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者的幸福

时间:2024-05-04

陈淼淼

做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能不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们进入社会后能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李江龙:

出生日期: 1990年4月

出生地: 湖南省湘潭市

毕业院校: 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厦门大学

工作单位及职务: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思想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

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2021年开学典礼上,李江龙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送给学生们五个关键词:认真、勇敢、坚毅、自律、自信。回顾李江龙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这些精神元素正从他自己的故事中呈现出来,又正影响着他的后来者们。

问道:经济学的学习者

高中毕业之后,李江龙进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习,在开放活跃的校园氛围里收获很大。出于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憧憬,在当年听课环境非常灵活的武汉大学,他尝试旁听了很多学科课程,偶然发现经济学能激起自己很大的学习热情。从消费者理论到厂商理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从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到长期增长,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這些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经济学理论闪耀着人类努力认识世界的思想光芒。

高鸿业、曼昆、巴罗等人所著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典教材让他获益匪浅。“如果你能很快吸收某个学科的内容,大概率说明你在这个学科上具有比较优势。”李江龙决定投身于经济学研究工作。“那就考经济学的研究生吧。”

于是李江龙进入厦门大学林伯强教授门下,攻读能源经济学研究生,一方面能发挥自己本科水利水电专业的特长,一方面林教授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扎实的经济学学术训练可以使他取得长足的进步。面试时,林教授问李江龙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你身上有什么品质?”那时他也说不上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品质,只是觉得自己平时挺认真的,就回答说:“我特别认真。”林教授说:“好,我喜欢认真的人。”

“这对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我非常敬重林教授。”在之后的六年研究生生涯里,“认真”这一品质让林教授更愿意把很多重要任务交给李江龙,使他得到了很多锻炼。读博期间,李江龙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每一次收获背后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即便觉得一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每次去做的时候都是全力以赴,每一步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毕业那年正值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李江龙被授予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嘉庚奖章”,系当年唯一的获奖者。

传道:经济学的教学者

毕业后,李江龙选择了西安这座高等院校比较多、文化氛围比较浓的城市。“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的领导和老师特别热情,效率很高。我来面试时是第一次到西安,人生地不熟,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早老师给我介绍了很多西安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甚至还亲自领着我去找租住的房子。”所有这一切都让李江龙感觉到家的温暖,“当时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辜负了恩师们”。

初为人师,李江龙打算先听听资深教师们的课,以便学习经验。到了教学楼,问学生们教室怎么走。看着眼前这个年龄稍长的年轻人,学生们还以为李江龙是来蹭课的,或者是高年级的学长来重修的。一个学生说:“你跟我走吧。”就这样,他“混”在一群学生之中听了几次课。一次,台上的老师突然说:“下面的课由我们的副教授李江龙老师来为大家上。”学生们大为惊讶,不敢相信这个身穿T恤和牛仔裤的“学长”居然是自己的老师。年龄相仿沟通更易,在李江龙的课堂上总是掌声连连,互动满满。

“学生们喜欢上我的课”,这让他感受到为人师的责任和喜悦。李江龙时刻这样提醒自己,“交大的学生带着家长殷切的希望来到这里,我们有责任把他们教好”。

在教学的同时,作为研究生导师,李江龙也在不断学习和思索如何把研究生培养得更好。研究生跟本科生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他觉得恰恰是“研究”。“研究”就是要不断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李江龙特别注重跟研究生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研究思维,掌握研究方法。暑假里,李江龙会要来每个新研究生的邮寄地址,把自己脑海中那份“书单”一一购足,给学生寄过去。“我跟学生讲,做好读书笔记,每周给我发一份学习汇报。”这件事情,成了每年他和新研究生们的“默契约定”。“本科生往往还未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在他们从大四向研一的过渡期间,作为导师,我需要帮助他们做好这个衔接。”

有人说:“高校教师工作很轻松,不需要常常加班。”在李江龙看来,“那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从来不下班”。课余之时、放假之时,其中不乏他为学生当面答疑之时;休息在家、旅行途中,常常亦是他为学生电话解惑之处。也许,促成这一切的核心要素很简单,就是当年他回答林教授提问的那个词——“认真”。“认真”成就了他,他也在用“认真”去成就着更多的人。

恩师们对自己的关爱,也在李江龙这里向后继续传递着。作为老师又作为“兄长”,他同时心系着学生们的学业和生活,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这也是身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一个来源。”

研道:经济学的科研者

一个真正好的研究者要“顶天立地”。所立是理论素养之地,所顶是现实问题之天;所立是基础厚积之地,所顶是成果薄发之天;所立是胸有成竹之地,所顶是肩负使命之天。

一直以来,李江龙对经济学都保持着当年与之初遇时的热情。在他眼里,经济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自洽的逻辑体系,并基于这套体系为真实世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分析范式。

李江龙之为科研者,有三个特点: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知识很重要,见识也很重要;理念很重要,信念也很重要。一个人更长远的成长之路,必须将自己置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之中。经济学之经济,意在经世济民。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理应有这种理想信念。”李江龙表示。

二是关注现实问题。李江龙认为,“创新不是时髦,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他特别注重用严谨、严肃、严实的范式,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在现实中思索问题,在现实中解决问题。比如,他当前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如何用更经济、风险可控的手段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是聚焦因果关系。李江龙形象地说:“雄鸡一唱天下白,但是鸡叫并不是天亮的原因。因果关系不是相关关系。”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不在其表而在其里,追寻这种因果关系,需要因果推断能力。他特别关注因果推断在研究中的应用。“我们做的研究与现实和政策结合比较紧。我们希望告诉政策制定者,某类政策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作用。”李江龙强调。

相比于“妙手偶得之”,李江龙更倾向于认为大多数认知边界的拓展都是苦心孤诣的结果。在他眼里,一位学者的研究过程大致如此:首先的难题在于如何将学科前沿内的现有知识体系建立在脑海中;努力内化现有知识体系后,就可以逐步理解某一学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自己又能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慢慢有了一些创新的灵感,掰开了、揉碎了,再反复咀嚼;然后开始收集数据、分析样本、构建模型;大体有个结果了,每天数小时坐在书桌前,其他杂念都暂时屏蔽,一点点将研究成果和脑海中的所思所想付诸指尖。这一过程,被李江龙称为“学者的幸福”。

沿着经济学走来,李江龙从一个学习者,成为一个教学者、科研者;向着经济学行去,他又把这个教学者、科研者的角色指向未来的学习者。“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我所理解的自我实现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是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两点一线”,或可概括他身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教学、科研是两个主要工作点,而指导培养学生则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做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能不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们进入社会后能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对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两点”与“一线”之间,是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

“教育奠定民族延续的基石,科研夯实国家强大的根本。”身为高校教师,能够两肩并负着教育重任和科研使命,既是一种幸运,又是一种幸福。而能将此二者又统一于指导培养学生上,统一于民族和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则更可谓“幸甚至哉”了。李江龙强调:“高校教师首先要把人培养好,并最终要把人培养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