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刘发祥:学生是我的孩子,年轻老师也是我的孩子

时间:2024-05-04

邢晓凤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地处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粗犷巍然的岱崮地貌赋予了蒙阴独特的气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这里更是“中国蜜桃之乡”。正值桃子成熟时节,穿越万亩桃园,记者来到蒙阴县旧寨乡中心学校卧龙湾小学采访。校长刘发祥迎在门口,他憨厚地笑着,举手投足间尽显山东汉子的敦厚朴实:“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老师,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发祥刚毅倔强的身影,在坑坑洼洼、崎岖扬尘的乡间小路上,穿行了35个春秋。“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皓月、星空与鬓角的白发深知他的付出。其间,他走访了2000多个家庭,3000多次家访,骑坏了3辆自行车和2辆摩托车,跑遍了云蒙湖东部片区和北莫庄片区的山山水水,劝回了200多个面临辍学的孩子。

“家乡需要你,要把兄弟爷们儿的孩子教好”

那年高考,刘发祥落榜了,他心情十分低落,半裹小脚的母亲步行了几十里山路去学校为他争取了复读机会。之后刘发祥考取了临沂师专。1986年,刘发祥大学毕业面临分配,是留城还是回乡,他举棋不定。老母亲做了一碗热乎乎的榆钱粥递给他说,孩子你要回来,这是你的家,家乡需要你,你要把兄弟爷们儿的孩子教好。母亲的话和着榆钱的清香弥漫了他的心田,一颗浮动的心顿时安定了下来。刘发祥回到了家乡原重山中学任教。当时学校正在施工新建中,教室是临时租借的破旧民房,六位老师挤在一间茅草屋办公。虽然条件艰苦,但丝毫阻挡不了刘发祥教书的热情,他以乐学为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颖的教育理念、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犹如深夜的火把,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空。

新学校建成后,刘发祥带着学生们搬进了新教室,为抵御寒冷,他贴心地给门窗钉上了塑料布和草苫子。春天,他和学生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平地面、填沟洼、修花园……把荒凉的山梁变成了美丽的校园。他为人亲和,没有架子,学生们喜欢他、亲近他,总是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说,乡村教育的意义就是要打开孩子封闭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远处的世界,让大山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束缚与屏障,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在乡村学校,老师们不仅仅是老师,还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常常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间切换,为了孩子能走得更稳、更好,他们把挺拔的身子弯成了一座桥、一架梯。2006年9月,刘发祥被调到旧寨乡北莫庄小学当校长。此处地处蒙阴、高都、野店、旧寨四乡镇交界,学生流动性大,教学条件差,老师留不下来。刘发祥虽是校长,但同时也是教师,学校缺什么学科老师,他就顶上去教什么课。

乡村小学一线教师紧缺,更雇不起后勤人员。桌子凳子坏了,刘发祥拿起锤子、钉子就给修好。校园内花草枝叶瘋长,他拿着剪刀就给修剪了。校园的沙土地面,下雨两脚泥,无雨满院尘,刘发祥每天清晨打扫校园,用水洒湿地面,然后再将满载垃圾的垃圾桶拉到垃圾存放点。他常说,我多干点,老师们便有了更多时间专心教学。学校厕所原先是旱厕,卫生条件极差,别人避之不及,刘发祥却主动淘大粪、冲刷便池。后来改成水冲式厕所,他依然每天冲刷厕所、喷药消毒。因此得了“木匠校长”“园丁”“所长”的称号。大家都说:“他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哪里是闲不住,不过是他把责任感看得更重罢了。2010年学校危房改造时,刘发祥60多天吃住在学校,盯着工程建设。一天,刘发祥去县城办事,晚上九点多,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他想起下午刚卸的20吨水泥还在操场,便骑着摩托车冒雨赶回学校。大雨中,只见老师傅一个人在艰难地遮盖水泥,手上的塑料布像鼓起的风帆,压上这头、飞了那头,刘发祥加入其中,为水泥盖上了塑料布。老师傅动情地说:“校长,多亏您来了,不然还不知道要损失多少呢!”

刘发祥是个“行动派”,常年坚持家访。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车、小汽车,山间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他一走就是35年。2006年冬天的一天晚上,刘发祥结束家访后骑着摩托车回家,在一个拐弯处被一辆小轿车撞倒,之后又被一辆拖挂大卡车碾轧,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来,这次事故造成他严重脑震荡与小腿粉碎性骨折。面对灾难,乐观豁达的他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达心境:小车不倒只管推,任尔雨打又风吹。痴心不改三尺台,百年树人留余晖。

刘发祥为人厚道,古道热肠。学校没有食堂,他和老师们吃在一起,每天给大家做饭。学生们中午自带饭菜,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午饭成了难题,刘发祥便自掏腰包,为他们提供免费午餐。大家都叫他“厨师校长”。为节省费用,刘发祥在校园的角落里种上蔬菜,并在校外租了一块农田。如今学校有了食堂,他仍然资助着6个特困生的午餐。学生小香,父母智障,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刘发祥教她知识、辅导她作业,为她买衣服、学习用品,时常去她家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刘发祥办公室的桌案下一直压着小香送给他的稚嫩画作,上面写着:校长您辛苦了,谢谢您给我希望,我不会让您失望,我会好好学习。感谢有您,让我一生感到快乐。

乡亲们都说,刘校长是个大好人。这是他用常年无悔的付出写就的“好”字。农村家长手机停机司空见惯,为掌握学生情况,打不通电话,他便给家长充电话费;看到有学生穿得不像样,他就给孩子买衣服;学生头疼脑热、磕着碰着,垫付医药费更是常有的事儿。学生小云突发急性阑尾炎,他背起她跑到医院,楼上楼下地奔波,直到她转危为安,并为她支付了医药费。他说:“家长不在身边,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要让学生享受到家人的温暖。看到孩子们懂得做人、有出息,再多的苦也变成了甜。其实很多时候,是学生在感动着我。”爱出者爱返,刘发祥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年夏天,他的母亲、弟媳和侄子一同在水库遇难,巨大的变故打垮了他,孩子们看着老师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便齐刷刷地站在他面前说:“老师,我们知道您心里难受,我们都是您的亲人,就让我们抱抱您,喊您一声‘爸爸吧。”孩子们叫着“爸爸”,纷纷跑来抱住了他。

“能实实在在为父老乡亲干点实事儿,很知足”

2015年,卧龙湾教学点成立,刘发祥同时管着两个学校,肩头的责任更重了。这里没有大学校的喧闹、同学科老师的交流,备感孤独的年轻老师待一阵儿就要走。刘发祥不仅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还一直把年轻教师当作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尽心尽力地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2017年新分配来的教师王媛媛,一进教室,看到班里只有几个孩子,心理落差很大,加上生活不便,便萌生退意,刘发祥不断地开导她。教师节前夕,他拎着满满一篮子鸡、鱼、排骨等,来到卧龙湾教学点,亲自做了一大桌子菜,与王媛媛谈心:这些天太忙,没顾得上你。希望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无论怎样咱先把工作做好,有什么需要我会尽量帮助你。你跟我女儿差不多大,我会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你。

刘发祥推心置腹的一番话解开了王媛媛的思想疙瘩,她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教功课、辅导作业、讲故事、做游戏、梳辫子,孩子们喜欢这个亲切漂亮的大姐姐,整天像小尾巴一样黏着她。后来学校要把王媛媛调到北莫庄小学,她却舍不得走了,说她离不开孩子们,要扎根在这里。

2019年,卧龙湾教学点改为卧龙湾小学,刘发祥身体力行来到这里进行组建工作。虽然三个年级只有25个学生,加上幼儿园16个孩子,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室宽敞明亮,食堂干净整洁。刘发祥捧着一颗心来,仍然坚持一线教学、资助特困生、“承包”学校“杂务”、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

“我是农民的孩子,生长在这里,根扎在泥土里。能实实在在为父老乡亲干点实事儿,觉得很知足。乡村的孩子更需要关爱,我要用真诚的心去呵护他们,用爱填满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大山里的孩子飞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为家乡、为祖国贡献力量。”刘发祥话语朴素,犹如水滴入海。然而在教育的长河中,每一滴水,都是一个人的壮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