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彻底抛弃“ 减负”之说

时间:2024-05-04

王彬武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主要矛盾,解决“创新能力不适应”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几十年来就像附着在中国教育肌体上的“癌细胞”。有人战胜了它,成为教育的成功者;有人被它击败,成为教育的失败者。为解决这一“病症”,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很多减负政策,要求缩短学生学习时间、限制作业时间、减少考试次数等,结果却是“越减负担越重”。原因就在于,这些举措都没有切中学生学习的“要害”。

学习是人的大脑不断被塑造的过程,涉及认知、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等问题,也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关,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仅把学习中的困难理解为负担,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忽视了学习的真相。如果不能认清学业负担的本质,从根本上明晰减负的关键,中国教育就谈不上培养创新人才,也谈不上高质量发展。抛弃“减负”这个概念,就是要求从更深层认识学生学习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学业负担掩盖教育的全部问题。

学业负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

作为教育的沉疴旧疾,学业负担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是传统文化把刻苦勤奋学习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上流传着很多励志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

二是传统文化更注重学习的外在目的,对学习的理解偏重功利化、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忽视了学习的超越性,导致学习的意义感丧失。中国社会一直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人们把学习当作“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我们鼓励学生学习,潜意识里都有一个逻辑——好好学习,上好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唯学历、唯文凭正是这一思维的结果。很多家长和教师把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面子挂钩,进而将自己的意愿和期待强加给学生。这样做虽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结果是什么呢?现在高中毕业生的一大仪式化景观,就是将课本撕得粉碎,这正是因为他们只把学习当作一个阶段的目标,而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感。

学生学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文化根源造成的,减负也是以这种文化心理为逻辑起点。

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从学习本身出发对待学习

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用系统性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本质,是对教育的短视化、片面化、简单化理解。短视化,是指把升入好大学当作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学习能力培养;片面化,是指把人的发展局限在学业成绩的单一维度,忽视对人的信念、价值、道德、人格等的塑造;简单化,是指把学生学习理解为投入—产出的过程,时间上高投入,方法上高重复,忽视学习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学习规律的多变性及学习策略的高阶性。在教学层面,学业负担表现为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但这只是表象——低层次、低效率学习的根本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僵化、机械化,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乏味,以致厌倦学习,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强度和学习时间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教师和家长会选择并迫使学生接受这种低层次的学习方式呢?因为人总是避重就轻、趋利避害,这种机械重复、填鸭式的学习,会让教师和家长感到心里踏实。而这种低层次的学习,显然与高质量发展风马牛不相及。

减负政策要求缩短学习时间、限制作业时间、减少考试次数、保证课外活动,这些举措只看到了学习的表象,而没有触及学习的本质。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识记、理解知识只是学习的初级水平,需要反复训练,可能很机械,但是必须经历。而高阶的学习很难用时间衡量其效果,学习时间长是不是学业负担难以判断。由此看来,规定作业时间对小学生可能是一种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对中学生而言却如同隔靴搔痒。

谈到学业负担,人们往往将之归咎于升学考试压力。然而,考试和教育相伴而生,任何国家的学生都不可能免于考试:一方面,国家需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另一方面,考试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必要手段,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试本身没有错,问题出在人们对待考试的态度上。名目繁多的考试不可改变,岗位竞争带来的学业竞争不会消失,一味强调减负,解决不了学习带来的焦虑,也不符合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待。

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理性态度对待教育和学习

现实中,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上,从认识到行为都欠缺理性,主要表现为不了解学习科学,漠视学习的真相。家长不知道该给孩子报多少辅导班,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待学习,我们会知道:人并不天生喜欢学习,学习是对人的天性的挑战;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付出努力;学习的过程就是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失败是正常的;有成效的学习一定是有难度的,越轻松的学习效果越差。面对学业成绩差的孩子,教师和家长是否了解导致他们学习障碍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孩子不能持续投入学习,是因为习得性无助,还是注意力缺陷、阅读障碍或写作障碍,抑或是奖励、分数等外部动机的失效?在教學中,阶段性的测验是不是有利于学习?反复训练是否有利于对知识的长期记忆?作业的价值和形式应该如何体现?学习指导中是不是解决了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的问题?这些家长和教师常见的困惑,需要用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该如何努力——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从学习本身来看,学生的学习体验差,家长的教育焦虑,学校和教师面对的教学业绩压力,究竟是情感问题还是理性问题?就家长而言,教育焦虑更多源于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学业失败,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无缘上名校。他们很少能从理性出发,尊重和接纳孩子。这种焦虑导致家长经常会在学习问题上与孩子产生对立、分歧甚至冲突,致使孩子非但体验不到学习的意义感,甚至丧失了尊严感,如此一来,何谈高质量教育?

教育高质量发展也需要评价的高质量。目前,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简单化、单一化的问题,基本是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排名,而且一排了之,没有发挥好评价结果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诊断、激励和改进作用。这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机的评价系统:用结果评价解决学生学习中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达标的问题,用过程评价指导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用增值评价判断学生的心智结构和能力成长结构,用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目前的减负,主要是减少让学生感到疲惫不堪的考试练习,但真正作为一种诊断和改进手段的考试测评,还是应该鼓励的。

媒体经常曝出一些学生因厌学或学业失败而自杀的消息,每次人们都会声讨、痛斥现在的教育扼杀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并强烈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此情形下,为教育辩护显得很无力。但深入分析这些极端现象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出现问题,学业仅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期待过高、对学习阶段性困难认识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会因为减轻了学习负担而消失。如果把学生的种种问题都归结为学业负担过重,有以偏概全之嫌。

几十年来,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天天喊打,不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还让学校、教师和家长无所适从。如果仅仅从教育低层次、表象化的症结中寻找出路,而没有用科学理性的观念和方法触及学业负担的根源,自然收效甚微。在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我们理应抛弃“减负”这一过于片面的提法,用优化学习、完整学习等改善学生的学业状态。

(作者系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

责任编辑:刘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