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通合:一方土地上的守候与陪伴

时间:2024-05-04

陈淼淼

1987年从教的李通合,是一个“积攒”了很多教育故事的人。这些故事就像陈年老酒,静静地封藏在他的记忆里,启封之时,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师”字酿出的醇香。

从“试卷的小考”到“人生的大考”

1994年秋季开学,全镇所有初中合并为一处,李通合任七年级班主任。学校举办冬季越野赛,在组织报名时,全班同学如数家珍一般点评:哪个班行,哪个学生行……却唯独没有认为自己班行和自己行的。李通合认识到大家自信心严重不足,便发动全班同学都参加训练。每到课外活动时间,他必和学生们一起跑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最后在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这件事给了李通合很大启发。体育比赛的成功,关键在于遵循了体育训练的规律。以此为契机,举此为案例,李通合与教师们一起钻研各学科教学规律,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各学科学习规律,力图将方法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他探索着写出论文《小步伐、密台阶、快节奏》,发表在本市的教学研究刊物上,“它一直是我教学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学习皆有其规律,人生成长亦有其规律。李通合的教育不仅着力于现在,而且着眼于未来。其一,是强调锻炼身体。“我连续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六年,后来干教导主任和副校长,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搞加班加点,不布置大量作业,不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提高考试成绩。”其二,是培养责任意识。班里设置了常规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这“三种班长”,将更多学生吸纳到班务管理中,教室后黑板每天都会书写一条座右铭,班级日志每天都在被认真记录着……他手把手教学生怎么当班长、怎么做值日、怎么督促责任人落实职责。

教书育人,既要让孩子们为“试卷的小考”做足准备,又要让他们为“人生的大考”打好基础。

从“一个人优秀”到“更多人优秀”

所谓教师,有教乃有师。这么多年,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工作多繁重,李通合始终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而且主要是毕业班的物理课。2001年以前,他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还曾被评为县级和市级优秀教师。2001年以后,学校开始实行“个人申请参与优秀教师评选”,他再也未曾获此殊荣,因为,他从未申请过一次!

这位已20年无“优秀之冕”的教师,其优秀却一直为师生们所公认,所学习。更重要的,是其优秀不仅限于自身,还在于引領其他教师更加优秀。对不同特点的教师,他的引领方式各有侧重。

对年轻教师,李通合“扶上马,送一程”。有位新入职的物理教师缺乏经验,尽管教学很“卖力”,但学生似乎并不“买账”,“上课走神者”有之,“调皮捣蛋者”有之……班主任非常着急,多次找校领导申请更换教师。校长找到李通合,希望他能带一带这位教师。李通合的传帮带之道,恰恰可以概括为“传”“帮”“带”三个字:一是“传之经验”,将怎么组织教学、怎么调动学生积极性、怎么处理课程重难点的心得不吝分享;二是“帮之解惑”,不是用泛泛而谈的所谓“道理”,而是用“遇到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处理”的实际例子一一答其疑;三是“带之实践”,直接替他上一个班级的课,每上一节(包括自习课),他听一节,回去再按李通合的流程教其他班级。就这样,这位教师逐渐摸到了教学门路,现已成为校骨干教师。

对资深教师,李通合“指前路,催远行”。一位教师的副高级职称批下来了,特意找李通合报喜。李通合问:“下一步,你如何打算?”她说:“终于晋升到副高了,职称到头了。这些年连续当班主任太累了,我想下一步不再当班主任,只当任课教师,轻松一下吧。”李通合说:“你一直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已驾轻就熟。如果现在不干了,下一步再拾起来干,难度就增大了。现在基层学校也要设立正高级教师。你业务这么好,又正年富力强,应该争取晋级正高,既是一种荣誉,也是对自己业务的肯定,何乐而不为?”她思考良久,认同了李通合的观点,愈发干劲儿十足。后来,她全校第一个晋级正高。

一点带动多点,多点带动全面。引领更多教师更加优秀,最终引领的是更多学生更加优秀。

从“课上的关心”到“课外的关怀”

若要用一个词概括李通合,最合适的应是“无微不至”:课堂上,他对学生学习的关心无微不至;课堂外,他对学生生活的关怀亦是无微不至。这位土生土长的山东汉子,每当面对学生,其心思便变得“柔于水而细如丝”。

1996年秋季开学,李通合带毕业班。由于是新建学校,很多工程(包括宿舍)尚未完善,学生们需全部“跑校”。“冬天昼短夜长,家远的学生不仅路上有较大安全隐患,也浪费大把的学习时间,遇上恶劣天气,情况就更严重。”李通合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们安排在自己家。当时他的公寓仅有70余平方米,“两室一厅,最多时有十个学生在居住”。同时,他也有了更多时间和学生们交流谈心,指导学习方法。较长一段时间,学校热水供应不足,李通合就在公寓里烧水,保障了学生的热水供给。这个做法引起了示范效应,其他班级和级部纷纷效仿。一到冬天,在公寓楼居住的班主任们都给学生提供热水,成了当时学校一条“约定俗成”的风景线,一直到学校彻底解决该问题。

有时,对学生的一次关心可能会改变其人生轨迹。李通合早年当班主任时,发现一个平时学习努力的孩子有段时间情绪低落,经常请假甚至随意不到校。找她谈话,也只回应说“不想读书了”。家访时,孩子母亲说起家里情况便泪流满面。孩子父亲患严重心脏病,和母亲一起四处打零工以养活一家四口,所有收入都用来看病了,现在家里的口粮也都卖掉了。母亲也知道这孩子学习成绩好,也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可没有办法,孩子便想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了解情况后的李通合心情很沉重,安慰孩子母亲:“困难是暂时的,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住。孩子的读书不能耽误,这也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办法。你这边先找亲戚朋友帮忙,我在学校也想一下办法。”彼时学校经费也很困难,“基本办公经费能保住就算好的”。于是,他就发动全体师生捐款,一共募捐了200多元。孩子母亲拿到捐款后非常激动,一再感谢,表示不管多么困难也要让孩子读书。不久,孩子父亲还是去世了,母亲携全家搬去了外婆家。多年以后,这孩子考上师范大学,现在一所中学任教,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每逢春节都要向李通合发来问候。

在李通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乡村教师多个维度的形象,这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维度的感想。于乡村教育而言,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弟子”,亦是“家乡的子弟”,寄托着一方土地的希望;教师不仅是“教书的先生”,亦是“引路的长者”,肩负着一方土地的期冀。很多乡村教师的很多奉献,或已超出“教师”这份职业的“本职”,只为合于“老师”这个尊称的“本心”。他们在一方土地上守候着,陪伴着,用一个个质朴而明媚的故事演绎着乡村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