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梦茜 李香玉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高质量书籍的滋养。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漫长的阅读之路,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旅程。在这条路上,学校如何成为教师阅读的引领者与推动者,助力教师突破阅读误区、建立正确的阅读观,并通过阅读接近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破
《教育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盛行,具有“奶头乐”性质的短视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力,在这一点上,教师作为社会人,同样难以免俗。如何引导教师走出“舒适区”,踏上读书引领成长的道路?
魏智渊:引导教师走出“舒适区”,踏上读书引领成长的道路,通常主要的方式是任务驱动,或者说问题驱动。因为对于专业发展来讲,阅读是工具。因此,重要的是创造需求。如果学校一味地向教师强调应试,就难以产生阅读需求;相反,如果学校推动课程改革与探索,那么教师的阅读动机就会大大增强,在这个背景下,阅读更易于被接受,且更容易发挥作用。因此,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专业阅读,起点都是“问题”。当真正把课程的问题变成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就会“被迫”去寻找资源,专业阅读也就这样起步了。
汤勇:大多数人都喜欢待在“舒适区”,但就如“温水煮青蛙”的道理一样,在“舒适区”待久了,人就会产生惰性心理,安于现状,慢慢丧失危机意识。在阅读领域,教师要走向“深水区”,由碎片化阅读、消费型阅读,走向“磨脑子”的阅读、积累型阅读。如何走向“深水区”?首先,校长要发挥引領作用,告诉教师读书的意义何在。教师工作专业性很强,必须有很强的专业支撑。教师读书,往往是最好的备课,是最有效的成长。同时,教师的阅读经验,往往也是学生的精神资源;教师的阅读行为,更是对学生的最好示范。未来已来,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才能走向未来。其次,涵养教师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引导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莫要一开始就读很深奥的书籍,若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跟不上,则容易失去读书的乐趣;另一方面,要让教师带着问题去读书,基于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阅读,从而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
《教育家》:教师读书要避免走入哪些误区?
魏智渊:无问题阅读,是教师阅读最大的误区。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阅读极容易进入“舒适区”,导致从阅读中获得虚幻的满足,但却无法带来实际的能力提升。甚至有部分阅读者,用阅读去取代问题解决,形成了有些教师读书多却教不好书的奇怪现象。
浅阅读,是教师阅读的第二大误区。流行的肤浅作品,伤害教师的理解力,让教师对教育本身的繁难和复杂缺乏深入探索的精神,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真正要从阅读中获益,就必须对常见的经典进行深入钻研。因为经典作品,有利于教师理解教育教学的底层逻辑,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深度。
袁卫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干的是立德树人的事业,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建立自己的藏书库,使书籍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向它们请教。这是教师成长的一大要诀。有一些教师,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读两本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参,那肯定不行。从我的实践经历来看,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让我完成了第一次成长,由一名职初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而教育原理知识、学生方面的知识让我得到二次成长,走向新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读书,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走向教育原理知识和学生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立
《教育家》:学校如何成为教师阅读的推动者?校长可以为教师阅读做些什么?请从机制建设和氛围营造方面谈一些建议。
魏智渊:教师阅读往往存在几个障碍:无动机、无资源、读不懂、难坚持。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工作。一是建设高品质的读书会,让读书成为一种校园生活方式。学校层面的读书会,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通识经典为主;教研组层面的读书会,可以学科相关的经典为主。读书会首先是一种文化建设;其次,教师在漫长的共读中,易于形成共同的语言,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整个学校的阅读层次。二是引进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在书目推荐、经典解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教师开阔视野、突破难点。三是通过持久的变革,促使教师读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路,也是我在做校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最有效率的一条路。一旦变革发生,教师就必须通过阅读等手段来重塑经验,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阅读,并且提升了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速度。
袁卫星:首先,校长应从自身做起,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书籍往往能把读者带入一个思考和反省的境界。身为校长,需要的正是思考和反省。而现实中,有的校长是不思考的,也不懂得反省。这时候,一册在手,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本书,哪怕是一本写现实生活、教育中所发生的事情的书,亲眼看见和在书中读到也是有所不同的。读书时,我们可以抽身出来,做一个冷眼旁观、冷静分析的人。我想,校长是不会让书架上的书落满灰尘的。因为,书上落满灰尘,他的思想也会锈迹斑斑,他也就无法让学校成为教师阅读的推动者。
其次,学校可以成立教师读书会。我们学校的教师读书会一共有88名成员。这里没有专设会长,只是由工会的教师们负责日常的活动组织。在“把学校建设成图书馆”的理念带领下,读书会更像是爱书人的思想聚会,让教师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片可以放松心灵的天地。除了分享阅读心得,读书会还通过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阅读成为教师的日常活动,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养。
汤勇:其一,校长要带头读书,做书的崇拜者,成为师生读书的榜样,用自己的读书理念和行动,影响和带动师生读书。一个喜欢读书的校长带领一群喜欢读书的教师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是教育最美的样子。其二,校长要营造读书氛围。除了充分利用好图书室、阅览室、图书角,为师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要利用学校的文化墙、校园广播站与电视台,渲染浓浓的读书氛围,也可以设定校园读书日或者阅读节,让师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读书的氛围。其三,校长要让书籍主动“撞入”师生的生活。当图书成为学校分布最广的资源时,想不被书籍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校长应智慧地将图书馆、图书室里的书“请”出来,通过书架、书橱、书壁、书柜、流动书车,让书漂流在学校的每一处空间,让师生随手可拿、随地可取、随时可读。其四,校长要着力研发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在研发过程中,增强教师研发阅读课程的意识,提高教师研发阅读课程的能力,让教师阅读与教学教研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其五,校长要用心架构评价机制。唯分数的评价,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成长和阅读天然分割开来。于是导致最该读书的教师不读书。因此,校长应坚持和谐、健康的教育质量观,对教师进行阅读素养评价,建立教师阅读档案,健全完善教师阅读段位晋级、阅读激励评价机制等。通过评价导向,唤醒教师心中的自我,让教师从“要我读”到“我要读”,最终实现建设书香校园的终极目标。
《教育家》:如何激发教师阅读的内生动力?
汤勇:激发教师阅读的内生动力,首先要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一名教师若是把教书育人当作其人生的事业、生命的追求,便会自然地产生提升自我能力与素养的迫切愿望。当他意识到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欠缺时,便会形成持续学习的内生动力。我很难想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会去主动读书。所以,要把教师阅读这件事放在教师对于自身职业认同的高度上去推动,把教师对于职业、学生的热爱转化为其阅读的动力,这样的阅读才是可持续的。
魏智渊:教师不愿意阅读,往往是因为阅读没有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原有的经验模型已经足以应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便进入了“舒适区”,很难有动力进一步提升。因此,往往新教师成长最快,逐渐成熟后,速度就慢下来,直到完全停滞。而内生动力,源自读书有助于工作或成长所带来的成就感。问题驱动式的阅读,最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内生动力,还源自学校的文化氛围。如果学校领导重视读书,经常开展共读活动,并通过阅读与教师们达成一致的文化理念,那么,整个学校便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引
《教育家》:如何在读书中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这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请从“读什么”和“怎么读”两方面给一些建议。
魏智渊:在读书中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的形成,是教师行业缺乏專业性所导致的。缺乏专业性,就会导致大量虚假的理论知识与片面的经验之谈涌现,这些都无法促进教育教学真正地发展。名师满天飞,就是缺乏专业性的表征。
读什么?要尽量减少教育散文的阅读,这是教育类图书的主流。要增加专业书籍的阅读,例如专业地解释教育、谈论管理、剖析实践的作品。我会重点推荐三类书。一是相关领域研究专家的通俗读物,例如《教育的目的》《给教师的建议》《儿童纪律教育》等;二是一线高水平教师的实践总结类作品,例如《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孩子们,你们好》等;三是实用的工具类图书(不一定是教育领域的),例如《老师怎么和学生说话》《清单革命》《麦肯锡方法》等。
怎么读?教师读书应该重视研究与审辨。我认为,围绕问题或主题进行的研究性阅读,才是阅读的主流,辅之以经典研读,才是合理的阅读方式。研究性阅读重在信息的快速汲取和审辨筛选,经典研读重在大观念的建构,相互配合,才是构筑阅读经验的最好方式。
汤勇:读什么?一要读教育报刊,教师可从中了解当下前沿的教育理论、最新的教育动态,从而思考如何去教育面向未来的学生。二要读专业的教育理论书籍,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素养,改进教育方式。三要读人文经典书籍,涵养教师人文情怀。教育是面向人的事业,人性的观照至关重要。许多教师眼中只有分数,便是缺乏人文情怀的体现。四要读童书,教师读孩子喜欢读的书,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身”来教孩子,同时也使自己保有一颗童心。
怎么读?教师读书要做好积累,并善于记录、善于梳理、善于总结,让读过的书化作营养融入生命。教师读书还要善于反思,以书为镜,观自身得失。通过反思提升教育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教育教学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回归生活,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另外,教师要学会写教育叙事。写作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从阅读,到反思,再到写作,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过程,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读书链条。
《教育家》:如何引领教师通过读书探寻教育的本真?
袁卫星:“纯粹的教书能享受到一种乐趣,纯粹的做学问能享受到一种乐趣,边教书边做学问,能享受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乐趣。”这是先贤梁任公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要做一个研究的实践者、实践的研究者。那应怎样做呢?
我想,阅读、思考、实践、创新是关键词。借用朱永新教授的观点:“阅读能让我们丰富起来,能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智慧来武装我们,来提升我们。”但仅仅阅读是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阅读是学的话,那写作就是一种思。思是反思,是指教师要学会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举个例子,一次公开教学,我执教《安恩和奶牛》。在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自以为“巧妙”的设计:奶牛是一头什么样的奶牛?安恩是一个什么样的妇人?为什么是“安恩和奶牛”,而不是“安恩卖奶牛”,也不是“安恩的奶牛”?如果文题变为“我和奶牛”“安恩和我”,你有什么需要表达?……后来,我把当年的课堂录音整理成文字时,就有问题直入脑海:平时学生阅读,自己会想到这几个问题么?平时学生阅读,会如课堂上被教师领着那般跳着读、挖着读么?想着想着,不觉背上冒汗。我口口声声说要“以学为中心”重建教学关系,可是为什么到了自己的课堂里,还是走不出老套呢?于是我开始改变。我以金圣叹批注式阅读为典范,在课堂中引入“圈点勾画”,以一个“领读者”的姿态,和学生一起老老实实从文章题目入手,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开始“原生态”的阅读教学。效果竟比原来的“精心设计”要好,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就这样教学了一段时间,又有一天,我读到英国学者罗贵荣(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动态回顾循环”的引导技巧,即4个“F”的提问重点——Facts(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我觉得这4个“F”正是阅读素养形成的较好路径,于是便开始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和学生在课堂里进行“游戏式”的“4F阅读”。我带着代表4个“F”的4种不同花色的扑克牌进入课堂,给课堂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阅读革命。总而言之,教师不能死读书,教师读书要和思考、实践、创新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促使自己从模仿走向反思,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同伴互助走向专家引领。
魏智渊:要探寻教育的本真,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向经典追寻,尤其是对于教育目的的追寻。像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乃至于可以向孔子和柏拉图寻找启发。这种追问,是道的追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追问的价值不言而喻,能让我们在纷繁之中抓住要害,从而拥有坚定的价值观。另一条路,或许更重要,就是向内问询。这是一种自我的省察,是通过“求其放心”来达到对教育的本质的领会。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与自我认同有关的书籍增加自我省察的力度,例如《教学勇气》《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不过归根结底,只有教师自己能给生命意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既是本真纯粹的,带有普遍性的,又是唯一的,是教师个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