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苏丽华 谢泽源
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要求。试行四年后,教育部在2021年7月13日的新闻通气会上明确表示:今年秋学期开学后,课后延时服务政策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这一政策突出了如下现实意义。
课后延时服务是构建公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公平体现在让学校每个学生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课后延时服务是顺势而生的民生工程,坚持学生家长自愿,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须服务群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能帮助学生调节枯燥的学习生活,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情,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有效改善了令人担忧的“三点半”课外现象。
课后延时服务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有益补充。课堂学习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任务和时间,往往出现学生在课堂“吃不饱”“吃不了”等问题。课后延时服务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业上克服心理障碍,收获学习自信。如通过延时作业辅导帮助“吃不了”的学生巩固基础,实现“慢生长”;通过学科实践,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课后延时服务是落实“五育并举”的主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意见,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将与课堂教学并驾齐驱,承担着“五育”并举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思维品质,而课后延时服务将打破学科壁垒,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和课堂,在活动中养德、培智、健体、审美、育劳。
课后延时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手段。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项工作已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的“一号工程”,且在2022年继续被列为教育督导工作的“一号工程”。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的责任,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而让家长和学生无暇考虑校外补习,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锻炼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等活动,而让家长无须花钱让孩子去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课后延时服务的现实问题
2021年秋季开学后,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对有需要的学生做到了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可谓行动之迅速。延时服务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但任何一项新生事物在发展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的现象。
简单视作自习课,作业管理不到位。由于学校对“双减”的理解出现偏颇,没有全面研读精神,使得一些教师单纯把课后延时服务开成了自习课、写作业课。教师对作业设计、作业辅导缺乏研究、计划和关注,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质量等情况掌握不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辅导计划。
缺乏整体育人观,课程设计不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可以说是教育改革中的又一里程碑,它承载着教育全面育人回归学校的重要使命。不少学校只是将课后服务作为一项工作安排而并非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延时服务在安排上内容单调、课程零散、形式传统,缺少深受学生喜欢的素质课程,课程育人的目标难以落实。
专职师资较匮乏,兴趣培养不专业。学科间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也在教师。目前,各校存在学科教师配备与学科需求不均衡的现象,体育、美育等学科长期得不到重视,专职教师不仅配不齐,还有转岗现象。在延时服务中,因缺乏专业教师的助力,学校开设特色课程不多,质量不高,多局限在辅导学生写作业上。
长时间留校学习,学生精力不充沛。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既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他们上午时段的精力较下午时段的精力旺盛很多。在下午时段, 如果不及时补充些水分或食物, 不少学生会出现精力疲乏现象,越延时越有饥渴感,影响参加延时服务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受设施场地制约,体育锻炼不充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理念要落实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有足够的师资引领,也需要宽裕的运动场地和设施,才能满足各类运动课程的开设。同时,学校其他装备教室利用率不足,也是导致活动不够丰富的原因之一。
高质量实施课后延时服务
构筑高质量课后延时服务是真正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好课后延时服务与“五育并举”的关系,处理好课后延时服务与落实“双减”的关系,做到延时不“耗时”,体现五“味”一体、五育融合,让课后延时服务优质“贴心”。
加强作业管理,辅导味纯一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对于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后延时服务最大的关注点,就是看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否在校完成好,是否得到老师的辅导。为此,学校应结合政策及家长合理诉求,从统筹管理作业、充分研究作业、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计划辅导作业、及时批改作业等六个环节加强作业管理,引导老师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提高作业效度。老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切忌“不闻不问”或“脚踩西瓜皮”,要通过有计划地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对学有困难的孩子进行查缺补漏,实现对学生辅导和对作业研究的目的。尤其在农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作业辅导时间应占比大一些,辅导计划要扎实一些,作业设计要因材施教,老师对他们的帮助要多一些,这对辅导农村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起到关键作用。
探索延时模式,开放味重一点。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好课后延时服务,校情不同,延时服务的模式可以各具特色。比如,“4+n”模式:即周一至周四下午为作业辅导,周五下午为特色活动。“5+x”模式:即每周5节作业辅导,再加若干节特色活动,均采用“长短课”编排课表。还有在保障作业辅导后,第二节课就尝试“走班”教学。总之,课后延时安排可以开放一些。首先,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开放,打破固有的课堂40分钟,让活动安排更科学合理;其次,对图书馆、实验室、室内体育馆等教学场馆开放,使教学由室内向户外转移,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第三,活动班级可以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选班活动。
研究课程开发,实践味强一点。学校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依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开发具有兴趣性、问题性、探究性的小课程。通过实施小课程,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延时服务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在实践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开发课程不简单地等同于搞活动。从内容设置上看,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素,让课程回归学校育人主体;从组织形式上看,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让延时服务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空间,通过体验或探究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迁移和运用;从师生关系来看,要形成融洽的学习伙伴关系,充分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重构教育理念,个性味多一点。课后延时服务的课堂仍然是不变的学生、不变的老师、不变的教材、不變的讲课方式吗?学校应勇于打破这种格局,增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第一,学校要基于调研提供精准的课程服务;第二,加强校馆共建、与高校合作等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第三,尝试走班制课程,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第四,研判问题实行“一班一表”“一师一表”“一生一表”,升级延时服务品质。
密切家校沟通,关怀味浓一点。学校应以家长合理需求作为谋划工作的出发点,在管理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善与家长互动,赢得社会理解,工作才能开新局受欢迎。比如“以学生为中心”方面,对于出现学有困难、体质羸弱、情绪不好、心理异常、家庭困难、不按时接送等各种情况的学生,学校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量身定制,给予他们人性化关怀和特殊帮助。又如“关注学生的管理细节”方面,如何让选课教学落实,如何确保走班有序流动,如何维持学生快速放学等事项,学校管理者要做到精心设计、严格考核。同时,学校还需定期做好反馈工作、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家长建议、鼓励家长主动积极融入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形成家校共育高质量延时服务的和谐氛围,最终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政策专项课题“双减视域下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