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 招生大战”何时休

时间:2024-05-04

吴克勇

高考季尚未来临,知名大学的“招生大战”已经悄悄拉开了帷幕。宣传不再局限于邮寄一张张喜报,著名教授乃至院士亲自操刀上阵,到中学开设各种讲座,顺便描画一番自己的学校。专职招生人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周旋于各个酒桌饭局中间,向中学校长或学年主任们赔着笑脸。打着各种旗号的中学校长论坛也在各大学校园紧锣密鼓地展开,像极了商品订货会。待到高考成绩一出,大学的招生人员会更加忙碌,招生大战大张旗鼓地展开,并将立即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变成教育的广告战和口水战,大学互揭老底、互挖墙脚,一点情面不留,知识分子原本的清高和斯文被抛到九霄云外,为抢生源甚至不惜使出为君子所不齿的阴招损招,十足一场极具讽刺意味的年度招生大戏。

知名大学在招生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是真的求贤若渴,还是另有隐情?招生大战名义上是争人才,实际暴露出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

招生大战暴露出参战各方的不自信。按道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报考学生来说,现在名校仍旧是稀缺资源,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卖方市场”,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他们仍旧放下身段,四处宣传,甚至使出掐架、曝光丑闻、互相揭短等有辱斯文的手段,这充分暴露出对自己的学校、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对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不自信。古人尚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和矜持,今天的著名大学怎么就不能淡定一些呢?让孩子们不受诱惑、出于本心自由选择,既有利于孩子们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大学专业的巩固率,这不正是大学的办学追求之一吗?

招生大战是虚假政绩观在办学者头脑中作祟的表现。一流大学当以培育一流人才、创造一流学术成果、做出一流社会贡献为标志,而不是以招来一流生源或进行一流炒作为评判标准。诸如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每年录取的学生都是高考中的佼佼者,说千里挑一也不为过。他们即便不宣传,仍旧不乏忠实的粉丝拥趸报考,为什么还锱铢必较于录取分数线的几分之差呢?这几分之差恐怕都没有某些科目的评分误差大,不至于影响招生的质量吧?怎么不见他们为了科学研究、为了我国的科技不被卡脖子而争得面红耳赤呢?说穿了,分数线明摆着,领导一眼就能看到,而科研需要慢功夫,难以速成,所以每年的招生大战在所难免。

招生大战充分暴露出学校办学缺乏特色。高校办学,本应各美其美,理工、文法、财经、语言等各有所长,学生的兴趣也五花八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才是正常。可招生时,各种高校排名被各学校拿来说事,有利自己的排名就大肆宣传,不利自己的就捂起来。事实上,一所小学校也可能拥有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学科,一所大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短板——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常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科影响大、发展前途好的学校就读是学生的普遍追求,但各种招生宣传轮番轰炸,弄得很多还没有社会经验的高中生乱了方寸,以致选错了学校,入错了行。前些年,辽宁的一个考生先去了香港大学,后休学重新参加高考,又考上北京大学。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她两次高考都是第一名的事实,却忽略了她挤占了别人的前程和机会,也使得自己的大好青春白白浪费了一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其中与招生大战有多少关系鲜有人分析。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管理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学特色的打造上,而不是斤斤计较于招了几个状元、录得几个第一,高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而已。

招生大战是办学者缺乏办学理想和教育信仰的表现。孟子曾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大幸事之一,孔子则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光辉教育思想而成为万世师表——前者只是个体意义上的满足和愉悦,后者的情怀和担当则是那缕照亮万古长夜的辉光。纵览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才,也并非都是“985”“211”学校培养出来的。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有很年轻就当选院士的,北大、清华的学生泯然于众人的也不在少数。教育者应该有兼济天下的情怀,把一个顽劣儿童教育成栋梁之材更能彰显学校的伟大。

招生大战反映出办学者对纳税人钱财的不珍惜。参与招生大战的几乎都是公立大学,他们从国家获得办学经费,在招生大战之际,很多老师停下研究,浩浩荡荡的宣传队伍开到全国各地,吃喝拉撒想必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更有甚者,对高分考生许以重金进行拉拢诱惑,这种慷国家之慨的行为,是不是该有部门出来制止?这是不是一种不正之风?

招生大战背后隐藏着较大的廉政风险。招生大战最终要靠优惠条件吸引考生,是否有人浑水摸鱼、中饱私囊就不得而知了,近年曝光的不少腐败案件的主角都或多或少地因為子女升学问题与著名大学扯上关系。高考可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有些家长为此会不惜一切代价,前几年某知名大学招生负责人的腐败问题就是明显的例证。无论是以前的自主招生、竞赛保送,还是现在的“强基计划”,大学都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和自由裁量权,学校领导层会不会借此攀高结贵,招生人员会不会借此携带私货,想必也是一笔理不清的糊涂账。

招生大战的存在说明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亟待改变。三百六十行,行行社会都需要。受古代“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至今仍把读书作为改变人生命运的利器,现在还有人扬言教育是为了实现社会分层,不断传导着压力和焦虑。事实上,教育是社会公平最伟大的推进器,其自身并不会导致社会分层。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缺少平等的基因。刘少奇同志对时传祥所说的“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恐怕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收入和待遇的不同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尊重孩子,鼓励并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人生志向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包括选择理想的大学、专业和职业,这种意识很多家长还不具备,所以招生宣传就能忽悠很多家长。实际上,人各有志,社会为不同的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农夫有农夫的快乐,教授也有教授的苦恼。大家都是平等的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点将被更多的人认识到,进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尽管有人说招生大战是中国教育最丑陋的一幕,但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仍会继续上演,而且正在向高中招生蔓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媒体不再推波助澜以外,还需要普通中学引导家长更新人才观念,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最应该做出改变的,还是各知名大学,因为他们不只要培养人才、生产知识,还承担着塑造社会风气、引领时代文化的重任。大学领导者们应该多一些情怀、责任和担当,维护知识殿堂的圣洁,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