削减学分,为学生减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追求梦想。2022年,清华大学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钱班模式,目前正在筹建新的书院——为先书院。国内其他几所高校也在借鉴钱班模式,让更多学生受惠。

但是上述做法仍然存在一个问题:这些高校都是国内顶尖的大学,而大部分最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可能并不在其中,触达不到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深圳市政府邀请“钱班”团队领衔在深圳创办了零一学院,汇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零一学院的使命是,把全国范围内有内生动力的、开放的、坚毅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邀请全球顶尖的创新者、顶尖企业一同参与培养。

从客观层面来看,这件事为什么能实现?我把考试型的人才称为“A型”人才(外驱、守成),而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则是“X型人才”(内驱、开放)。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知识是最浅层的一件事,能让人以最高效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进步,但是这只能让人提高一小步。要成为顶尖人才,不通过实践去真正做成事,是不可能的。做一项好的研究,没有好的导师引导,也几乎很难做成。以前,要找顶尖老师指导,只能到顶尖大学,没有其他渠道;而现在,所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分分秒秒就可以在网上搜到。如果光论学习知识,在当前的信息和数智时代,甚至都不需要去到学校,在家一样可以学。但是,做研究需要的是亲身去做。原始创新不需要非常复杂、非常昂贵的设备,最重要的前提因素是想法,有了好想法,有什么设备就用什么设备,全国稍微好一点的大学都具备相应的条件。那导师通过什么途径指导学生呢?其实不需要和学生每天待在一起,是关键的时候帮学生提供一个支点就足够了。尤其近几年,受疫情影响,随着线上会议的普及开来,学生和导师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学生和导师聚在一起研究问题,每个人抱着不一样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互之间学习、促进、激励,就会成长得非常快。这是“钱班”成立13年以来探索总结的一套方法,培养了很多创新人才,我们称之为“学生—问题—导师”三要素核聚变效应。

问题4:“我”怎么知道“我”最后会成为顶尖创新人才?

没有人能提前知道。要成为顶尖创新人才,就要有足够的信念,尤其是坚持做你最想做的事。但这件事就一定会成功吗?要知道,创新是“万死一生”的事情,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场未知的探险。但最有趣、也最有普遍性价值的东西其实就在背后,即你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会成长得比通常情况下更快更好。原因有二:一是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为实现目标,拼命学习,自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愉快,学习效率非常高,甚至为了有更好的精力,会自发锻炼身体,聚精会神,提高效率。如果经过不断的自我挑战,最终能成长为顶尖创新人才,那是极其幸运的事情——既然是“万死一生”,其背后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类似例子我见过很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高考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跟我交流的时候提到,在过去的十年间,清华大学附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去做研究挑战自己,结果全校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扩大了近6倍,从之前的十几人增加到现在的上百名学生——这帮学生都不是一心死读书的。可见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成长得更快。

“钱班”也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有一个学生现在在MIT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生物方面的研究。他在本科时,为了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在没有任何学分的情况下,自学了20余门研究生课程。相比之下,“钱班”另外一个学生,直到大四前都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整个人不在状态,学习上也不尽如人意。直到大四时,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这一次,他被华为的一个挑战问题点燃了,变得非常积极主动,起早贪黑研究问题,短短几个月就解决了华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科一毕业就被华为破格录取,入职半年后升了两级。“钱班”类似的案例正不断涌现。

可见,要成为顶尖的创新者,或者要成为某个领域里最优秀的人,不一定非要上最好的大学。希望每一位青年读者都能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希望你们未来也能成为我们的新案例。“大可不必”,你可以成长得更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